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

  关于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有哪些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和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姐的欢喜网(jdhx.net)小编为您整理的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篇一:女大学生的“小学教室火锅店”

  一年前,90后的女大学生聂丹丹在兰州市商业繁华地段,开了一家以“小学教室”为主题的火锅店,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创业梦想。然而,一年中,她并没有挣到多少钱。市场是残酷的,但是市场的磨砺,让她更加成熟。她坚信,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辞职学艺 大学生开起火锅店

  位于兰州市武都路的这家火锅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三年二班”。推开门,里面讲台、课桌、黑板、红领巾、光荣榜、奖状一应俱全。乍一看,这是一间小学教室,不同的是,这间“教室”的课桌上,摆放的不是课本,而是火锅餐具。

  夏日的午后,“教室”里的客人不多,几位戴着红领巾的年轻人正在用餐。“教室”的广播里,一首耳熟能详的童歌传来:“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讲台后面的黑板上,是一组反映童趣的粉笔漫画。讲台后的墙上,有8个红色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您好,三年级二班欢迎您,我是班长聂丹丹,聂小倩的‘聂’,山丹丹花开的‘丹’……”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女孩迎上来。

  聂丹丹生于1990年,来自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是这家火锅店的负责人。2013年6月,聂丹丹从江西一所大学毕业后,选择在成都的一家公司上班。那年夏天,这个酷爱吃火锅的小姑娘,几乎跑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吃遍了大大小小的火锅”。

  “要是能有一家自己的火锅店该多好啊!”聂丹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她的两位发小:杨雪萍、吴凡。

  “雪萍当时上大二,吴凡刚刚上大学。我刚一说,她俩都表示支持。”从2013年秋天开始,三位“90后”小姑娘通过电话、网络,筹划着她们未来的火锅店。

  “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火锅店的主题和定位,开什么样的火锅店,开多大规模。”期间,一本饮食杂志上推荐的广东一家以家庭氛围为主题的火锅店引起了聂丹丹的注意。

  “不能一味地模仿,我们需要创新、变通。”聂丹丹想到了她刚刚离开的校园、课堂,也想起了周杰伦创作、演唱的《三年二班》:“眼睛你要擦亮,记住我的模样,表情不用太紧张,我是三年二班……”

  “就叫‘三年二班’吧!”三人一拍即合。

  让三位女大学生感到困惑的是:火锅店怎么经营,底料该怎么制作?

  2013年11月,聂丹丹从公司辞职,走进了成都的一家小火锅店,做起了服务员。在这里,聂丹丹既是服务员,又是配菜员,一段时间下来,她便和厨师混熟了。厨师炒火锅料的时候,她悄悄地站在边上。老板和厨师没有想到,这个勤快的小女孩竟是一位“学艺者”。

  40天后,聂丹丹从火锅店辞职,回到了徽县老家,与放寒假回来的杨雪萍、吴凡一起筹集启动资金。

  “父母刚开始坚决反对,后来还是禁不住我们的死缠硬磨。”聂丹丹说,起初,她们准备在离家较近的成县开店,但最终决定在省城闯荡一番,“因为兰州的市场更大。”

  开业一年 “聂班长”没挣多少钱

  2014年春节后,吴凡和杨雪萍返校上学,把开店的事交给了聂丹丹。4月,聂丹丹在兰州市武都路的一家网吧旁边,找到了一处120平方米的场所,“店面大小合适,但房租、转让费贵得要命”。

  “贵就贵,只要生意好,肯定能赚回来。”杨雪萍和吴凡在电话中的鼓励,增加了聂丹丹的信心。

  交完房租、转让费,紧接着就是装修。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聂丹丹装修用料一点也不含糊,课桌专门从徽县老家的传统木匠家里定做,就连黑板、讲台全部按照正规的教室设施设计、制作。为了找一些旧书、旧课本,她专门去了一家废品回收站,在垃圾堆里翻腾。

  装修完毕,聂丹丹一算账,被吓了一跳:前期的各种投资已达45万元之多。

  2014年6月,“三年二班”火锅店正式开张营业。然而,生意并没有她们想象中的那么火爆。每天只有几桌客人,营业额不到一千元。

  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聂丹丹在每张椅子上配了一条红领巾,客人落座后,她便上前提醒客人系上,“有些客人感到新鲜,有的却不愿意系”。“教室”的窗台上,除了旧课本、旧书,聂丹丹还摆放了沙包、跳绳、魔方等玩具。有时,客人们吃到一半,会情不自禁地玩上一会儿。

