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5篇: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

  我最近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该影片由中影公司发行,韩三平导演,由唐国强、张国立等主演,以明星的阵容庞大豪华著称。透过观赏该影片,我理解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毅然选取了以暴力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然而,革命派领导的同盟会虽然成功领导武昌起义,但革命成果却为袁世凯等北洋势力所篡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依旧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民族前景依然一片黑暗。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民族解放的号角再度嘹亮响起。

  经过十多年战争的洗礼和锻炼,中国共产党已发展壮大为国内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45年,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国民党首脑蒋介石邀请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和平建国”的大计。这部电影以此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的风云岁月,正面再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酝酿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画卷。

  影片伊始,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抵渝,开始与蒋介石和谈。此时的国内形势是:国民党军队主力在西南大后方,一时难以全部调往华北、华东、东北等前线。中共在西北、中原、山东、华北等地拥有多个根据地,并力争夺取东北这一方法大区。国际形势是美苏冷战格局正在构成,局部战争的爆发条件尚未成熟。国内外舆论尤其是国内民心强烈反对内战。百姓渴望和平建国、安居乐业。

  然而,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此时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已不是清末民初的同盟会、国民党了。以“蒋陈宋孔”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垄断了抗日战争以来的国民经济命脉,成为权势熏天的政治经济势力,故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在农村,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根深蒂固,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在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广大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共凝聚力不断增强,人民军队的作战潜质也大大提高。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内战还是爆发了。国民党军队向全国各地的解放区进攻、但被逐一击破,迫使蒋介石改变策略,对陕甘宁及山东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认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他要求各部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失,要保存有生力量,打“户外战”。为此,他率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这是何等高明的决策!这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影片中,毛泽东在驻地遭国民党飞机轰炸,他临危不惧,表现了革命家的巍巍风范。

  在国共双方正面厮杀的背后,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民族党派。影片中,民盟主席张澜多次出现,他在“第三方”中享有很高威望。他对蒋撕毁双十协定感到不平:中共已履行诺言将江南根据地让出来,却没有换来和平。“第三方”开始向共产党一方靠拢了。

  另外,随着李公朴、闻一多等著名民主人士的被害、“反饥饿、反内战”户外的爆发,国内逐渐构成了一条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毛泽东语),与正面战场构成夹击之势。国统区经济的日益混乱也动摇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

  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中国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在下一年的“三大战役”中,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支军,陈毅有言:淮海战争的胜利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充分说明了中共获胜的重要原因。

  1948年,国民党一手操办的“国民大会”召开,蒋介石获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此时,传来了“延安丢了”的消息,这无疑是中共赠予蒋介石的“一大贺礼”。而在国统区经济日趋崩溃,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为挽救危局,蒋介石长子蒋经国“临危受命”,担任上海经济改革督导专员。小蒋在沪大刀阔斧,锐意整顿,谋求改革金融体系。作为影片中的重要矛盾冲突之一,蒋经国在杜月笙的引导下,将矛头对准“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孔家公子倚仗“皇亲国戚”及“江南财阀”的赫赫权威,以蒋介石、宋美龄等为后台,拒不配合,使小蒋的励精图治化为泡影。宋美龄赴美求援亦遭冷遇,“党国”已呈日暮西山之势。

  随着战争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全国革命前景已日趋明朗。中共筹划举办新政政治协商会议,并力邀张澜、李济深、宋庆龄、冯玉祥等等民主人士、国民党左派参加,共商“建国大计”。张、李、宋、冯等因种种原因未能北上,新政协会议一时难以召开。而“南方”的国统区,蒋与桂系首领李宗仁的斗争愈演愈烈。国民党蒋、桂两大系势力貌合神离,呈分裂对抗之势。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发动三大战役,东北野战军解放东北全境,中原、华东野战军全歼蒋嫡系主力,华北、东北野战军化解傅作义集团,使北平和平解放。从此“长江以北无战事”。蒋介石被迫“下野”,由李宗仁继任总统。张治中率团北上与中共和谈,但成果不被国民党承认,和平期望破灭。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二、三、四野百万大军扬帆起航,浩浩荡荡,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总统府”。在上海,宋庆龄清晨外出散步,看见解放上海的三野官兵伏地而眠,宁可夜宿街头也不打扰市民,深为震撼,坚定了北上的决心。张澜则在敌人败退前的“疯狂”中被地下党营救,安全抵达北平。各路民主人士齐聚一堂,召开政协会议,一齐欢庆民族的新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后,在轰炸北平计划胎死腹中后,蒋介石感叹道:“国民党败在自己手里的喽!”此后背景由苍凉昏暗变为云开日见,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过去,也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天安门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的宣告震撼世界!

  纵观全片,影片表现的重点之一是中共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重量级人物的关联,旨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建国大业》在立意和题材上有所创新,而在领袖的形象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把领袖们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比如,淮海战役胜利后,几位领导人把酒言欢,颠覆了以往革命题材影视剧中领袖“高大全”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以史为鉴,能够明得失,警醒后人。《建国大业》不仅仅是一部描绘民族解放历程的煌煌精品,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部刻画国民党从执政到下台、从辉煌到失败全程的史诗大作。

  总结国民党执政末期的过失:其一,不顾民心向背,悍然发动内战;其二,纵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党政腐败。治标尚且夭折,遑论治本。蒋经国在沪改革遇阻后,老蒋对他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反贪腐是件大事,难哪!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道出了当时国民党的严酷局面与深层矛盾。其三,镇压学生户外,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监督途径;其四,党内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倾轧争夺。蒋、桂、晋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斗角。影片中,李宗仁与孙科竞争“副总统”获胜,蒋介石大为意外,连与李握手时都尴尬不已。

  如今我党正大力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务必汲取以上深刻教训,防微杜渐。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严治党,毫不手软地惩处腐败。在经济改革中,要“利为民所谋”,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造福基层百姓。在新的征程上,党必将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2):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虽然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建国大业》但这部影片带我们走进其中,走近那个时代,让我们体会到建国道路是困难重重。国内外的势力全都压在共产党的肩上,然而,这不仅仅没有使他们退却,反而使得他们更加团结一致,突破重重阻挠,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建国大业》简述了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取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公为首的国民党人却选取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那么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而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利呢?

  第一,共产党之因此得天下,一是正因得民心,二是正因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取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各民主党派都采取了拉拢的政策。召开旧政协时,国民党承诺和平、民主建国,但其自恃实力强大,很快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欲图消灭共产党,把各民主党派当成花瓶一样作为民主的摆设。试想,在国家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国民党人是出了大力的,但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也是出了必须的力的,同样也有流血牺牲,国民党却妄想一党独大,遭致共产党人和各民

  主党派的联合抵抗。最后,共产党人由于赢得了民心,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同样,在政治上也把各民主党派给争取过来,与各民主党派一齐在1949年9月30日以新政协的名义通电世界各主要国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正如唐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国民党在与共产党在对国家权力的争夺上,国民党以一党私利为重,漠视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的以及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共产党则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深得民心。

  第二,国民党自身严重腐败。党政军皆然。而共产党自身清廉,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全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击退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第三,国民党社会贫富悬殊极大。四大家族占据了超多的社会财富,而普通百姓一贫如洗,社会矛盾激化。而共产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大家有粥喝粥,有饭吃饭,走进群众,深入民心。第四,国民党的经济金融政策严重失败,当时全国经济片混乱。蒋经国到上海戡乱整治,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想法也未能实现。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国民党走向失败,而共产党则迈向成功。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以前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我感到悲哀,自责,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却只能静静的坐在那里,观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酸,无奈的历史;自责自己身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和牺牲。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也考上了大学。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是一片迷茫,找不到目标。我们新一代年轻人作为祖国未来的继承人,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们向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新闻中经常出现某某学生正因受不了什么打击而

  自杀,最近我们学校附近的学校竟出现了“裸奔”事件。由此可见,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积累流传下来的精神已经被时刻冲刷殆尽了。

