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意识及其能力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实事与理论指出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创业的时代。下面姐的欢喜网(jdhx.net)小编就为大家解开最新职场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最新职场创业故事篇一
6月3日晚,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图书馆内,一个从大巴山里走出的连初中都没毕业的80后青年面对着百余名大学生侃侃而谈,用带着浓重家乡味儿的普通话讲述着自己从打工仔、厨师、修脚工到知名企业老总的奋斗故事。
这个因贫穷而辍学的打工仔叫郑远元,目前是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年仅32岁。此时,写着“郑远元”三个字的修脚店在全国已有632家。
14岁辍学闯社会 从学杂技到摆摊儿修脚
1983年,在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郑远元出生了,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然而,小儿子的诞生并未给这个贫穷的家带来多少欢乐,反而让生活更加窘迫。
1997年,年仅14岁的郑远元勉强读完初一便辍学了,怀揣着100元钱,第一次走进县城,又第一次跨出省界,到四川达州投奔姨父。此后,他一边跟着姨父学起了中医修脚的手艺,一边在餐馆洗碗打杂维持生计,曾一度当上月薪2000元的厨师长。期间,他还学过杂技,曾考上四川省文化艺术杂技团,但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深造。
2002年,已经出师的郑远元来到与达州相邻的陕西汉中,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脚工的工作糊口,但登门求职屡屡遭拒。没找到新的工作,身上的钱又花完了,举目无亲的郑远元无奈之下在大街上摆起了修脚摊儿。“修脚一次3元,一天就挣了120块钱。”这是郑远元创业的“第一桶金”。更多相关文章请加陈安之微信caz8766每天为您更新励志,销售,管理,商战案例,等经典文章,免费学习。此微信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欢迎您的加入
注册修脚公司 连锁店8年遍布20余省市
在摆了两年多地摊儿后,郑远元积攒了不少钱,“那些钱都是捧着别人的臭脚丫子一元一元赚来的”,所以,他格外珍惜。
2005年初,在给一位老人修完脚之后,老人对他说,摆地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开个店面,一步一步往大了发展。老人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后郑远元租房子、办执照,当年年底,第一家修脚店便开起来了。
修脚店因价格便宜、服务周到,所以生意很火。郑远元想开分店,但苦于招不到人。“因为观念的原因,人们都觉得捧着别人的脚,即使能赚大钱,也不愿意赚那个钱。”终于,经过反复动员,郑远元招到了包括他姐姐和嫂子在内的第一批员工,生意越来越好,2006年底,十几家郑远元修脚店便在陕西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等地落户。
2007年,郑远元正式注册成立了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创立了品牌,之后又开办了专门生产足疾保健药物的药厂。截至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区市开办了632家直营或加盟店,带动家乡5000余人外出务工,有些已经当上了经理、店长或是加盟店老板。同时,筹集资金在家乡建起了新型农民社区。
职业不分贵贱 认准了就去干
“我不怕苦,但怕穷。”在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办的交流会上,郑远元坦言自己走出大山的原始动力:不想一直穷下去。
确实,他不怕苦。来自大山深处的郑远元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修脚、治脚气、挖鸡眼、取肉刺……在很多人看来,修脚工是个又脏又累还丢面子的活,但在郑远元看来,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能凭着自己的劳动赚钱又不违法,就可以干。
“修脚,是下贱到连三教九流里都没有的行当,但郑远元把它做成了做大了。”在公司合伙人、常务副总经理杨延同眼里,郑远元“很了不起”,他身上具有创业者敢想敢干又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他才愿意从政府单位退休后加入远元公司,成为合伙人,跟着一个比自己小三四十岁的小伙子干。
“明天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今天我得努力把它过好。”这是郑远元经常给手下员工说的一句话。他说,认准了一件事,就努力把它干好,这样就算不成功,也不留遗憾。
最新职场创业故事篇二
5人公司小老板
