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0 0
陈卫平,1951年6月出生;1973年-197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1978年-198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随即在该校任教;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2000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1]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等。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为该校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校务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名:陈卫平 民族: 出生地: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学历: 职业:教授 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职务: 学术代表作: 主要成就:
工作与学术简况
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7年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曾宪梓基金三等奖,2001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的课题各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从事的课题主要有:
1、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
2、中国近代进化论研究;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
4、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历史进程。
发表论文150篇左右,主要着作有:《生命的冲动——柏格森和他的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孔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人的全面发展是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徐光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科研成果曾8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为合作科研成果),合作的科研成果获1998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合作的教学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级二等奖。
着作
1、《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两人合着,第一作者),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徐光启评传》(两人合着,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论文
1、《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体制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2年第12期
2、《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6期
3、《儒学能否成为“活水”》,《文史哲》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3期
4、《西方哲学的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6期
5、《走向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12期
6、“Stream for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美国)2005.3
7、《“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2期
8、《从重新评价到互动对话》,《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11期
9、《略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文史哲》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
10、《台湾学者对近20年来大陆宗教学研究的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宗教学)2005年第3期
11、《美学理论的蜕变与民族审美意识的再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11期
12、《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2期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