  最近,甲流更加肆虐,我们学校中被隔离的人一个之后一个,我们也失去了强劲的体魄。应对这些我们感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不一样主角共同构成一个推动社会向前的原动力。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其发展方向及其速度,相当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人的素质。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多次重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所谓“素质”,指的是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潜质中包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其归根结蒂是人的认识水平,即世界观的认识观点。青年在跨世纪的改革中能否担当一个历史赋予的使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激人奋进的世界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化着的时代,必然要求主观认识不断着眼现实,开拓新思维。创造新方式,提出新观点,占领新领域,以创新求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带给的一种契机,为我们世界观的改造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寻找生长点带给了广阔“舞台”。(观后感guanhougan)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肩上所担负的“天下兴亡”最直接、最沉重。职责, 就在于我们要

  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礼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青年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每一个学子都无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如种子无法脱离土壤而凭空成长为参天大树,青年也无法脱离社会而自行成才,这是从古至今相同的道理。志愿者精神,深层的内核就是社会职责感。青年志愿者行动无疑是青年社会职责与自身成长关联的一个示范:没有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社会职责感就不会有献身志愿服务的行动,就谈不上爱国和报国;同样,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不能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牺牲奉献的精神,源于我们对社会进步和历史走向抱有的持久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自我们日常不懈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有的青年学生和工作人员,缺乏一种“兴亡在抱”的社会关注兴趣,把自己封闭起来做学问、干工作,结果成了社会中冷漠平庸的一员,不会给他人带来热量或任何利益;也有的青年,仅凭一腔热情就冲上社会实践的第一线,急于参加志愿服务,却往往发现缺乏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徒劳无功。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上,许多志愿救援者因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而留下了遗憾。还有一些青年,把自身状况与志愿服务较好地结合起来,如南京的公务员汪学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用心为社区居民带给志愿服务,一方面服务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联;另一方面,从中了解了民情民意,积累了工作经验,

  提高了综合素质,实现了一举多得。弘扬志愿者精神,正是需要这种不失热情而又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将自身实际与志愿服务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为社会公众带给所需而自己又能够胜任的服务,从而实现服务热情与服务效果的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当代青年,报效国家是我们的最高追求,而献身志愿服务、做好本职工作,同样是报国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胡锦涛同志的期望,就要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把志愿服务同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3):

  《建国大业》讲述1945年开始到1949年伟大祖国解放之间的几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电影中最让我们锦州自豪的是打辽沈战役之时毛主席站房屋上,周总理问他在干什么?毛主席说在看锦州,周总理说这离锦州有一千里呢。可见锦州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可书上一笔。当年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的胜利起关键的作用。

  《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主题重大,集中、突出,类似反映建国题材的影片较之只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建国大业》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

  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在解放上海后,战士累的睡在大街上,这一细节感动着宋庆玲先生,才使她能来到她的悲哀地北平,促进中国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开始。

  《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资料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超多篇幅,又到达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透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之后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超多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发奋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

  细节决定成败。在炮火连天之时,让你的心紧张,又来了一个浪漫的场面,主席和总理带着两孩子在挖菜,山花灿烂,家庭温馨,建国之后的幸福生活应是如此。这一细节让人看到了期望。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4):

  昨日单位组织一齐去看最近相当火的《建国大业》。这还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平常总是看一些网络版的,一是没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没有人值得我陪去电影院看。

  首先我要说一下,去影院看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呵呵。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刻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刻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能够理解的,至少我是理解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状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貌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之后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貌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能够说他们的主角,不用大腕也能够演,大腕的加入能够说是锦上添花。

  最后,我觉得《建国大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也许是正因我第一次进影院的原因吧,对这部影片感觉挺好。呵呵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5):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此刻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就应珍惜此刻完美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生,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生,一齐喝酒,喝醉了一齐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群众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完美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就应珍惜。正因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6):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能够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述,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方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向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持续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7):

  所谓的历史片,必须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坚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就应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因此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齐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明白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正因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主角,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以前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能够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户外,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好处: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之后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之后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但是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但是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述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但是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就应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那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但是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仅表此刻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lz13)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齐,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能够靠着椅背伸懒腰,能够大笑,还能够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能够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8):

  我所组织全体成员在青年宫影剧院观看《建国大业》。该片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直至1949年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全景描述了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

  观看完影片,我感受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片的拍摄和制作荟萃了中国电影的精英力量。在导演方面,除了韩三平、黄建新两大名导外,还有陈凯歌和陈可辛等名导加入导演组助阵;在演员阵容上,170多名实力明星和知名导演加盟该片,可视之为对中国电影演艺队伍的一次大阅兵,其中大多数的演员和导演用心主动地要求加入演出且不计报酬和主角,例如成龙、李连杰、黎明、刘德华、刘烨等等都甘愿在电影中客串出场仅一二分钟的主角。由此可知,仅仅3000多万便完成了具有如此重大好处的影片,充分体现了人民的爱国之心以及用心为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热情。

  其次,本片在角度、题材和领袖人物塑造上都有出新。在我国,反映政治事件的电影相比较较严肃,而在本片中却是打破常规,透过新颖的台词、动作设计以及部分喜剧演员的参与带来幽默搞笑的效果,例如在攻打北京城时,就上演了一场二人传——士兵王宝强和团长葛优关于炸弹和城墙坚硬度的极具喜剧感的对话,其实葛叔一出场,什么都还没说呢,全场就已经乐成一片,这就是语言与人物的魅力;整个剧本结构集中在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三位之后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的关联上,旨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将领袖塑造得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塑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例如毛主席与老蒋握手时的从容大气,黑灯瞎火地开会时的果断幽默,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空袭时候被从床上抬起的那个片段:“白色的睡衣,惺忪的睡眼,喃喃的话语,不信命的神情”,让人觉得这样的主席颇新鲜搞笑。

  再次,作为80后一代,我们对于建国前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只能透过历史书籍和老辈的传述间或得知,对于当时的艰辛更是无法体会。而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伟大领袖在怎样的大背景下联合民主党派取得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让我对新中国的成立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化被动为主动,打开了新的局面,更让我们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以及我们完美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80后,前辈们透过艰苦地战斗开创了新中国,而我们作为享受其成果的年轻一代,就应以使我们祖国更加强大为使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9):

  看过《建国大业》,你就应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因此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齐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明白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正因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主角,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以前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能够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户外,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好处: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之后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之后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但是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但是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述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但是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就应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那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但是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仅表此刻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齐,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能够靠着椅背伸懒腰,能够大笑,还能够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能够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0):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影片《建国大业》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将逐步走入富强。

  昨日,我去电影院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爱国人士的风采,其中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正因战事而彻夜不眠,每当有主要战役的战报还没有传到时,他总会跑到屋顶上凝望远处,期望搜寻得到一点象征着胜利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在得知国门的反动派的55万大军被红军全部吞噬掉后,中央领导们摆酒席庆贺,毛主席喝醉酒后倚靠在床上,酣然入梦。在平时正因牵挂战事而难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军队大胜而不由得酣然入梦,这样的人领导的军队不取得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毛主席也时时刻刻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革命的目标,心中始终是在为人民着想。正是由于毛主席这种为民的精神以及尤为强烈的名族职责感,才训练出来不贪民众一分利的红军,才会打败独裁的蒋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国。

  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正因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十分愤怒,把所有的关于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毛主席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职责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

  此外,影片中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壮志难酬的蒋经国,心系人民的张澜,甚至是阴险狡诈的李宗仁,都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领导人,小到最基层的群众,战士,只要是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为民族独立流过血和汗的,都应成为我们尊敬与铭记的对象,他们的名字就应被世代传唱!