  为了让客人们真正“回归”到小学课堂,聂丹丹还以班长的身份组织客人们玩一些小游戏,奖励一些简单的菜品。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活动会因为客人的参与度不高而冷场,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段时间后,店里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回头客也多了。“起初是一些年轻人,后来一些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来了。”很多人除了吃饭,更多的想在“聂班长”的“三年二班”里体味曾经的童年生活。

  7月,聂丹丹通过朋友介绍,在店里给兰州一所高校某班的大学生组织了一场毕业离别聚会。为了办好此次活动,她提前着手,找来了许多老照片,制作成PPT。还设计了许多互动游戏,将同学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三年二班”的人气,很多人慕名而来。

  生意好了,聂丹丹更忙了。每天早上10时开门,一直要忙到第二天凌晨。为了节省费用,她只在后堂雇了3个人,自己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还要炒火锅底料,帮忙配菜,“脚下跟安了陀螺一般”。

  很快,半年时间过去了。聂丹丹一算账,发现每个月除去房租和人员工资,挣的钱所剩无几。“不要灰心,坚持就是胜利。”在聂丹丹灰心无望的时候,杨雪萍和吴凡又打来电话给她鼓劲。

  忙碌依旧 只能坚持才有希望

  转眼,“三年二班”即将迎来开业一周年,聂丹丹除了一如既往地忙碌,心里一点也感觉不到轻松。

  “生意比去年好些,但房租也跟着涨了,利润还是少得可怜。”聂丹丹说,她现在有些后悔在兰州开店,“如果开在成县,压力也许没有现在这么大”。

  通过这一年的打拼,聂丹丹深深感悟到,创业不能靠一腔热血,不能靠纸上谈兵,更要懂得市场,分析市场。“显然,我们起初低估了市场风险。”聂丹丹说,当初,她们“一个猛子扎进了兰州最繁华的商圈”,却没有料到,她们的周围,大大小小的火锅店有数十家之多。跟这些经营多年的老板们相比,她们显然“稚嫩”了许多。

  “吴凡和雪萍说的对,我们只能坚持,才能有希望。”聂丹丹说完这句话,又偷偷地伸了一下舌头,补充说:“也没有回头路可走!”

  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篇二:大学生创业瞄准绿色农产品市场

  新鲜的蔬菜是哪里种植的,是否绿色放心,只需要在手机上一查就能追踪溯源,直接通过手机下单就能享受新鲜的农场蔬菜配送。这是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故事,大学生扎根农村农业,越来越习以为常。

  大学生瞄准绿色农产品市场

  位于重庆璧山区城郊的“东方锄禾”农场内,创业者吴书柱正带着他的大学生团队忙碌着。平整田坎、开翻土壤,这些农事大学生们干得非常的熟练。

  “我们团队现在已经有17名大学生了。”吴书柱介绍,他从2010年开始创办重庆蜀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当初菜市场的一间30多平方米的陋室、5个人的团队,发展到目前吸纳大学生17名、社员1000余名的规模,业务也涉及生态家庭农场基地、蔬菜物流配送、蔬菜社区连锁专卖店等,能为重庆大学城12所高校的食堂供应新鲜蔬菜。

  随后,他们又成立了重庆三原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蜀都科技商贸有限公司,现在已经形成了“东方锄禾”的蔬菜品牌

  吴书柱说,他来自农村,从小立志要通过搞农业带动家乡建设,在餐饮企业打工过的他看准了绿色农产品很有市场。当时大学城正在建设,想到那里学校集中,每个学校都有食堂,蔬菜的供应量很大,很有市场前景。于是他便计划在璧山搞蔬菜合作社,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将农产品直接供应各大食堂。

  买菜可追踪溯源,物流可监控

  不过,大学生做农业可并不容易。“一开始农户们都不信任我们,觉得我们一帮年轻人,不会搞农业,认为是骗子。”吴书柱说,一连40多户,只有一个人认同他们。

  为了赢得大家的信任,他们帮农户送化肥、种子,讲解科学种植技术、如何维权等等,慢慢地,农户开始信任他们。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合作社就发展了新堰、河边、狮子等15个地方大小种植户近1000户,种植面积达到了35000多亩。

  如何把蔬菜销售出去也是一大难题。2010年11月,因为农户跟风种植多,有5000吨蔬菜在地里无人买,吴书柱只有和团队成员分头联系商贩、食堂,还是不行,最后求助媒体才卖了出去。参加创业培训后,吴书柱得到培训老师的指导,让懂农业但不懂商业的他们学习到了不少知识。

