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也会有一些很雷的设定,比如印度版的铁臂阿童木。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真人版的街霸。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以及让你惊掉下巴的必杀技。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对于这样的脑洞,我只能送他一句666了。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直到《摔跤吧,爸爸》的出现,改变了我对印度电影的态度,后来《神秘巨星》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上映,一次又一次地给我带来了冲击。

我发现印度电影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能够把社会问题非常直白地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去传达导演的价值观。

你会被那些小人物的努力和抗争所感动,你也会被导演的真诚所打动。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02

最近被安利了一部印度电影,名字叫《起跑线》,豆瓣评分8.2。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导演用喜剧化+戏剧化+生活化的方式,一层层剥开印度的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公,只不过这次的枪口瞄准的是教育问题。

原来印度人也有秉持着我们非常熟悉的那种观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而让我诧异的是,中国教育的痛点居然被一部印度电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豆瓣网友感慨说:

“已经不想再问为什么我国拍不出来这样的片子了。”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印度的阶层分化比中国更严重(和存在了上千年的种姓制度有很大关系),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甚至还代表了阶级(和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有关),而成为上层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读最好的学校。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对印度的新晋富豪。

男主拉吉不仅能说会道,情商很高,还是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拉吉不会说英语,他无法被上流社会所接纳,他自己也对成为上流社会没什么兴趣,可她的妻子米塔则非常渴望打破阶层的束缚。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在妻子的一再要求下,夫妻二人费劲心思想把女儿送进当地最好的私立校。

为此,他们购买了昂贵的学区房,他们发奋学习英语和礼仪,他们把女儿培养得非常优秀。

但当地最好的5所私立学校,有4所已经拒绝了他们,原因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服装店老板)。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就是上流社会对社会中下层的歧视。

哪怕你靠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依然觉得你土、不体面、言行举止不符合贵族的习俗。

正常的道路走不通,妻子非常抓狂,这让宠妻狂魔拉吉选择了铤而走险——假扮穷人。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03

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社会的运行必然会遵循“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为了避免教育资源被上流社会所垄断,印度政府规定每所学校都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

但社会的实际运行情况总是无法按照政府预定的目标执行,因为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存在一些黑色的产业链。

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拉吉通过黑中介,伪造穷人身份为女儿申请入学资格。

不巧的是,拉吉才刚报名,媒体就介入曝光了这条黑色产业链。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让拉吉夫妇不得不真的搬到贫民区去居住,然后就接连闹出了笑话。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部电影的笑料也大多集中在这一段,但在爆笑之余,你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阶级之间的落差。

是因为他们懒惰不努力吗?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富人会不择手段地去抢夺他们的资源,偷走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利。

拉吉夫妇通过伪装和欺骗,成功地让女儿进入了最好的私立学校,但那对真诚帮助过他们的贫民夫妇,他们的孩子却失去了入学的资格。

穷孩子父亲忍不住掩面哭泣,但仅仅在片刻之后,他就完成了心理调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贫穷就会这样子的。”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就是穷人的生存法则。

因为即便不这么做,他们也无力改变。

这是社会的残酷之处。

《起跑线》这部电影把成年世界的规则剖析得非常直白,这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真诚。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04

贫民夫妇的遭遇让拉吉承受了剧烈的道德煎熬。

“如果我不能做一个好人,又怎么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在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之后,他决定纠正自己犯下的错误。

影片的结尾,我被拉吉的表现深深打动,而上流社会的反应则非常耐人寻味。

这里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我想说的是,导演在电影《起跑线》里抛出的问题真的很值得我们再去思考一遍:

现实情况是,中国真的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他们怕孩子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失利,所以他们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填满孩子的休息时间。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种行为遭到了反对者的批评,因为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竞争真的非常激烈。

#p#分页标题#e#

如果你没能进入一所好的小学,你就很难进入好的初中(好的初中一部分是自主招生,一部分是摇号,自主招生竞争非常激励,摇号则完全看运气,并且概率也很低),如果没能进入好的初中,就很难考入好的高中,不进好的高中,就很难考到好的大学。

你会发现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一旦哪一个环节脱节,可能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所以无论你选哪一个,我都表示理解。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05

接下来说说我的选择。

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给孩子兜底,而不是把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人生的起跑线是真实存在的,但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他参加了多少补习班,而在于父母的眼界、格局和资源。

如果父母一事无成,又哪来的底气去逼迫孩子努力?

就像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段子:

女儿成绩不好,妈妈常常告诫她,要笨鸟先飞。

女儿被说烦了,就问妈妈:“你知道吗?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是先飞的,第二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是什么样的?”

妈妈问:“是什么样的?”

女儿噘着嘴说:“第三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足够努力成为优秀的父母。

你可以用你广阔的视野去帮助他少走弯路。

你可以用你的资源去给他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你的道德和三观去引导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宽容的、多元化的,它会让每个人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不为别的,只因为喜欢。

显然,这样的社会并没有实现,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但我会靠自己的努力去给孩子兜底,让他(她)有底气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我对他唯一的要求是,做一个有健全人格和善良内心的人,这也是《起跑线》里父亲拉吉做出的抉择。

你不必像上流社会的精英们那样,时时刻刻保持着体面,小心翼翼维护着规则,但你可以真诚、善良、开心地活着。

这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起跑线》将于4月4日在中国上映,强烈推荐。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德迅网 » 观后感:《起跑线》: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