  如今,中国已经变得富强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发奋学习,有朝一日该为民族奋斗,该为人民奋斗的就是我们这一辈的人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为中华民族而奋斗!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回荡着。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下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着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2):

  我们的祖辈父辈指导我都懂得一个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不明白,她究竟有怎样神奇的力量,能把祖国和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我们伟大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读过关于《建国大业》这本书,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中国共产党,它是救人民于水火的救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一向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深渊里,华夏大地被落后的思想、纷乱的局势所困扰,正当这民族危难时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古老的中国大地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并且是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祖国的大地,开启了奔向幸福的道路。读到那里,我欣慰,我期盼……

  没有阳光的照耀,她用自己的身躯换得了自由;没有平坦的道路,她用自己的鲜血换得了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八年抗战的全面胜利。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的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她是创造奇迹的巨人!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此,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透过“十二五规划”,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主题。与此同时,我国的科学事业、国防事业也不断发展进步。

  她是播种期望的天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新征程。1997年7月1日,历经沧桑的香港回归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喻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年礼”,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又一个新起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证明,当今的中国今非昔比。时至今日,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上了天,第一次太空行走也十分成功,实现了多年的飞天梦想,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

  《建党大业》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它不仅仅帮我了解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让我知道了这股神奇的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股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更加热爱党,我要永远铭记党的教诲,从小学习做一个高尚的、心中装着人民的人,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用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崇高精神,让自己早日成为家长的建设之才,祖国的栋梁之才,世界的创新之才。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3):

  这天下午,入党用心分子学习班举行活动,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我本来想没什么好看的正因我已经看过一次了,但是当我看完第二次之后我发现,我的感触比第一次多很多。

  从资料上来看,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到建国前夕的一段艰苦过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最终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主席说“用一个延安来换取整个中国”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一个多长远的想法,中国共产党不会因一池一地之争而放下整个中国。在这段过程中,各民族党派的人也本着一切为人民着想的想法与共产党人团结一心,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想着摧毁共产党的同时也在自己党内起内讧并没有真正的统一领导这个“党"。

  这部电影道出了,“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那些纷至沓来的利剑。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这个中国不是打出来的,而是靠中国共产党以民心换来的,国际友人:斯大林,马歇尔,杜鲁门等都缓缓的开始对蒋介石说“不”。

  正因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为都乃是民心所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半个月吃上一顿红烧肉的奢侈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是靠什么来调动四方部队和百姓的。那么它依靠的是什么?是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毛主席的人格魅力还是天下百姓共同发奋的结果?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悬念,虽然没有刻意挑明,那么这其中的内涵只有观众自己去捉摸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有不可抹灭的大功劳。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4):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此刻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就应珍惜此刻完美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生,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生,一齐喝酒,喝醉了一齐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群众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完美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就应珍惜。正因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5):

  《建国大业》最后出此刻人们面前。在献礼片大格调基本没变的前提下,本片最后第一次叫人看到了歌颂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对于“失败者”的史无前例地同情。在江南烟雨之中,看着蒋介石那孤独落寞、远去故国的身影,在那恢弘的历史背景之下,很容易叫人想到一句诗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双雄逐鹿的背后,其实是各自追寻的家国梦想,理想实现者固然伟大,金陵梦碎者亦不失英豪。

  看完《建国大业》我承认对我是有所触动的,这种触动不是仅仅是正因新政权的建立的不易,正因从小到大,我们长在红旗之下,已经太熟悉这个过程了,真正叫我感动的是影片对于我们以前必须要蔑视的“蒋家王朝”有一种新的感情,这种感情或许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历史的同情心吧。而这种同情心我认为是十分可贵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史观的进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六十年前接替……的新政府的最后有了一点自信,期望这种自信不断发扬光大,正因这个自信是言路广开、民主进步的基础。

  个性是影片的结尾,当刘德华扮演的俞济时去请示蒋介石是否需要轰炸天安门时,蒋介石正站在别墅的楼台前,外面寒雨淋漓。灰暗的画面映照着蒋介石黯然的心绪,预示着国民党的惨败结局,还有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在郊外打猎的场景,蒋介石和蒋经国在公园中谈事时那来回飞翔的群鸽,这些画面都让人印象深刻。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生,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生,一齐喝酒,喝醉了一齐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个性是影片的结尾,当刘德华扮演的俞济时去请示蒋介石是否需要轰炸天安门时,蒋介石正站在别墅的楼台前,外面寒雨淋漓。灰暗的画面映照着蒋介石黯然的心绪,预示着国民党的惨败结局,还有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在郊外打猎的场景,蒋介石和蒋经国在公园中谈事时那来回飞翔的群鸽,这些画面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群众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完美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就应珍惜。正因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一声嗔,百万雄心过大江,驱狼赶豹,惘尽英雄血滔滔。倭畜恐震,龟缩丸岛。还我华国。

#p#分页标题#e#

  郭明义观后感(1):

  这天下午学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郭明义》,在电影中感受学习了郭明义同志的一些先进事迹,想到了毛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郭明义一向在做的也正印证着毛主席的这段话。

  郭明义帮忙白血病患者苗苗及其父亲,主动捐钱,我当时在想如果是我遇到了这种状况也会这样做,可他不仅仅仅是捐钱,他还关心着苗苗的精神状态,并让自己的女儿和苗苗作伴陪她说话。他是将苗苗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关心,他的帮忙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种坚持,这让我深深地敬服。在苗苗就要进无菌病房前,医生对这个年轻的生命宣判了死刑。郭明义没有盲目地悲观,他为了圆苗苗一个当空乘人员的梦想多次找航空公司的领导,并申请能够让她上次飞机为乘客服务一次,他的执着与诚恳最终为苗苗赢得了完成心愿的机会。当苗苗站在飞机上时,那苍白却满足的笑容又晃花了谁的眼。郭明义为帮忙另一名白血病男孩寻找适宜的骨髓配型一找就是三年,仅凭一个名字就往返于各个派出所寻找住址。在电影中看着郭明义也曾疲累不堪,也遇到不明白的质疑,可他依然执着的坚持着坚定着,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我。遇到有困难的人搭一把手并不难,难的是一向陪伴在旁并不放下。以前也遇到过有替患病的亲友筹钱募捐的,但凡遇到总会把身上带着的大部分钱都捐出去,也就仅止于此。可郭明义不一样,他不仅仅捐出身上带着的钱更会把存款也捐出去。他更关心的是病患最终是否会重蓝获健康,为此他不辞辛苦地陪护,寻找出现的期望,即使再渺茫也

  绝不轻言放下,从来都是先人后己,真正的大爱无疆,这正是我所缺少的。

  郭明义的事迹感动着我,他的执着诚恳鼓舞着我,对于他人再多一点温暖的给予,对于自己再多一点坚持的执着。身为一名教师,要把这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无私的给予学生。对于学生,再多一些宽容,再多一些关怀,再多一份职责,再多一份坚持。更多的给予,回报的会是更多的满足。满足学生对知识了然一悟的神情,满足学生对实验一丝不苟的认真等等,这些是专属于教师的骄傲。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教师而自豪,更多的我将这份自豪灌注到对教学工作的准备与思考中,不断地思考怎样的传授方式更能被学生理解,怎样的将知识更为系统地讲授,怎样更能启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一向期望自己能够培养出懂得思考,会思考,并能提出解决方案有实际动手操作潜质的思想健康向上的学生,这算是初为人师的一个愿望吧。郭明义的精神更使得我坚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期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对自己的初衷能够坚持,坚信终究也会有实现的时候。

  郭明义观后感(2):

  《郭明义》企图触摸人心那厚痂包裹着的柔软部分,但是在物欲横流中它注定不温不火,做娱乐片没有娱乐性,做故事片故事不精彩,做主旋律就更不靠谱,正因主流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官员和老板们根本就没有心,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抓住耗子和鸡的屁。

  郭明义是鞍钢的普通职工,十六年工资总收入为二十八万元,捐款助学之十二万。陆续五十六次献血,结婚二十多年,他一家人居住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不管社会怎样变,不管外人如何看,郭明义泰然处之,坚持自己的幸福观,帮忙别人就很快乐,他总能找到比自己困难的人。郭明义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帮忙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如果讲良心,《郭明义》在表演上肯定是感人的,成功的表现传统美德,许多观众为之洒泪。就应说郭明义在这个社会并不孤独,有不少类似的人,隐身捐款给困难的孩子,隐身捐献干细胞,但无论人数还是行为都绝对称不上主流,连支流都称不上,(lz13)只能算极个别现象。个性看不出这种极个别现象会是那种能够燎原的点点星火,正因离离原上草没有可燃性。

  郭明义所作所为是正因自己是党员吗?换个角度说,党员的形象就是郭明义这样的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克己奉公,恪尽职守,这些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大有人在,而他的时代精神在哪里呢?电影中,郭明义去一家网络公司与总经理的谈话最具典型好处(怎样能透过审查?),总经理不明白郭明义的行为,凭郭明义一己之力怎能解决社会问题,并问郭是否对得起家人,郭所答非所问,大义凛然地说那位总经理二十多年没看党章了,党员都就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当下最关键的悖论,一部分人先富是以损害另一部分人为基础的,被损害的人也要损害他人才收获利益,当干部是为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吗?党章那么说,谁那么做?那些给郭明义写总结材料的宣传精英,那些论证郭明义时代精神的专家学者,你们自己真信吗?