郑震,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2010届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他虽然不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但也是班里的活跃分子,总是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怀着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梦想,他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课和职业指导课尤其感兴趣,在课堂中努力地汲取创业知识,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创业能力。
2009年9月,一直想自主创业的郑震在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下,向银行贷款成立了无锡本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成为一家小规模公司的法人代表,专门从事钢材批发和销售,最初的公司人员只有5名。
创业初期,自认为从小耳濡目染生意环境、有一点生意头脑的郑震,雄心勃勃,但却屡屡受挫,很多事情想得很好,实施起来却很难,公司有货但接不到订单,好不容易接到订单,又找不到货源。郑震深深地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几乎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他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经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郑震选择了坚持,公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目前公司已有10名员工,钢材销售和批发的经营区域由原来的无锡市拓展到江苏省各城市,业务量不断增加,公司也开始赢利。
眼下,郑震又为公司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他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将经营区域由原来的江苏省延伸到浙江省和上海市,业务量增加两倍,经营利润翻番,同时进军汽车维修和装潢领域。
网上开店来卖菜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中职生张昕毕业没几年,开了家农产品店,继而又开办“绿悠悠”电子商务网站,称得上是首批蔬菜农作物“网上超市”之一。近日,“绿悠悠”网站引进风险投资,创业前景看好。
张昕在中职校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04年毕业那年,他集结同学中的“电脑高手”组建了学校第一间“设计工作室”,当时接洽了几宗“大生意”,帮索尼等企业制作官方网站。毕业后,他开了家IT公司,从事广告设计。
2007年10月,和朋友思想“碰撞”后,张昕想在“网上超市”进行尝试。张昕做了小型的市场调查,发现当时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上农产品还是个空白点,因为它的网上购物人群还没形成。家庭买菜的多以老人为主,他们不是网络购物的主力消费者。于是,张昕把创业范围缩小在“有机蔬菜”领域,定位于白领家庭。2008年初,张昕投资30万元,在安远路开了间180平方米的“绿悠悠”农产品店。
因为年轻,张昕的想法与众不同。一次市场考察中,江西农业局一位负责人向他介绍:他们那儿的鸡蛋是绿色的壳,蛋清和蛋白更有营养。民间有一种说法更吸引人:土鸡中极少有产绿壳蛋的,母亲都留给最疼爱的孩子和最尊敬的老人食用,因为它能提高小孩免疫力,治疗老人头晕、目眩等疾病。张昕听后顿受启发——现在卖东西都是卖商品,我能不能“卖故事”?
回上海后,张昕将店里几十种商品一一归类,从网上搜集了从产地到用途等的各种信息,编成一个个“产品故事”,教消费者怎样从颜色、大小、形状等细节分辨农产品的好坏,并把一些有机农作物和各项身体健康指标“对号”,比如东北某个品牌的黑木耳吃了可以软化血管等。
赋予商品故事和文化后,消费者的认可度马上提高了不少,两个月后销售额就突破了40万元。在张昕的店里,商品旁边不再是单一的价格标签,还有五颜六色的“故事牌”,方便消费者挑选适合自己的种类。
最新职场创业故事篇三
屡屡转折萌生创业冲动
从一个按部就班的大学生“转身”成为一位激情澎湃的创业者,虽然有些偶然,但林留芳三年内的三次“转折”,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她坚信自己所熟稔的艺术专业就是自己创业的方向。
在读大二时,就读音乐教育专业的她接到这样一份兼职家教:要将一个毫无基础的小男孩送上电子琴大赛赛场,而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在她的精心调教下,这个男孩子最终获得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毫无疑问,这大大增强了从小就向往教师职业的林留芳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信心。从此,她开始更多地接触音乐兼职家教,也愈发感觉到艺术培训市场极为广阔,开始有一种朦胧的创业冲动。
