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有那么一天,板凳遇到了桌子,才发现,原来桌子的纬度是那么的高!桌子写出来的内容,是那么的痛彻人心!而本篇文章的内容,就是由桌子写的,说是电影《芳华》的观后感,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一种心境的表达!板凳还没有去看过电影《芳华》,但是,现在,板凳真的想去看看,因为那里有我们共同的频率!--题记

“多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一节课上睡着了,一觉醒来还在初中的教室里。老师的粉笔迎面而来砸到你的脸上,提醒你,上课不要睡觉。你告诉同桌,说做了个好长的梦。同桌骂你白痴,叫你好好听课。你看着窗外的球场,阳光洒在脸上,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还充满希望!”

这是电影《芳华》的主题,相信这也是我们在心里无数次幻想过的一个场景,回到那个时候

但是,再也回不去了,人间有多少芳华,就有多少遗憾,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就会发现,青春真的是一个人拥有过的最美好的东西。

文工团解散的时候,所有的人哭得稀里哗啦,舞蹈指导老师抱着政委哭着说:“政委,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每次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时候的那顿散伙饭,我们明明觉得在学校没有一点意思,无趣又累的要死,我们盼着它早点结束,但是,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又有各种不舍,我们舍不得这样的生活,我们舍不得配合默契的伙伴,我们舍不得那些历历在目的场景,不是因为什么,而是这里埋葬着我们的整个青春!

有人说,何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独舞那一段,是全片最美的片段。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有人说,刘峰被人陷害,被开除出文工团,几乎所有人和他划清界限的时候,那是全片最残酷的片段。

有人说,刘峰唯一一次释放,就是对林丁丁表白,拥抱了她,这个拥抱让他万劫不复。

有人说,何小萍唯一一次释放,是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作为新人的她,永远被室友们钉在耻辱柱上面。

有人说,《芳华》怀旧美好的画面背后,展现出来的,是无奈、丑陋和血淋淋的现实。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话是我在全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把何小萍和刘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线,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善良的人。

刘峰被迫的离开文工团,只有她一个人去送行,临走前赌气似的大声喊,想让所有人都听见:“我明天早上来送你!”

在那样一个集体主义的时代,文工团的所有人集体背叛了刘峰,而只有何小萍觉得他是一个好人。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疏远?

因为三观早已不同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刘峰和何小萍都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人,何小萍早已看穿了文工团所有人的勾心斗角,利己主义,即使给她跳主角的机会,她也不屑与那些人为伍。

后来她从文工团离开,跟随刘峰的脚步去当了一个战地护士,她在病榻前,那个十七岁的士兵问她有没有心上人,她说:“我配不上他(刘峰),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看得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当刘峰和何小萍坐在车站那里的时候,何小萍说,有句话在嘴里含了十几年没说。

那句话是什么呢?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我喜欢你”、“我爱你”..等等的,因为大家都看得出来,她喜欢刘峰。但是何小萍没有这样说,而说的是“能抱抱我吗?”一句简短的话语,却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含义!那是一种对他的鼓励,一种感情的表达,一段经历的回放...

两个触不可及的人,在那一刻却有着无比接近的灵魂。

多年之后,萧穗子成了知名记者,林丁丁嫁给了华侨,陈灿变成了地产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刘峰断了一只手之后,变成了一个从事书籍运输的小贩,他的车子还让城管收了,自己没钱交罚款。

刘峰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自足而充实,他和何小萍相约着一起看望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战友。

电影在最后用萧穗子的角度说:

我是在2016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得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青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流离失所,在洗尽铅华之后,许多人对人生满是失落,而只有那两个相同的温暖灵魂靠得越来越近。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02

这是之前我们宿舍几个人在去散伙饭路上的一张照片,板凳本人是拍摄者,并没有入境,还有两个人由于走另一条路,也没有在镜头里,但是,这已经是大家经常翻看的那个时候的照片!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随着毕业,随着工作,随着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已经没了聚的念头......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有人说,随着我们长大,社会角色不断变化,有些朋友都会莫名地散了。

第一波散在大学那关。

彼此去了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让我们的关系自然从朋友变为旧人。

第二波散在工作那关。

工作后,能聊的话题真的太少了。上学的时候,毕竟可以吐槽一下舍友和老师,现在能聊什么呢?

