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什么是急救的「黄金四分钟」?为什么如此重要?

猝死”到底是什么?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心跳停止都要被抢救,所以,我们通常依据发生的时间来做出选择和判断结局,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会用“没想到”来形容“骤停”带给我们的触动。

给大家讲一个自己经历的抢救故事:

一年多前,也是初秋的一个工作日。清晨,救护车送来一位38岁的男性。

这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几经拼搏终于开立了自己的IT产业公司,员工十几人,都是30岁左右的“活力高知”,五环外一个大平层是他们共同实现梦想的小天地;身为两个女儿的父亲,也刚刚迎来小女儿的一周岁生日,一切付出看起来刚刚开始有了收获、是那么充满希望,只是每天工作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才上床躺下、天蒙蒙亮四五点就第一个到公司又开始一整天的工作,这样的周而复始持续至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每每疲劳时就有淡淡的胸闷,甚至出汗、乏力,同事们偶尔也会见到老板在含救心丸,就这样,悲剧终于在这个凌晨发生了!

07时左右同事们到达公司时,发现他趴在办公桌前,一动不动,叫他“没反应”、呼吸“似有似无”,很快就“不喘气的样子”,有人找来救心丸试图强塞到嘴里,也没有反应!

07:20左右呼叫救护车

07:32救护车到达

而此时这个平时硬朗朗的七尺汉子,已经完全没有了心跳、呼吸!

救护人员立即施救:持续的胸外按压、通气、给药……

08:01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

结局是令人悲恸的、无力的。

在被发现“无反应”直至救护人员到达的30分钟里,大家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做,除了守着、看着、一遍遍电话催促着救护车和始终心急如焚的等待!

这样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甚至感同身受的病例,就是比较典型的“猝死”病例。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将猝死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特点显而易见: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



为什么“黄金四分钟”很重要?

心脏能够保持我们人体全身各个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在通常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极限只有4分钟,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一旦心脏骤停发生,病人的脑血流量瞬间急剧减少,但由于刚刚发生,脑组织尚存的血液中仍含有少量氧气,即使病人已经出现意识丧失,仍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而使病人出现“在喘气的样子”,但是这种呼吸往往是明显不正常的,就像在很缓慢的“叹息”、“叹气”或者“抽泣”。不过,毕竟脑内残存的含氧血液已经十分有限,它能够支撑人体维持生命的时间很短很短,在4分钟之后,很快便会过渡到生物学死亡。要知道,即使是10分钟之内的抢救,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也会成倍升高!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因为脑功能的丧失而成为“植物人”。

也就是说一个猝死患者只有在4分钟内得到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才能获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并且把病后致残率降到最低。如果病人能在这关键的几分钟内得到正确的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或许可以逃离死神的魔掌!

我们多数会在一遍遍地回想、复盘中去弥补死亡带来的心痛和遗憾,相较这个悲剧中所有目击者们长达30分钟的心急如焚、手足无措:我们似乎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黄金四分钟”急救如何进行?

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开始。

  • 当我们确认现场环境安全时,需要立即接近被施救者,
  • 如果确定他没有反应和没有正常呼吸
  • 即可通过拨打120急救电话等方式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以呼叫援助;
  • 尽快启动从胸外按压开始的心肺复苏
  • 依据情况提供人工呼吸或者不提供通气而仅施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 当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时,尽早启用AED,听从AED的语音提示继续施救。

如下图,CPR程序并不难,简而言之:

叫-叫-C-A-B-D

什么是急救的「黄金四分钟」?为什么如此重要?(图2)

心肺复苏程序(图片源自网络)



每节省一秒时间,生命就会多一份希望。

急救技能并不是只有医务人员可以使用,在我国将近87%的猝死病例发生在院外,第一施救者还是以公众为主,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的热心人士学习、掌握标准、规范的急救知识,救人、自救、互救,也许我们往往在人们最不幸运的时候出现,却希望因为我们及时施以援手使他成为最幸运的人。

什么是急救的「黄金四分钟」?为什么如此重要?(图4)


德迅网 » 什么是急救的「黄金四分钟」?为什么如此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