然而,仅有的那点冲动显然没将林留芳推向创业浪潮。大学毕业那年,经过为期三个月、“20∶1”的残酷竞争,她进入厦门一家知名的教育机构,成为幼儿部的一名教师。但是,因为感觉到全封闭的教育模式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岗位出现脱节,三个月后,她果断放弃了月薪超过3000元的第一份工作。旋即,进入了泉州本地的一家琴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她每天重复着接电话、接待学生、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不仅感到枯燥,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培训机构有不少都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她再次主动“下岗”。
日日走访“生”出创业好项目的计划
积蓄了足够的创业冲动能量,和其他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主人公不同的是,林留芳却一点也不冲动。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首先应该对泉州的艺术培训市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2004年年底,她开始酝酿周密的创业计划。接下来的日子里,市区的大街小巷总是能看到一个个头矮小的小姑娘蹬着一辆自行车来回穿梭。走过每一条街道,钻进每一个巷子,拜访每一所学校、闯入每一个小区,在跟保安聊天的过程中掌握小区的入住率、学校的就学率。白天在外调查,晚上分析数据。悄无声息的三个月后,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前期的市场调查,撰写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
一个饭后的夜晚,林留芳将这本计划书递向父亲。作为长女,在父母眼中,她的能力不容置疑,她是个能独当一面的女儿。多年经营菜摊子,家里虽然有一定的积蓄,但是创办一个艺术培训中心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一夜,父女俩有了一次长谈。“孩子,这就当是提前给你的嫁妆吧。”最终,父亲将一张有 20万元存款的银行卡慎重地交到林留芳的手中。
攥着父母劳作大半辈子的全部积蓄,林留芳告诉自己:创业只许成功。从此以后也拉开了这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的序幕。
“步步为营”赢得持续运作
然而,20万元启动资金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更需要一种谋略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为了租到自己花了两个月才找到的颇为看好的办公场所,林留芳三番五次找到房东的办公室。可对方张口就要她将整幢5层楼全部租下来,压根没将她这个黄毛丫头看在眼里。10多次推门而入,每次都被“请”到门外。然而,“认死理”的她还是赖在门口,拉着对方的员工分析:自己先租下部分楼层,必将带动整幢楼走向热租。最后对方被她的合理分析所打动,双方签下合约。
如果说租场地靠的是“步步为营”以理服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广告位“争夺大战”似乎靠的是胆识。林留芳的艺术培训机构入驻后,果然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搬了进来,整幢楼被抢租一空。随之而来的是,外墙广告位变得炙手可热,费用水涨船高。由于费用偏低,对方向林留芳提出要撤换她的广告。虽然遭到拒绝,但仍有一家相当强势的企业乘虚而入,派5个工人偷偷地将艺术培训机构的广告“摘”了下来。闻讯火速赶到现场的林留芳也丝毫不示弱,一边脚踩广告牌讨要说法,一边报警求助。当时,一个体重不过40公斤的弱小女子与5个大男人怒目相视。经过协调,她保住了其中一个广告位。林留芳感叹,当时斗胆做点挣扎,保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广告牌,更为关键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阵脚。
同时,一股不言败的坚韧劲让她克服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创业危机。精打细算,折腾了几个月,培训机构的牌子终于挂起来了,可林留芳已经是身无分文,她不得不精心筹划着每一分钱的开销。房租和工资的支付,全指望收取的培训费。可是因为名不见经传,出现招生难,刚起步时她的培训机构里老师比学生还多。这些老师都是她好不容易从各地挖过来的,深谙艺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将人留住。本来就很要面子的她,不得不四处举债。
正是靠着自己规划意识和敢拼的韧劲,她的培训中心已经从雏形迈向机构化运作,创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敞。如今,已经有356名学生从她的艺术培训中心走出来,走进艺术的海洋。
林留芳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冲动,有规划有韧劲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看了“最新职场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90后余佳文的创业故事
2.经典的职场创业故事
3.职场创业故事感悟
4.名人的成功创业故事精选
5.低学历职场创业故事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