  作为典型的郭明义只是个普通职工,而且是普通职工中比较另类的凤毛麟角。主旋律电影就应表现主流人群,表现官僚、富人、白领公务员,至少就应是中产阶级。典型还应带有必须的普遍性,真的郭明义显然不够条件。要是哪个官员像郭明义那样,作为典型才有说服力,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当官为了啥,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还不确定,但在实践中已经解决。那就是权为己所用,情为己所系,利为己所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皆患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单从艺术水平上讲,吃惯了快餐的导演编剧已经不会做大餐了,即便是小炒也带着快餐的味道。《郭明义》有些情节兀突,有些则经不住推敲。演员还是过硬的,侯勇,冯远征,姜宏波,李沁,新人不输老戏骨。

  总之,官家推销《郭明义》挣官家的钱,要是走市场恐怕没多少人买账。

  郭明义观后感(3):

  看完电影《郭明义》,人们会觉得,一个时期以来一些电影里缺失了的精神和灵魂,最后回来了。

  以郭明义为人物原型,在真实生活及经历的基础上再创作,拍摄一部电影,其实是很困难的。应对这样的题材,创作者们以郭明义捐款助学、帮忙孤寡老人、56张“精神存折”等一系列故事为叙事线索,又设置了一条主线,就是他帮忙患白血病的女孩苗苗寻找配型,围绕纠结其中的金钱、生命、家庭等种种矛盾,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刻展现了郭明义丰富而美善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人生信仰,真实地艺术化地反映出他崇高的价值观、幸福观,他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

  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说,他们是要用郭明义的幸福观打动电影观众。“帮忙别人时他很快乐,那是一种十分单纯的幸福感。现代社会人们忙着赚钱,幸福指数很低了,但是郭明义没钱,却活得很幸福。”有报道说,鞍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们有幸先睹为快,很多人看完片子,已是泪流满面。

  为什么一部电影能够这样感人?

  有媒体说,《郭明义》感人是正因它真实。就像导演陈国星说的:“这是真人真事儿,没有宏大叙事,却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动和更大的震撼。”真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对于电影美学品格的最基本要求,然而,更高的要求是在“真”的基础上怎样凝练和表现出“美”与“善”来。

  要想到达这样的艺术境界,必须要精心塑造人物。电影艺术是人的艺术,在一部电影里,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人性的真善美能够更加震撼人的思想,感染人的心灵了。而塑造人物的艺术功力,则全在于是不是能够塑造出“这一个”来。所谓艺术典型的“这一个”,是黑格尔美学思想里关于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和规范,要义是,“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郭明义毫无疑问是一位当代“英模”。但是,影片中的这个郭明义又是一个“英模”艺术典型的“这一个”。电影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的成功描述,使得人格的多方面性在郭明义这个“英模”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他们将人物命运与时代相结合,在时代大背景下展现出蕴含在“英模”身上的世俗与伟大来,塑造出来郭明义这个“英模”的艺术典型的“这一个”。比如,在外面,郭明义一身光辉,在家里,他同样有真挚感人的夫妻情爱和父女亲情,同时也还有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事。

  电影《郭明义》用了很多的画面语言。郭明义正像毛泽东描述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身边人的所有问题,都能够引起他的高度重视。郭明义都把这些问题看作是自己责无旁贷的天职,始终怀着一腔纯真的情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方设法帮忙别人。这是什么?这就是崇高!郭明义的银幕形象就真的像孙中山说的,是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了!也真的就是毛泽东说的“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中,郭明义具有的伟大的精神,高尚的行为,人类共同崇高的美德,释放出来的是撼人心魄的光华,构成的是催人奋进的力量,锻铸成的正是真善美的辉煌。创作者成功地塑造也成功地释放出来的,正是这个人物一身的震撼人也感染人的人格魅力!

  有了“这一个”郭明义,有了这样的“郭明义精神”,我们真的能够说,一个时期以来被人诟病的缺失了精神和灵魂的电影,最后带给我们广大的电影观众一些亮色了,原本就就应包蕴着的富含的精神和灵魂,最后又回到电影里来了。

  对于我们一些以前迷失了的电影文学家和电影艺术家们来说,这样一种电影精神和灵魂的回归,说难,其实也不难。电影《郭明义》的借鉴和启示就在于,创作的时候,技巧固然重要,决定一切的也还是我们的高尚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郭明义》剧本几易其稿,在修改到第八稿时才决定开机。剧作家高满堂在剧本中着意刻画的就是郭明义平凡的却无垠的大境界。高满堂明白,“他是一个普通人,却有着常人没有的情怀。别人不坚信郭明义能33年如一日的践行雷锋精神。但郭明义说‘我就是做党章中就应做的事’,这是最触动我创作冲动的地方。”高满堂坦言,要写好郭明义并不容易,他是活生生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他的言行举止不能夸张,要让人信服,还要让人感动,明白他的信仰和幸福观,并要感染到每一个人。

  郭明义观后感(4):

  近日,我局组织各中队党员代表观看了《郭明义》这部电影,90分钟的电影过后,我深刻领会到“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影片中的郭明义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自已的实际行动默默做着好事,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当代雷锋”。

  透过观看影片《郭明义》,我不禁为郭明义的种种事迹所感动,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他每次捐血的情景、为贫困孩子捐款的场景以及他的女儿每次回家只能睡在狭窄过道里的场景,他对别人的慷慨与他自已个人的清贫比较是多么明显,而他不求任何回报的行为更加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品质,共产党员是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是助人为乐的,共产党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从小到大,雷锋一向是我们的榜样。做雷锋传人,就要立足本职、奉献岗位,在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中收获幸福。郭明义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郭明义之因此伟大,是正因他爱岗敬业,坚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有了这个基础,他才能更好地奉献社会,感染身边的人。其次,郭明义心中不仅仅有小爱,爱家庭、爱孩子、爱妻子,更有大爱,爱祖国、爱人民,这种爱充满力量,深深地感染了大家。郭明义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中讲了这么两句话:“30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但我的信念一向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这些年来,我从事的工作都很平凡,所做的事情也很平常,都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做的。”是呀,30多年来,郭明义坚持不懈地弘扬雷锋精神,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党和人民群众眼中的“雷锋传人”、“爱心使者”。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郭明义的崇高行为为我们每个人都作出了良好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郭明义一样,把一件好事坚持做30年,时刻把为别人服务放在最前面,坚信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 、更加完美。

  雷锋身上有爱心,也有奉献的精神。“爱心”就是郭明义思想情操的写照;“奉献”就是郭明义行为上折射出的一种精神。作为城市管理者的我们,都就应像郭明义那样,时刻以雷锋精神为指导,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时刻服务群众,时刻为群众排忧解难,用我们满腔热忱、坚持不懈地做好有益公众的平凡小事,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

  郭明义观后感(5):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在当下热闹而喧嚣的电影环境中,这部影片却从容而朴实,一如其简简单单的片名《郭明义》——它来自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普通共产党人的平平凡凡的名字。

  这部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艺术化地表现了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人如己,甚至爱人超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他先后获得的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之外,这部电影为郭明义这样一位普通但却光彩照人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树立了一座朴素的丰碑。它像一面镜子,让每一位观众的灵魂得到震动,也让我们各种“皮袍下的小”更加无地自容。

