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李学勤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0 0

李学勤(1933年3月-2019年2月24日),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中文名:李学勤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北京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哲学系 职业: 代表作品:《走出疑古时代》等 主要成就:提出甲骨学“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开创战国文字研究。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职 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人物生平

1933年,李学勤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读书。

1951年至1952年,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

1952年夏,入学不到两年的李学勤在既未毕业、也未取得任何学位的情况下,离开清华,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辅助曾毅公、陈梦家,编著《殷墟文字缀合》。

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侯外庐的助手。

1985年至1988年,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1991年至1998年,出任所长。

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是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

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清华大学与李学勤教授深入交流,询问“清华简”的研究进展和与目前经典古籍的差别比较。

李学勤担任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1年9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召开前,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馆长聘书颁发仪式,李学勤正式担任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任期五年。

2013年7月9日,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于成都金堂举行。该奖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发起,历时六年的网络投票、五个月的正式评议,正式公布了该奖获得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

学术活动

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是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李泽厚曾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学方面,由于其见识深邃,常被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

主要著作

《殷墟文字缀合》(与人合作),科学出版社,1955

《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

《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学勤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版。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文物出版社,1985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文物出版社,1990年。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1986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拥篲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

《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文物出版社,2001年。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东方出版社,2008年。

《李学勤说先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另有学术论文1000余篇。

社会职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组组长;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主要荣誉

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起因

1952年,我离开读书的清华大学,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就是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荏苒至今,已经过去50多年了。

我这些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先秦的历史文化。在大学和考古所的几年,努力学习的是甲骨文和战国文字。来历史所后,由于作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生的助手,长一段时间在他指导下做思想史的研究,但先秦还是重点。“文革”后,我转到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室,又到先秦史研究室,便完全回到先秦一段。

先秦历史文研究特点,是必须涉及多种学科。在狭义的历史学以外,还得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等方面,为了进行较研究,甚至需要外国古代的知识。我曾经建议,用“中国古代研究”或“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来称呼这一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历年写的小文也显得相当驳杂,大家很容易在这本集子里看到这一点。

新旧对比

前些年,我应安徽教育出版社之约,曾经编过一本自选集,1999年以《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为题出版。那本书共选辑了70篇,这本集子也收入70篇,与安徽教育的那本没有重复,都是从我以往的书和集子以及报刊上另选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以这两本自选集合看。

这本新的集子,在选目上尽力包括我历年着力过的各种学术方向和问题。其编排的次序.首先是带有通论性的作品,然后按时代先后,史前与传说时期和夏代在前面,殷商、西周、东周至秦在后面,随之是关于典籍文献和关于简牍帛书的部分。和安徽教育那本自选集一样,没有收我早年写的现在看来错误已多的文章,论古文字因而难于排印的论作也基本不选。

我在先秦历史文化这个领域里摸索前进的步,是踯躅曲折的。如上文所说,起初由甲骨文和殷商考古着手,又辑集整理战国文字。六十年代,因深感积累不足,转而侧重金文以及青铜器的研究。七十年代,有机会参加新出土简帛的整理考释工作,又跨入新的学科范围。出于一连串主观、客观的原因,对于许多重要问题只能浅尝即止,给自己留下不少遗憾。今天这个领域有关的各学科或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化,信息量迅速增长,要想在一个科中保持前沿位置都是非常困难的,像我这样“横通”的经历自然不足为训。谈到我曾涉足的一些学科,想乘这一机会,对其在新世纪的发展说几点个人的想法,向读者请教。

人物争议

政治运动

在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活动,李学勤(受当时背景影响)“诬陷和迫害过”陈梦家、顾颉刚,一直是其挥之不去的阴影。李学勤接受彼德.海斯勒(PeterHessler)访问时提到“不只是外国人难以了解,年轻的中国人一样难以了解。那时候有种压力迫使我们写那样的东西。考古研究所要我写的,我很年轻,无法拒绝。你会注意到我避免说任何政治的事。我从未用‘右派’或任何那样的字眼,而且我把所有的批判只写成一句,在最后那一句。”“陈梦家没有发表任何足以让他能那么傲慢的扎实研究。陈梦家非常爱自夸。例如,在本书二十篇中,他用了很多其他学者的学说和理论,而不是只有他自己的创见……这种自夸的态度是不能为我们接受的。”

断代工程

1995年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中国学术史”的倡议,试图扭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疑古派所代表的中国古史研究中怀疑古文献真实性的大趋势,引起广泛反响,并得到官方的支持。然而,学术界也出现了对于“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的质疑。

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上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界最大的政府工程之一,但其方法论和研究报告从一开始就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批评和挑战;李学勤过度使用国内媒体宣传断代工程以及压制批判的做法也倍受争议。

  • 上一篇百科:高渐离
  • 下一篇百科:樊澄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姐的欢喜 » 李学勤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