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心得体会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我们一起来看看观后感吧。
平“语”近人
从平“语”近人感悟为民情怀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以古籍诗词回放、学者专业解读、百姓现身说法的形式,将习总书记用典的故事搬上的电视荧幕,通过更加生动的形式,更加易懂的表达,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让人民群众直观的了解习总书记的用典故事,并从中读懂习总书记爱民的拳拳之心,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正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的那样:“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车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为文化建设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弘扬的是华夏大地的精神,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不同,即是其文化的特殊性。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过于急躁、追逐利益的背景下,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经典解读,必然会激发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了解历史、重视文化的热情,从一句句精美的诗句、一个个流传的故事、一段段名篇的精髓中,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回味先贤智者的思想。
在“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我们也能直观的感知到习总书记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实干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仅是郑板桥心系百姓、为民担忧的一句著名的诗句,同时也被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在党中央颁布的各项政策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精神,不管是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还是扫黑除恶的严打击,都是为了让人们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无不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践行和体现。
“平‘语’近人”系列节目还“新”在当事人的现身说法,在此次的“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告别了传统的单一讲解、片面说法,而是邀请了当事人作为故事的讲述人,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让观众们真切的感受到,习总书记将古诗词中的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为人民群众做的实事好事,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最鲜活、最具体、最值得学习的榜样,教导各级党员干部,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读史可以明志,博古可以通今。“平‘语’近人”系列节目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解读诠释,对古人智慧进行总结、凝练和升华,最终目的还是着眼当下,鼓励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展示习总书记爱民之心、为民之实;督促党员干部勤政爱民、服务群众。从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p#分页标题#e#平“语”近人近在为民情怀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节目一经播出,瞬时圈粉无数,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节目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习总书记的各种讲话都有一种力量,把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通过一些老百姓所熟知的经典名句引申开来,娓娓道来,平易近人,直抵人心,让人觉得温暖,充满希望。
回顾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习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谈话中对各种经典名句信手拈来,与其青年时期的学习积累是分不开的。习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他引用的经典名句,无不表露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无不透出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
想民所想,忧民所忧,将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牵挂于心;急民所急,解民所困,将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爱民为民的情怀。作为党员干部,自当向榜样看齐,认真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传承弘扬民本思想;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怀为民之心,坚定信仰追求、坚持求真务实、真挚为民服务,在工作做决策时坚决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纳入其中,把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通过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赢得群众的支持、信任和拥护。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而民心的去向则在于官员的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为民情怀转化为实实际际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要切切实实为人民谋幸福,踏踏实实做好惠民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七年,七年里,他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那片黄土地,融入了农民群众中间,凝成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在那片黄土地上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
“平语”之所以近人,近在处处透着为民情怀,近在真实质朴,贴近民心。(陆育高)
#p#分页标题#e#从平‘语’近人”中感悟民本初心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正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共鸣。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典故,不仅带领观众开启了古今穿越的文化之旅,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讲究修齐治平,落脚于治国安民。从《一枝一叶总关情》中感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治国有常民为本》中铿锵有力的庄严承诺;从《国无德不兴》中感受崇德、明德、修德的人格魅力;到《国之本在家》中领悟家庭、家教、家风的真谛;从《报得三春晖》中描绘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画卷,到《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笃定从政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阐述,还是对于立德、家风建设的要求,都给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
德莫高于爱民。细细品读,我们不仅从平‘语’近人”中体会到的文化自信,更能强烈感受到“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不言而喻。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折射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的治国理政大境界。鉴往知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细细品读、如琢如磨,做到学深学透、把握真谛,这样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作者:安子州)
#p#分页标题#e#平“语”近人谋福祉 全心全意为人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过的典故,这些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 三个角度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思想。
重民生,传承全心全意为民的精神。“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是国家之本、国家之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同时它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要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让人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关注,让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人民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兴民德,弘扬尽心尽力爱民的理念。“教民以德,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我们要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握人民群众需求、尊重人民群众意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百行以德为首,做人以德为本。” 我们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
得民心,践行诚心诚意惠民的宗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而以实利民是关键。利民不能停留在思想上,要落实到行动上;利民也不能停留在口号中,要落实到实事上,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民众谋求更多的福祉,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张天驰)
#p#分页标题#e#中国已步入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社会思潮,借鉴历史,吸取经验,形成了创新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全心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正如古人之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往今来,历代伟大领袖都关心着民意,民心,民生。民心所向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所谓以民为本,为人民的幸福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记挂人民生活所需。
70年代,习近平主席踏入到贫瘠的乡村,设身处地为当地的农民着想,承诺为百姓办好事。他为当地修建多个沼气池,解决基层人民基本温饱问题。除此之外,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深切爱戴。
几十年来,习总书记依然心系百姓,关心百姓衣食,收入,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于人民。时至今日,习总书记依旧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总书记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幸福感日渐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飞快增长,国际地位与日提高。正所谓,民心所向。
#p#分页标题#e#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却关系到一棵树木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从古至今,官员都被称为父母官,就是因为父母总能想到孩子的生活所需。而官员想要做到这点,就要了解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顺应人民朴实美好的生活愿望,国家才能持续发展。每当新旧政权交替,旧政权总是民不聊生,新政权总是万民拥护。
民心,说简单就是老百姓最简单的生活愿望,渴望生活平稳安宁。而这些最简单的愿望,需要像习总书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功绩。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现如今“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的标语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不需要为了生活的琐事而奔走,不需要为了生活的杂物而徒劳。国以民为本,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
相关文章
- 小高层要不要装防盗窗
- 科目三人工评判故意不让过打什么电话投诉
- 科三人工评判能找关系包过吗
- 新房闷几天通风一天还是一直通风
- 雅迪石墨烯电池是靠谱吗
- 红参的功效与作用适合哪些人
- 房产中介信息能查得到吗
- 冰点脱毛的具体价格是多少钱
- 黑脸娃娃几天做一次效果好
- 板栗可以蒸着吃吗
德迅网 »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心得体会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