  影片中由侯勇扮演的郭明义,无论是外形、气质、行为,都最大限度地还原和接近了生活中的郭明义。那性格的轴,那笑容的憨,那心肠的热,那生活的简单,那语言的通俗,都为人物塑造带给了坚实的基础。而影片也没有过多地去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虚构大起大落的情节,渲染大悲大喜的情绪,而是老老实实地选取了郭明义生活中各种感人的事迹,用从容的手法还原出来,用生活本身的朴实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无论是他作为“业余”翻译向外国公司讨回赔偿,还是帮忙白血病少女获得新生;无论是他三次将自家彩电送给别人,还是将一生中工资的一半都资助了他人;无论是他20年献出超过自身血量10倍多的鲜血或是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行为、看似细小的事情,都不动声色地托举出一个像金子般闪亮的灵魂。这部影片是《闯关东》等著名电视剧的编剧高满堂先生的编剧作品,尽管这类影片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英模”话语体系惯性的某些制约,但是影片已经尽可能还原出生活的质感。而它的美学好处也恰恰体此刻,当生活能够打动你的时候,尊重生活就能打动观众。过多的技巧性修饰、过多的因果逻辑演绎出的戏剧冲突,常常让本来感动人的生活变成矫情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于郭明义的性格、心理的内在性揭示虽然不够充分,但是却用超多“无私奉献”的事迹,串联起郭明义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过郭明义的家庭关联、社会关联展示了他朴素的价值观。当别人以为他疯了、傻了的时候,他严肃地提醒对方:你虽然有20年党龄,但也许你已经20年没有看党章了吧?当孩子问他为什么总能发现比自己家庭更困难的人的时候,他淡然地回答,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当妻子责怪他对家庭照顾太少对别人关心太多的时候,他会略显惭愧地回答,看到别人比我们更苦更难的时候,我总不能把头扭过去,装作没有看见吧?……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朴素,一方面是一种道德关怀,爱人如己;一方面又是一种政治信仰:做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能够让人看得出来!现实生活中,一个共产党人是否能够被群众看出来,看出来他是否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来说,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严肃的考验。在革命年代,成千上万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而这天,无论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或是郭明义这样的普通共产党人,将如何用我们对待利益、对待名利、对待人民的态度、方式和行动,来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郭明义带给了一个范例。从这个好处上说,这部

  电影仿佛明镜高悬,“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

  《郭明义》由主旋律电影的“金奖导演”陈国星执导。与陈国星导演的主旋律影片的一贯风格相一致,这部影片在剧作风格上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却并没有选取纪实语态的叙述,而是选取了一种常规戏剧的影像风格。画面优美、构图完整、镜头流畅、节奏紧凑、声画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制作精致、氛围渲染充分的艺术世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那座宿舍楼,如同生活中郭明义一家3口人至今还居住的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宿舍,其建筑的外形,如同一个人字,既增加了画面的造型感,同时也成为一种符号:正是这些生活在宿舍楼里的普普通通人,支撑起了一个坚韧的沐浴在朝阳中的大写的人,他们感动中国,更就应感动以前在党旗下举起拳头庄严宣誓的每一个中共党员。

  郭明义观后感(6):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感动中国》组委会

  郭明义是鞍钢一名普通的公路管理员,退伍老兵。可他在默默无闻中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

  他20年无偿献血及捐献血小板,折合约六万毫升,带领5800多人加入他倡导的无偿献血、遗体器官捐献等爱心组织;

  他为患有白血病的两位患者千辛万苦的寻找配型;

  他为期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

  他三次将分房的指标让给他人;

  他担任公路管理员15年,坚持每一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巡查,为企业创造效益3000多万元;每一天至少步行10公里。仅义务奉献就达1900个工作日,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他爱岗敬业、不为利益所动,为国家为单位节省费用;

  他工作越干越往基层,越干越偏远,越干越辛苦;入党30年来,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时代先锋郭明义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的事迹虽不惊天动地,但却可歌可泣;他虽是个小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伟大的:持之以恒、心底无私、大爱无疆;他虽在平凡的岗位,但他的追求是崇高的:爱心不移、以苦为乐、肝胆照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了心灵的超越。

  他像一朵花,散发着芬芳的气息,给人以温馨;他像一盏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我敬佩他那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精神:影片中他的女儿多次问他:“你为什么总能发现比自己困难的人呢”?他的回答是:“心里总是装着比自己困难的人。”------这就是郭明义的人生哲学。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关注别人的困难,主动去帮忙他们,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联想到我的教学工作实际,我体会到:

  对待学生,要时刻心怀一颗包容的心。

  小学生犹如花园里的幼苗,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体贴。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怀着包容的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忙,尤其是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更需要引导他们,为他们带给展示的舞台,培养他们的信心。“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道理”,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中,教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学生往往更愿意听老师的话,我们要展示我们的爱心、为人师表,让每个学生倍感温暖、健康成长。

  对待同事,要时刻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感谢那些给予我帮忙的人,同时也要感谢理解我帮忙的人,正是正因有了大家的相互鼓励、全力扶持,我们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我们的情绪才会倍加愉悦,效率才会更高。

  影片中的医院献血,郭明义用自己的言行感动了两位工友。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与荣誉,我不仅仅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要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所在的团队建设好。

  我也钦佩他那不计得失、爱岗敬业的精神:30多年来,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勇于担当职责,干一行爱一行,值得我们发奋学习。我们要有高度的职责感与事业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甘于平淡、不急躁、不断自省,牢记工作职责,扎根学校沃土。应对挫折,我们不能轻言放下。用行动来诠释我们的职业价值。

  并且也要像郭明义那样不断进取。他凭自学和进修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4个专业证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时代在发展,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优化,我们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明确教学目的、细心钻研教材、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心参加教科研活动。只有这样才会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潜质。

  《郭明义》这部电影深刻展现了郭明义丰富而美善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人生信仰,真实地反映出他崇高的价值观、幸福观,他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

  “大志者必胸怀远大,大悟者必意境高远。”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心灵受到了一次传统教育的洗礼,明白了凡事都务必从点滴做起,把“爱”贯穿工作及生活之中。我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发奋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的的职责心。笃学明志,传德树人,做一名合格的的老师。

  郭明义观后感(7):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日单位组织观看《郭明义》,让我的心灵得到震撼。虽然故事并不复杂,但是郭明义言行举止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他的追求,正是当代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毛泽东以前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郭明义正是这样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影片中每一个场景都感动我,触动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他每次捐血的情景、为贫困孩子捐款的场景以及他的女儿每次回家只能睡在狭窄过道里的场景。他对别人的慷慨与对个人的清贫比起来显得如此的耀眼,而他不求任何回报的行为更加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品质:共产党员是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是助人为乐的,共产党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郭明义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的快乐源于他的付出,不是回报;他的幸福在于帮忙能够帮忙的每一个人,而不是得到别人的帮忙。他虽然在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极大富裕,他的快乐是纯粹的,他的内心是充足的。

  在充满物质诱惑的这天,我们每一位工作者都要学习他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时刻把党的宗旨记在心里,立足本职,严于律己,服务好社会,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

  郭明义观后感(8):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有一种伟大,它源于平凡;有一种平凡,它能彰显伟大。

  郭明义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一位平凡的中国人。但却演绎了不平凡的中国人、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生动画面。

  近段时刻,透过电视、新闻等渠道,多次、多途径地了解和学习了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这天,经单位组织又观看了电影《郭明义》,透过影片中鲜活的人物塑造,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郭明义这位平凡的共产党员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

  二十年如一日,谁能如郭明义那样,在这20年中献出了自身血液10倍多的鲜血,谁能如郭明义那样为帮一个白血病患者找到配型而奔波三年,谁能如郭明义那样16年来拿出工资总额的一半捐助期望工程,谁能如郭明义那样给1000多个家庭带来美丽的人生,谁能如郭明义那样……郭明义这个平凡的人、普通的党员就是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着他的价值,他的人生观,用他的行为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发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提醒着每一个党员履行党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我们广大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我们社区党员学习先进,以先进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把平凡的工作真正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去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州在心上,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人民群众所需,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群众的贴心人;自觉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嘱托,不辜负人民的期盼和信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国庆献礼;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力争开创新的业绩!

