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资产移动理论

什么是资产转移理论
  资产转移理论是指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产应具有可转让性,一旦需要流动性时即可转让取得现金;该理论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有相当一部分去购买有价证券,只要购买的有价证券信誉高、期限短、有一定的盈利性,就易于出售,就能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转移理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的。
资产转移理论的内容
  资产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商业银行把可用资金的一部分投放于二级市场的贷款与证券,可以应付提存的流动性需要,保持银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当流动性需要增大时,商业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将这些生利资产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因此放款可以不仅仅限于短期和自偿性的商业贷款。商业银行资产业务,随着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应逐步实现多样化,贷款期限也可以逐步延长。
">编辑] 资产转移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资产转移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找到了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新方法。商业银行以购买短期有价证券的方式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减轻了贷款保持流动性的压力,腾出了一部分资金作长期贷款;同时也减少了非盈利性的现金资产,增加了盈利贷款的收益性。但是,资产转移理论也存在着缺陷:
  缺点
  ①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否变现,除决定于自身是否持有足够的短期证券外,还依赖于银行之外的金融市场的需求。
  ②要受金融市场上有价证券行市的影响,如行市急骤下降,就难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③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停滞或出现危机时,短期证券市场往往萧条,如果中央银行不出面干预,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就很难保证。
参考文献
  1. ↑ 李伟民主编.金融大辞典 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1.


    相关文章

德迅网 » 资产移动理论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