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一):才华跟不上自己的野不可怕,可怕的是才华跟不上自己的自尊

  总算知道为什么扎粉很多拒绝把这个版本叫英扎,原著用的是莫扎特的中间名“阿玛迪厄斯”,取“上帝和爱”之意,看完也觉得79电影版的翻译更合适。

  and-in不少见,但直接把一个交响乐团扔上舞台并且也参与表演的感觉太好了。萨列里要大家演奏自己音乐时摇头的乐手,和最后彰显无聊却光荣的三十二年时集体的“顶礼膜拜”,感觉非常惊喜。

  费加罗、唐璜、魔笛一系列歌剧选段找点很准,艺术表现力十分感人,单拿出来看cut也是可圈可点。夜后的一段站在高高的雕塑旁的花腔女高音依旧是我心头好,一转底座背后是圆号乐手。

  很多人嫌弃话唠的萨列里消化得很顺畅,他对抗的不是莫扎特,而是上帝,莫扎特只是不幸的战场——他的出现直接造成了萨列里信仰的崩塌:原来因果得失可以没有道理,原来才华可以追求,却不能交易;人格和地位可以塑造,the chosen one却是不由己的。

  心态崩了之后,萨列里诚恳地把自己剖开,怎么丑陋怎么阴暗怎么来,嫉妒不解悲愤扭曲…越复杂越悲哀。到最后散播谣言即使遗臭万年也想留下印记的临终trick太悲哀了,太悲哀了。

  Lucian Msamati从出场开始就情感充沛,但一直用力也会有缺乏层次的问题。虽然知道他也很痛苦但是莫扎特死亡那场戏里看他自称受害者,还是很不适——都已经决定承认并面对自己的罪了,又何必粉饰。

  这个版本里,作为那个时代莫扎特唯一的知音,到死两人都没有和解,真的超级可惜。而且死前还要让莫扎特发现“朋友”的真面目,抱着康斯坦斯说那句“萨列里杀了我”。连承认都是为了消解自己的情绪,可以说是最自私的萨列里了。

  Adam Gillen的莫扎特一开始很不能接受,放浪形骸和装疯卖傻还是有点区别的,奇怪的口音和总是嘶喊着胡闹,少年感不足,远没有其他版本的可爱。

  人物塑造上还原了满口屎尿屁的心理年龄永恒八岁的优质天才,口无遮拦到不想道理的地步,好几次方面对他人的评判几乎是种侮辱(说国王小气说管家夫人无用甚至说萨列里硬不起来)…

  下半场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转念一想,恃才傲物而被社交圈整个抛弃,也很有道理不是。临死一场戏演得非常好,《安魂曲》创作时遭受巨大幻觉折磨,恐惧与病痛交织之下,很有“人”感。

  这一版本的康斯坦斯非常复杂,是几个版本里最喜欢的。爱她有时,恨他更有时。一对过家家一样的夫妻,互相撕咬却也相拥取暖。

  围绕莫扎特的艺术创作受众极广,在青年人里又有颇多簇拥,是一枚闪闪发光的大IP。每一次演绎都是对他drama感十足的人生的“阅读理解”。很自由,很浪漫,很遗憾,很悲哀。

  他的作品感染力强,他的叛逆也容易共情。Amadeus以萨列里视角展开,其实主角已经不是莫扎特了。“庸人守护神”的自称一出来,整部剧脱胎换骨成了人对于内心负面情绪的挖掘和消融。付出和所得不成比例,成功和运气不讲道理——大多数人都要经历,大多数人最后也都会习惯。

  没有那个命的时候,拥有超乎常人的感受力是痛苦的。比没有才华更悲哀的是曾经以勤补拙看到过希望,因此拥有才能不能相衬的野心。萨列里不是不能容忍莫扎特,他难以跨过的,是那个曾经想付出一切去交换成果却最终被拒绝的自己。