  郭明义观后感(9):

  4日,我院党委组织全院党员观看了根据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改编的同名电影《郭明义》,观影过程中我们逐步走入郭明义同志的现实生活,他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们。

  郭明义,辽宁鞍山人,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一名普通的采场公路管理员,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影片开头,伴着隆隆的机车声,主人公郭明义出场了,一身典型的施工现场工作服,用英文与一位外国工程师力争一个技术问题。没人会注意到一辆大型重机车的一个小裂痕,外国工程师对其监督下的机车质量之好深信不疑。在一片漠视中,郭明义坚持上报机车的质量问题,多次与外国工程师据理力争,最终他的坚持与认真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这是郭明义同志给我的最初印象,耿直、认真、坚持,他就好像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老一辈人,那么执着、无私,和现代社会的放任、逃避、漠视格格不入。

  随着影片的进程,我又了解到他热心奉献的一面。他帮忙身患重病的小女孩筹集医药费,到航空公司乞求负责人帮忙小女孩完成当空姐的梦想;他不辞辛苦,历经3年时刻为身患白血病急需换肾的小男孩找肾源;三次将家里的彩电送给村小学的孩子们;几次将单位分房的机会让给他人。郭明义他是妻子眼中的“郭傻子”正因他义务献工、献钱、献血,15年来累计献工15000个小时,先后资助180多名贫困学生读书,参加了54次义务献血和捐献血小板;他是女儿口中的“千里眼”,正因他总能看到比自己家人更需要帮忙的人,总能尽其所能帮忙别人;他是铁矿职工澡堂里的搓澡工,正因下班后总要在澡堂里忙活着帮工友们搓背,嘴里还不停讲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好处,鼓励大家捐献;他更是我们眼中的好党员,正因他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影片的每一个场景都感动着我、触动着我,让我思索…我们生活在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而所谓英雄并非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见义勇为的“武林高手”,或是为国防科技建设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我们也呼唤在平凡岗位中默默奉献、在服务群众中书写辉煌的普通人。甘于清贫、安贫乐道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美德,舍己为人、甘于奉献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尺。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党员这一名称,从根本上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向雷锋同志学习”、“向郭明义同志学习”绝不只是一句空话,应当把它念在嘴上、做在手上、印在心里。

  作为党员我们应将党员的道德信念与人生的充实、快乐统一齐来,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变为使命、变为习惯性的生活方式,用我们自己的人生选取和价值追求去诠释“怎样做党员”这个看似简单实则绝不简单的问题。让我们争做播种者,将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种子传播下去,让一代代人收获、让一代代人继承。

  郭明义观后感(10):

  鞍钢一个普通养路工人郭明义,从部队到地方,从工厂到家庭,十六年来只图奉献,不求索取,让人从不明白到明白,由观望到用心参与,成为以实际行动学雷锋的标兵,他图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功名利禄,只是一份心安,一份良知,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普通而伟大的情怀,一份平凡但生动的人生答卷,一记掷地有声的回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优胜劣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承。同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向往,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胸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奉献。

  电影《郭明义》观后,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当年的雷锋精神,少年时代曾唱着歌儿的学习,无论社会还是校园里一再提倡,不知几何时,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被岁月冲淡了颜色,经济利益至上的这天,我们的精神家园里还有些什么?我们荒芜了什么?我们还会不会记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殷意?

  人的渺小是相对的,精神的映射却是无穷的。螺丝钉精神,哪怕在他人眼里显得傻、哪怕穿着不时髦,哪怕学问不高深,但其心灵的美是挡也挡不住的。

  被誉为当代“雷锋传人”、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辽宁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用其内敛而挚热的爱,彰显一个普通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怀,他不说什么,不图什么,不奢望什么,但正是这些不介意,让他无意中证明自己平凡中的伟大,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证明了“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就应处处为国家着想”这句话。

  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淡漠教育多少,我们将来的社会发展就会被贻误多少,这是无须争辩的事实。前人以前是历史的主人,我们是时代的主人,后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以人类的精神层面关联到社会的内涵和风气,人文底蕴更是我们潜移默化中体现的一种本质。奉献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的精神,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郭明义已成为当代人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多几个郭明义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何愁不更加兴旺?我们的民族何愁不更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央视春晚,见到了郭明义充满笑容的脸,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国家对平凡人的重视。红色,不但是中国国旗的颜色,不但是心的颜色,更是我们国家自强不息、发奋发展的底色。《郭明义》这部电影,实为教育好处的大片,旨在激励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热情讴歌时代精神。不断弘扬雷锋精神和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楷模郭明义,把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用心的贡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说雷锋曾被喻为螺丝钉,那么郭明义就是一只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辛勤奉献的小蜜蜂。国家对郭明义精神的大力提倡,是奉献精神传扬的最佳表现方式。只有国家高度重视,国民思想道德水准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我坚信,正因郭明义这样的人的存在,中国的未来会更完美!

  郭明义观后感(11):

  郭明义从让大家熟识到此刻已经很久了,他的标签很鲜明,“新时代的活雷锋”甚至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之一。郭明义的事迹在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塑社会道德理念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宣传,新闻、微博、电影和话剧等等一切能够全方位诠释的其精神世界的媒介都来展这样一个寻求内心满足的、一个简单的好人。

  在关注了一些郭明义的报道之后,我以前质疑过郭明义的行为,他是否有些造作,有些被“架上神坛”的意味,或者在各种报道蜂拥而至之时,是否被“绑架”了人生,从此或许他只能和妻儿挤在小屋里,过贫寒的日子,不能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以这样的方式来继续撑起自己的荣誉……

  这样的想法似乎也应和了好些人,但我想是没有进一步接触郭明义事迹的人。

  观看了电影《郭明义》,让我第一次较全面的看到郭明义,这样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个舍己为人的好人,一个新时代的活雷锋。电影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泪中带笑、以点带面的展示了郭明义的生活和事迹。我被感染着,一个词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那就是“信念”,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战争的硝烟,没有了五六十年代建设新中国的“干劲”,人们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郭明义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的信仰,延续着雷锋的故事。他的生活在助人中得到满足,在被助人的脸上得到欣慰,他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我为以前浅薄的质疑感到羞愧。人的追求不一样,但相同的至少就应有一点,那就是做一个好人。佛家的“福报”,哲学的“因果”,我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坚信一切善行都是做一个好人的途径,勿以善小而不为,郭明义就在点滴的小事中汇聚了大爱。亲其师信其道,郭明义正因自己的善行而感染了许多人。

  观影之后我兴冲冲地将郭明义的事迹复述给了家人,我们更加确信人性之中的闪光是源于精神世界的丰满……

  郭明义观后感(12):

  我们身处一个需要英雄而又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中,有为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科技创新做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物,也不乏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在服务群众中书写辉煌的普通人。辽宁的郭明义无疑属于后者,他只是鞍钢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的一名公路管理员,但他的先进事迹一经宣传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就在于这个有着金子般品德的人可敬、可亲、可学,他与我们寻常在街头巷尾碰到的人没什么两样,普通得像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一样毫不起眼,但他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操守,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深深感染和打动了亿万人民。

  将这样一个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英模人物搬上银幕,是群众的期盼、社会的呼唤,是当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必要性紧迫性显而易见,关键是如何进行艺术呈现、如何展现出郭明义精神的内涵,从而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最令每个关心郭明义题材文艺创作的人牵挂的问题。看完影片《郭明义》,人们松了一口气。看得出,影片创作严格遵循艺术规律,有着明确的思路、清晰的理念,其创作在忠实于主人公郭明义的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开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着眼于彰显这位当代英雄的楷模作用、示范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看得出,其拍摄紧紧抓住郭明义这个产业工人一员的精神实质,立足准确把握和诠释一个普通人不凡的精神品格,深刻挖掘他决心持之以恒地做一个好人的内在动因,影片所成功塑造的郭明义形象,对于目前这样一个价值选取多样多元,价值标准容易偏移,价值尺度不时变异的现实,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引领作用。影片透过几组极富代表性好处的具体故事,形象地展示给人们,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光大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他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实践着、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际行为的新规范,在这个从不说大话的人身上,一个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被

  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是个把道德信念的坚守与人生的充实、快乐、幸福统一齐来的人,是把助人为乐变为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他用自己的人生选取和价值追求,有力地启示着人们认真思考“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看似简单实则绝不简单的问题,引导着人们深入思考怎样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从根本上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是当代中国人在跟随祖国走向伟大复兴道路上最值得珍视的价值选取。影片《郭明义》首先从主人公的价值选取入手,以写实的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了郭明义在任何状况下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敬业奉献、时刻准备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追求。郭明义日复一日地沿着道路延伸的方向走上自己的岗位,他在辛劳的工作中得到无穷乐趣,工作给他带来的满足增强了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他的嘴里不曾有过豪言壮语,但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他甘愿在时代进步的熔炉里锤炼自己,透过电影看得出他立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献出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他以自己的劳模父亲作为第一榜样,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工作在他眼里没有高低贵贱、重要次要,他干一行爱一行,总是踏踏实实地从每件小事做起,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发出光和热。他在当翻译的时候全心全意,为国家挽回了10万美元的损失。组织上安排转岗他二话不说,而是以“甘当矿石”的奉献精神对待矿山公路管理员这份工作。他风雨无阻、吃苦耐劳,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和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了把个人