  现在,他们调整了定位,开始了50亩示范基地的建设,利用“追踪农业”来一步步完成品牌效应。“现在我们建设了‘我的菜,我做主’手机3G农产品产销平台。”吴书柱介绍,农场基地全程监控、数据备档,物流配送可远程监控,消费者只需在手机上一点,就可实现在线监控和下单,让蔬菜直接从农场送到消费者手中,安全放心。

  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社区连锁店的建设,争取能在今年内完成15家社区直营店,打造自己的品牌。

  大学生创业成功到底要多久

  每一个创业者,无论是不是大学生创业者,都怀揣着成功的梦想,都是在追求成功。然而,创业的红旗能够打多久,距离成功的路到底有多长,真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

  常常说,成功往往就会在不经意的转角处,是说创业者的成功,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临一些难题,面临一些重大的困难。这个时候最是考验创业者,往往也是成功的试金石。啃啃硬骨头,拿下这些难题,企业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又成长了一步,离成功就会更近一步。

  也许,我们创业的路上,永远都没有成功的感觉,只会是一路相陪的挫折感和完成一个任务后的成就感,这可能就是创业,这可能就是生活。因此,创业并不仅仅考验一个人的成功观与事业心,更考验一个人的生活观。

  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篇三:大学生心存创业梦卖炸鸡

  张光炎,是江西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炸鸡店的老板。近日,在赣州的一家团购网站上,一家新入驻的名叫“功夫炸鸡”的美食店,生意特别的火爆,仅一个月就售出了2000多份炸鸡。在校大学生老板张光炎说,这是他大学生创业梦的第一步。

  心存创业梦找老同学合伙

  “一直以来,创业是我的梦法,但以前苦于没有资金,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从兼职开始做起。”张光炎回忆,从大一开始,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先后做了好几份兼职,“我在校内送过桶装水、在食堂打过菜、在寝室开过小卖部,也在校外发过传单、做过婚庆、卖过保险”。虽然挣的钱不多,但在他看来,这些经历都是他宝贵的财富。

  2014年的暑假,张光炎带着创业的念头,找到了高中同学李河林,没想到两个人的创业想法一拍即合。“我们想的一样,而且又是多年的好兄弟,年轻嘛,就应该在外面多闯荡闯荡。”

  就这样,李河林辞去了工作了半年多的国企单位的工作,来到了赣州,和张光炎一起在江西理工大学对面租了一个小门面开起了炸鸡店。

  运用专业的知识打开销路

  炸鸡店开起来了,但生意却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刚开始我认为是新店开张,曝光率还不高,所以没人买,可半个多月过去了,生意还是没有多大的起色,这让我感觉很对不起合伙的老同学和姐姐。”

  于是,张光炎买来了营销方面的书籍,利用课余时间几乎跑遍了学校、商场附近的小吃店,向生意好的小吃店“取经”,并找到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帮忙在学校宣传推广自己的炸鸡店。那段时间,张光炎和李河林几乎每晚都会失眠。

  传统的方法难以打开销路,张光炎最后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专业——电子商务。为什么不能在电子商务方面做些尝试呢?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张光炎联系了一家团购网,把自己的炸鸡在网站以每份1元钱的超低价推销。效果很快显现,2000多份炸鸡在网上一售而空。尽管这次团购没有让张光炎获利,但却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炸鸡销量也由此大幅提升。

  “其实这些知识我们在书本上都学过,但关键是自己如何去运用。”张光炎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明,只是比别人更敢于、更乐于去实践而已。

  坚持心中的大学生创业梦想

  “小伙子很不错,挺实诚的,做的炸鸡也很好吃,每次来都会多送我一些。”前来购买炸鸡的市民王阿姨说。靠着不断积累的好评,张光炎经营的炸鸡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前来购买炸鸡的人群也从学生群体扩大到周边的市民。

  张光炎还推陈出新,不断丰富炸鸡产品,不断提升炸鸡口味,并陆续推出“即买即送”、免费外卖、关注微信免费试吃等活动。现在,他已经拥有一大批忠实的顾客。张光炎坦言,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曾闪过一丝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想到一起打拼的朋友和心中的梦想,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在大学里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别看现在只是一家小小的炸鸡店,但我有信心把它经营好。”张光炎说,现在炸鸡店还在回本的阶段,他准备挣钱之后再把店面好好的装修一番,把产品的包装和服务做得更加完善,让更多人可以吃到自己的炸鸡。
 

  看了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的还看了:

1.大学生创业故事读后感

2.普通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3.90后大学生创业故事

4.我身边的创业故事

5.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例子

6.大学生微商创业故事

    相关文章

姐的欢喜 » 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