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电影《吴大观》观后感

电影《吴大观》观后感

电影《吴大观》观后感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我再次观看了电影《吴大观》。作为一名从民品战线转入军工战线的中国航发西航青年,“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同志是我和所有航空人学习的楷模。

吴大观的一生都围绕着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他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全部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是什么让吴大观当年放弃“机械专业”改学“航空专业”?是怎样的品质促使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毫不犹豫地缴出巨额党费和巨额捐赠?是怎样的信念让老人谢绝美国公司的高薪挽留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又是怎样的精神令老人坚持学习,“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理念永记心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可以了解到吴大观幼年时期的家境是非常窘迫的,大多是靠舅舅资助上学。吴大观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长沙临时大学充分说明了他从小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人最怕的是没有进取心,一个没有理想和信念的人是很难去积极学习,奋发有为的。

孟子云:“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威胁武昌,吴大观又一次成为了流亡学生。最终,他一路颠沛流离赶到了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

一路上的辛酸苦楚给吴大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他们不知道挨了多少次日本飞机的轰炸,路上看到太多在日本飞机轰炸中遇难的国人尸体。吴大观开始学习的是机械专业,他拿了成绩单给航空系的主任:“我要学航空,转学到航空系,不能再挨炸了!”“不能再挨炸了”成为吴大观终身的人生追求;“不能再挨炸了”表现了一个中华男儿的铮铮誓言;“不能再挨炸了”让我们想到了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革命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航空“动力心”。吴大观的一生足迹遍布贵州、沈阳、西安、北京等地方;英国、苏联、法国等国家。吴老一生的奔途都是在为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不懈奋斗,即使他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精神冲击,即便有被揪斗、关牛棚的苦难和委屈,他仍然没有把怨气带到工作中,依旧矢志不渝地坚持走在中国航空工业独立自强的研发道路上。

“小孝孝于庭帷,大孝孝于天下。”1971年吴大观的母亲在北京病危,家人急电催他回北京,当时他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得到调试发动机的工作机会,他向组织上请求,为了工作暂不回去。他说:“弥补丢失的工作时间尚嫌不够,对母病更难以尽孝。”最终,82岁的老母病故,他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吴大观的恪尽职守,一心为国的精神是我们所有航空人学习的楷模,吴大观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用他那忧国忧民的“动力心”书写了“大孝孝于天下”的民族精神。

吴大观一生淡泊金钱名利,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坚持每月上缴100元党费,直至去世前累计缴纳党费11万元,还多次向希望工程及慈善机构捐款总数超过20万元。

吴大观的一生总是虚心好学,从不放弃学习。吴老虽然在西航工作不到五年时间,但他对西航人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吴老在西航工作期间真抓实干,使西航的技术队伍迅速得到了提升,西航人学习、延续着吴老那严谨细致、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

电影《吴大观》为我们展现了一代航空人一心为民、矢志航空报国的坚定信念,书写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性,同时,他为我们后来人树立了追求一生的信仰和学习的榜样。在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让我们所有航发人发扬吴大观热爱祖国、奉献航空事业的高贵品质,用吴大观精神打好质量攻坚战,全力保证军品科研交付任务,为党的十九大献上一份厚礼。

德迅网 » 电影《吴大观》观后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