  远大理想与日常生活、平凡工作完美统一齐来。在我们这样一个张扬个性、彰显个人价值的时代,如何处理好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的关联,影片《郭明义》为我们无疑带给了形象的范本。

  助人为乐、甘于清贫,是中华民族最为推崇的美德,能否安贫乐道、善于舍己为人,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尺。影片《郭明义》以细腻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工人以实际行动接力传承雷锋精神的崇高境界,热情弘扬了郭明义助人为乐、以苦为乐、“追求纯粹”的价值观。郭明义家徒四壁、两袖清风,将自己的物质生活享受降到了最低。从影片我们能够看到,郭明义总是发自内心地做每一件好事,他把帮忙别人得到的快乐当成自己的最大快乐,最让人钦佩之处在于能够自觉地把道德完善与人生的充实、生活的快乐和家庭的幸福统一齐来。在他那里,助人为乐不是偶一为之的权宜善举,而是自己的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女儿郭瑞雪说他总能看到生活得不如自己的人,是的,他历来不以善小而不为,眼睛最见不得贫困的人、生病的人、不如意的人。他看到生活得不如自己的人就坐立不安,就要下决心想方设法去帮忙。郭明义把就应得到的住房让给比自己更困难的同事,他为社会上自己相识的、不相识的人无私地送去温暖,他助人为乐,以能够帮忙别人为最大幸福,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快乐,影片十分形象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影片还具体展示了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恒心,这才是最可

  贵、最了不起的,比如,他每一天都提前两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累计捐款十几万元,花3年时刻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儿寻找适宜的配型,他在这些善举中获得巨大精神满足。影片《郭明义》是安贫乐道、助人为乐幸福观的一曲嘹亮颂歌,它能够形象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的含义、追求博大的幸福,也启迪我们以自己的爱心和善举,在帮忙他人、温暖他人中找到真正的快乐、获得人生的美满。

  影片《郭明义》的创作对当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好处。我们透过流畅的情节、讲究的画面感受得到影片创作态度之异常严谨。剧组是一个工作作风十分扎实的创作团队,为生动证明郭明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富有是真富有,精神崇高是真崇高”的内涵,主创人员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矿区,在鞍山广泛寻访英雄足迹、超多接触干部群众,不断走近郭明义、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不但积累了超多素材,受到深刻洗礼启迪,也极大地激发了出精品的使命感和职责感。剧组全体演职员精神饱满、齐心协力、不怕苦累,克服低温严寒、时刻紧迫等不利因素,以郭明义精神拍摄《郭明义》,拍摄期间涌现不少感人的佳话。影片的拍摄还实现了集中国内一流创作力量与调动当地杰出文艺人才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编、导、演等多方面创作资源的有效整合,个性是汇聚了以陈国星、高满堂、侯勇、冯远征等为代表的优秀影视人才,为确保影片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拍摄取材于在世英模人物的影片,目前尚无多少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郭明义》剧组知难而上、迎接挑战,整个创作坚持从生活出发、从郭明义本色出发的理念,坚持再现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原则,善于透过具体艺术细节强化和完成郭明义形象的塑造。影

  片没有为了突出郭明义的高尚故意设置过多的矛盾冲突,而是着力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具体展示郭明义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追求。影片把追求细节的真实与人物性格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统一齐来,不人为拔高、不刻意虚构,在必须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英模题材作品模式化、概念化弊端。影片节奏舒缓流畅,风格沉稳细腻,表演不温不火,堪称蕴涵丰富、感人至深,为引领现实题材尤其是英模题材文艺创作带给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郭明义观后感(13):

  这天,我在艺术宫影城看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电影,它的名字叫《郭明义》。这部影片记录了郭明义极具爱心的英雄事迹。我们几百名小朋友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这部电影,全场几乎鸦雀无声,似乎都陷入了沉思。我旁边的两位小朋友都已经流下了热泪。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帮一个叫苗苗的小女孩那个情节。苗苗得了白血病,需要换骨髓,可苗苗所在的地方(鞍山),没有一个适合捐献骨髓的人。众人几经发奋,最后查到了一个人和苗苗的骨髓匹配的人,他就是李国华。但是他已经离开鞍山好几年了,郭明义就去查寻他的行踪。他出了民政局,又进派出所。查到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叫李国华,可他们都没有与苗苗能匹配的骨髓。尽管历经千辛万苦,但是他仍然不放下。最后在有一天,他在买方便面的时候找到了李国华的父亲,联系上了李国华,幸运的苗苗得救了。

  郭明义的爱心伴他一生。当他透过广播知道龙门小学没电视机,于是他将自己家仅有的一台电视捐给了龙门小学。他的身体并非十分强壮,可他无偿献血达123毫升。他并非十分富有,可他陆续捐款达12万元。而且他还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

  看完这部影片,郭明义叔叔优秀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心同伙伴们一道帮忙别人,奉献爱心,让社会处处充满爱。

  郭明义观后感(14):

  这天单位组织观看了电影《郭明义》,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有很多感人的画面语言,电影郭明义观后感。郭明义真正诠释了毛主席所说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郭明义只是鞍钢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的一名公路管理员,但他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他始终怀着一腔真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方设法帮忙别人。应对外国企业优厚待遇的诱惑,仍保留着对自己岗位的那一份忠诚;应对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伸出了无私帮忙的双手,还费尽千辛万苦的帮忙她体验了一次空姐梦,完成了她的遗愿……这些都在于这个有着金子般品德的人可敬、可亲、可学,他普通得像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一样毫不起眼,但他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操守,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深深感染和打动了亿万人民,我们此刻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行色匆匆,无暇顾及其它。

  现实中的我们总是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常常计较自己做得太多,得到的太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看完这次电影,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都务必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把“感恩”贯穿工作及生活之中,同时更加坚信社会的完美。在感动之余,更多的应用行动散发出内心的爱,以对生活的热爱关心家人、服务百姓,以对社会的热爱为更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p#分页标题#e#

  亮剑的观后感(1):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是李云龙在《亮剑》里的一段台词

  看《亮剑》,让人无不感叹于李云龙和他的兄弟们所创造的一幕幕激情场面。

  无论敌人如何强悍,逢敌必亮剑,而一旦亮剑,血溅七步,所向披靡。亮剑精神是种过人的胆略,必胜的气势,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坚定决心。市场如战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是我们的敌人,存在的各种困难也是我们的敌人,而我们的同事就是我们同闯枪林弹雨,一齐出生入死的战友、兄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剧中,李云龙带领他的队伍打了无数的胜仗,他的队伍从新一团到独立团再到师,最后到二军。队伍在变,可都一样能征善战,原因就在于那不变的军魂——亮剑精神。企业也一样,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是企业的核心的竞争力。

  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保家卫国是军人的使命,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战役中,李云龙给一支阻击敌人援兵的小分队下达命令是坚守阵地八小时,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下,小分队弹药用尽,只剩下五人,战斗的惨烈难以形容,最后这五人用剩下的唯一一箱炸药与曰军同归于尽。遵守命令,为了完成任务,哪怕失去生命也不退缩,这是种怎样的精神啊!一息尚存、战斗不止。金德的核心文化是执行文化,如果下级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指挥官也不可能带领队伍打胜仗,下达的命令务必去落实才会有现实好处。令行禁止,没有借口,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执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兵贵神速。李云龙带领他的队伍以那么差的装备打赢了武器装备远远先进于他们的曰军,他以出其不意之举挫败曰军,不按常规出兵。李云龙敢于冒险,敢于为别人所不敢为,这也是正因亮剑精神,正因有过人的胆略。战场的残酷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战场的瞬息万变,要求务必去拼,务必抢占先机。市场也是如此,务必敢于出招,没有其它什么理由,战胜对手就是真理。

  军队是一个团队,企业也是。本剧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战争的胜利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小队的单打独斗,是大家团结一致奋斗而来。大家亲如兄弟,互相配合,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企业亦是如此,同事就应就是兄弟,每个人都就应有大局感,要为整个企业的利益着想,大河有水小河才会满。