  才华跟不上自己的野心不可怕,可怕的事才华跟不上自己的自尊心。

  《莫扎特传》观后感(二):萨列里的平庸者说

  萨列里~开头的序篇介绍说,剧作的原名本来叫做萨列里XX,但终于,这个“平庸之人”在以自己为主角的剧里也无法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这是第二次看《莫扎特传》,第一次是2012年看的电影版。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莫扎特的天才和难以理解的癫狂性格~ 但这一次看戏剧版,可能一开始就从萨列里的视角出发,所以看到了更多悲剧性的东西。无论是平庸之辈对抗平庸的恶,还是天才郁郁不得志的痛,究竟他们各自的悲剧是源于性格(命运)还是社会关系? 如果莫扎特的人生里没有萨列里,他还会不会长期困顿忍饥挨饿?如果萨列里没有遇到莫扎特,他是否会更快乐? 萨列里说,我们皆为奴隶,那奴役我们的是何物?在他,盛名之外,希冀的是天才的音乐。他把音乐当作了绝对信仰,这又和莫扎特有何异? 只是因为天赋不可得,他的渴求变成了嫉妒和邪恶。 他在生命的最后,祈求原谅。但最终,他也释然了,那一声“平庸者无罪”是多少人的心声。 天才的陨落让人悲切,平庸者碌碌无为过一生同样让人悲悯,毕竟这才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萨列里说,他为平庸者代言,但和大多数人相比,他终究也不是平庸的,因为即使是狼藉的声名,他最后还是被记住了。但我们呢?只此一遭,留下了什么。 最终仍然回到这个终极问题:人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亦或是这本来就是件无意义的事情。

  没有人需要为别人背负什么。

  《莫扎特传》观后感(三):Amadeus,一个生命所不能承受的名字

  虽然剧名叫莫扎特,但是实际上在讲述奥地利宫廷作曲师萨列里嫉妒莫扎特的天赐才华,挣扎着毁灭他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这应该是萨列里内心的真实写照了。

  作为一位成功的宫廷作曲师,萨列里自认为是上帝的宠儿,直到莫扎特出现,他的内心世界开始崩塌。莫扎特的才华让他惶恐、嫉妒,他一再否认莫扎特拥有天赐的音乐才华的事实,可是莫扎特的一部部作品,每一个音符,都敲打着他,让他认清自己的平凡,莫扎特的伟大…摧毁他还是帮助他,萨列里痛苦地挣扎…最终嫉妒还是击败了理智,莫扎特一步步走向萨列里所期望的绝境。原以为这样的他不可能再创作出美妙的音乐,然而,天才就是天才,未完成的《安魂曲》,莫扎特写给自己的绝唱之曲,每一个音符都强有力地传达给萨列里一个讯息-莫扎特就是上帝的宠儿。

  萨列里只是想用纯粹的音乐去让世人记住他,可是他败了,虽然他在有生之年站上万众瞩目的地位,拥有了穷困潦倒、凄惨死去的莫扎特所不曾拥有的东西,然而,他真正想要的、乞求上帝赐予的—纯粹美妙的音乐,未能拥有。而那个他所不齿的,想要一手毁掉的“生物”-莫扎特,拥有这他可望而不可及的才能。嫉妒让萨列里扭曲,自己不曾拥有的,别人也别想拥有,所以,他要毁掉莫扎特的绝世才华。然而,最终他也毁掉了自己,深陷于自己编造的“谋杀”谎言中,被吞噬殆尽…

  上帝赐予莫扎特令萨列里嫉妒至极的才华,可是生在那个世俗保守时代的他,没有多少人懂他,真正懂他音乐的人,恰恰是要毁掉他的萨列里。

#p#分页标题#e#

  Amadeus,一个生命所不能承受的名字,欲拥天赐之才,必要承受同等甚至加倍的艰难和困苦。但这又如何,一个沉浸在音乐世界的人,纯粹的音乐即是全部。生前的高光时刻虽只在刹那之间,但在庸才遍地的时代,莫扎特的音乐早已是永恒。

姐的欢喜 » 《莫扎特传》观后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