我们工作的内容完全不一样,职业规划也南辕北辙,你现在喜欢和讨厌的人我都不知道。除了将过去反复咀嚼,勉强维持着点赞的情分,似乎也无话可说。

第三波散在婚姻那关。

成家立业后,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了。柴米油盐,人情往来,这些琐碎占据了全部的闲暇时间。你的一切我都是从朋友圈知道的,甚至无暇去问问老友,最近过得好吗?

是你变了或者我变了吗?都不是。

你忙着嫁人生子,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而我还在求学深造,希望有个好的职业发展,两人的人生轨迹就此往两个方向发展,逐渐疏远,而真正渐行渐远的不是距离,而是三观。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03

前一段时间,我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结婚,想着很多年没见了,趁着参加对方的婚礼,好好的聚聚!

但是呢,和他见面的聊天,却没了之前的感觉

记得读书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要干什么,只需要一个动作,就能知道对方打什么主意。

而现在呢,他在满肚子倾诉自己生活的不易,我在讲现在工作的点点滴滴,我讲的我不感兴趣,我讲的他也不关心......

我们好像再也无法聊到一块去了。

在告别后回去的路上,我感觉无比的失落,回想一下曾经的往事,泪流满面...

这无关于我,也无关于他,只是我们各自的三观和选择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渐行渐远。

最远的距离不是路程的距离,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如果我和你隔的很远,坐个飞机就可以很快来到你的身边,而我们聊不到一起,就再也无法走入你的内心世界了。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记得小时候在课本中读到鲁迅的文章《故乡》时,他说自己和少年闰土的关系,当闰土叫了一声“老爷”之后,“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之间似乎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那个时候读了很多遍始终不懂其中意思,长大后,再次读到这篇文章,却是感慨不已。

小的时候,我们都好像生活在蛋壳中,懵懵懂懂的唱着“朋友一生一起走,一辈子,一生情”,天真的以为我们会一辈子厮守在一起。

后来,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孵化,破壳而出,有的成了麻雀,有的成了蟒蛇,有的成了鳄鱼,甚至有的成为了恐龙。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都是来自于山川湖海,却有各自的征途要走。

鳄鱼只能和鳄鱼一起走,麻雀只能和麻雀一起飞,因为他们的三观相同,正如《芳华》中何小萍和刘峰。

人生就是一趟开往坟墓的列车,有的人陪你在始发站出发在中途下车,有的人在中途上车却会陪你坐到终点站。

不必把所有人都请进生命里,生命归根到底是一场不能所有人一起走的独自修行。

文章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关于《芳华》、关于桌子的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

#p#分页标题#e#

截止24日,上映10天的冯小刚新片《芳华》票房已突破7亿大关,如无意外,它将一路奔向10亿,成为冯小刚导演生涯中票房最高的作品。《芳华》公映前,冯小刚如是分析:“如果能把45岁到75岁之间观众的热情调动起来,它就成功了”。

事实证明,他确实很有先见之名。

“陪着爸爸妈妈去看《芳华》”这是《芳华》上映前主打的一句宣传口号,板凳认为,他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观众群体,但是,板凳先说的是,陪着爸爸妈妈去看,不只是让爸爸妈妈去看,去看的还有我们,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关于离别,关于生活,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就算万般不舍,离别那天也终会来临,不是距离的,而是心与心的,所幸的是,无论怎样,我们还要生活,我们都有了自己新的朋友,新的圈子,新的生活...,而那些过往,只是一种记忆,一种回忆!

德迅网 » 电影《芳华》观后感:追忆那不散的宴席...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