  工作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时刻都可能遇到许多困难,但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就如同李云龙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一样,需要我们发奋拼搏,无所畏惧。视困难如草芥,亮出自己的剑,是男生就冲出去。其实胜利的原因很简单,剧中其手下败将七师师长问李云龙:为什么当时你们那么快就打败了我们,当时你是怎样想的?李云龙的回答是:正因我根本就没把你们当回事。成功就是在于自己战胜了自己,失败过多的是被自己打败的。

  剑中之神,是正因慑人的气势,做市场的王者,就务必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必胜的信心。

  什么是亮剑精神?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遇到强大的对手面前,敢于亮剑,一博生死,这是一种战斗意志的体现。我们的军队,就要有这种战斗意志,“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就是这种战斗意志的体现。回顾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就是这种亮剑精神。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下,也许战斗形式发生了改变,武器装备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但还是需要人来控制,操作,因此这就要求指挥员要有亮剑精神,当然,并不是说,要蛮干,这就要求我军的指挥员要有较高的战术素养,要有狭者相逢勇着胜的战斗意志,只有具备了亮剑精神,我们的军队才是一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

  亮剑的观后感(2):

  前两天看了(亮剑)这部电视剧后,仍然感觉到不甚过瘾~~找了一<本亮剑>的原著,这天最后把<亮剑>都看完了。<亮剑>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亮剑最主要的精髓就是: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亮剑)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龙这个主角,把他好战、善战、直率、蛮横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多面、打仗勇猛、鬼点子特多、不按照战争游戏常规作战、敢于抗命、尊重战场实际、有点歪邪的主角,也是一个注重生活注重情感的人物,更是一个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赤胆忠心的真实的中国军人形象的再现。在李云龙身上是有一股“匪气”和“霸气”,他酗酒、骂娘、脏话常挂在口头,“老子”不绝于耳,这看上去不贴合革命军队军人的作风行为,可出国留学网不失为一个真正的军人,这都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产生的一个军人的毛玻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高大、完美”的眼光来审视电视剧中的主角人物是可笑的,电视剧也就应尊重现实生活,更要尊重人格的发展人性的张扬。为什么一些人就那么的委曲求全呢?为什么总要按照“文艺标准”的那一套路子来欺骗观众欺骗自己呢?李云龙身上的缺点只是玉之瑕疵,并不会暗淡他身上熠熠生辉的中国军人之勇猛智慧爱国的光芒。

  难道在领导下的八路军中就不存在这样现象?一个军人就不能在战斗之余休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放松一下自己的精神?李云龙这个人物非要塑造的完美无瑕不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电视连续剧那就看头不大了!不好说其他人,我就是不看这样的电视剧,像那些个谈情说爱、整天无所事事、只会耍嘴皮子、人能飞天、气功如炸弹之剧我是绝对不敢苟同的。李云龙在战场上竟敢胆大包天“抗命”,这在许多人眼中就是大逆不道,君不知“军令如山倒”?!但是也确实存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在抗战时期,战场上敌我双方战况瞬息万变,对于在那个血雨腥风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军人们来说,根据战场实际状况争取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消耗敌人,那将有利于保存自己壮大自己的力量,难道我们作期货就没有可借鉴之处吗,偶尔有过“抗命”也是在战争中允许的也就是说确实存在这种状况。这并不是(亮剑)的败笔,而恰恰是(亮剑)区分其它按照常规逻辑铺就的电视作品之亮点。

  “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这就是本剧导演所要向观众传达的一种“亮剑”精神!此刻的中国,我们的中国,千真万确需要这种精神!何尝不是呢?现阶段的中国虽然如日东升一路凯歌,但是危机伴随着机遇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内在的外来的威胁时刻在考验着中国人。应对威胁应对危机我们中国人怎能安步当车?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于亮剑”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我们的精神!是的,李云龙是草莽出身缺少文化涵养,他不知钢琴不晓洋画不懂花前月下的浪漫,但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我们解放军将军行列里,像他这样的将领很多,凭着他们顽强的毅力,凭着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忠诚,他们透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文化,在战争中升华自己,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备他们缺少文化涵养,有什么理由说他们张口“老子”闭口“弟兄”的呢?

  这部电视剧以展现李云龙的命运为主,但并不单凭一个李云龙打动观众。给我感动和震撼的居然全是那些无名英雄。骑兵连的奋勇杀敌、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几度让我落泪。这是(亮剑)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军人的胆识和骨气,在于充盈其中的英雄气,也就是剧中所说的“亮剑”精神。(亮剑)的热播的确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不用论人物的真实性,可能是一个人的身影,也可能是多个素材合成的人物,不必深究。无论怎样毕竟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的硬汉形象,为这个人感动,为这个群众感动。一个大老粗的带兵者,形象的在剧中灵活表现,给人的印象是颇深的,毕竟这是戏,没必要鸡蛋里挑骨头,我觉得李幼斌是好样的!说实在的,(亮剑)这部片子所塑造的李云龙有血有肉,棱角分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作品。艺术创作是讲究规律的。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毫无疑问,(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不好管理的主角。但是这个李云龙,对国家、对民族、对****大业有着无比的忠诚。这个人的“粗口”不仅仅不让人感觉反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这个人的大大咧咧也给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将风度。个人感觉,这才更像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相反,如果一味要照顾什么“高级干部的整体形

  象”,采取了与此相反的处理方式,那么,这部电视剧的魅力至少会降低一半。

  有了以上几点到达“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无缺的几要素,(亮剑)不亮都不行了。在韩剧当道的这天,国产电视剧(亮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它的演员,也不是它的题材,而是它所塑造的一批让人看过后“血脉贲张”的男子汉形象,让人看完后大有“干净透彻,豪气万丈,荡气回肠”的感觉。于今而言,在中国大地,英雄主义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不能把历史忘记,更不能把党一脉相承的精神忘记!做一个有血有肉的男生!

  试想试想,如果我们的企业领导者没有创新精神,一味地循轨蹈距,那我们的企业永远无法超越其他运营商;我们的中层干部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一味地按部就班,那我们的企业还能有战斗力吗;我们的员工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一味地听从号令,那我们的企业怎样还能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企业上上下下都要富有创新精神,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进行创新,学习、借鉴、利用前人积累的成果,同时注重创立新知,使之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和经济财富,还要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这样我们的企业还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永不被淘汰吗因此我们要学习<亮剑>精神,像草原狼一样的精神!!!

  亮剑的观后感(3):

  亮剑观后感

  “作为一个军人,要有不怕死,遇敌敢于迎击的亮剑精神”。这一句话出自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之口。

  李云龙,一个老红军、老八路,他作为独立团团长却经常“闯祸”,到处“惹事生非”。有一次,为了自己的老婆,竞带他的独立团攻打鬼子占领的县域,将局面搅得一踏糊涂,但是,却弄拙成巧,反而功过相抵,还受到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表扬。真把我给吓坏了,当时我还以为李云龙要被枪毙了呢。

  李云龙是一个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人,遇敌作战时,他热血沸腾;部队训炼时,他既严厉苛刻,又花样百出;犯错时,他又强词夺理……若把部队看作一个学校,那么李云龙就是学校里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个性的是,他又屡建奇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思考了很久,之后最后想通了,那就是他遇敌时敢于沉着冷静、敢于拼命的精神,一种亮剑精神!

  这种亮剑精神是很厉害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亮剑精神,不是吗?在遇到难题时,不去躲避它,反而拿岀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去解决它,知难而不畏难,这就是亮剑精神。我国的大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他天天跑图书馆,计算的稿纸堆满了房间,但是他仍不放下,夜以继日地发奋研究和工作,最终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的大门,从而在国际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和深远的影响。

  李云龙这种“亮剑”精神也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发奋地学习,使我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就拿作业本上的一条数学几何题目来说吧,当时这题目很难,以前从未遇到过,我是想破了头也想不出来,之后我发奋地去明白题目,反复地去阅读题目,并且超多运用了平日里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最后将它解决了。正因这道题目是我自己解决的,因此我能更熟练地运用解题方法,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让我终生受益。

  《亮剑》这部电视剧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了我在困难面前要竭尽全力突破难关,敢于拼搏,勇于“

姐的欢喜 »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