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巴(主要居住在尼泊尔的人种) 0 0
夏尔巴人藏语的意思是“东方人”。夏尔巴人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有语言无文字。但是,其语言与藏语大致相同。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北部的高山地带。国内夏尔巴族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公社(包括雪布岗)和定结县的陈塘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人。立新村夏尔巴人的语言,其语法结构与藏语基本相同;陈塘夏尔巴人的语言较杂,既有藏语、尼语、还有土语[2]。-
中文名:夏尔巴人 外文名:Sherpa 别名:雪巴人、谢尔巴人 民族:中国西藏、尼泊尔和印度的山地民族 籍贯: 毕业院校: 职业: 主要成就: 出生地: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印度,不丹 信仰: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
简介
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种姓。立新村夏尔巴人的种姓有五种,即色尔巴、嘎尔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陈塘分两种,即提嘎瓦、从巴瓦。
特性
从事登山活动的多是尼泊尔的夏尔巴人。有资料显示,夏尔巴人的血液中血红蛋 白浓度高于常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他们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有许多人经过培训后会讲英语,又有登山技巧,几乎每支登山队伍中都有夏尔巴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三个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数最多,无氧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约60人)。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珠穆朗玛峰史上功不可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族风俗
长期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夏尔巴人,解放前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解放后主要从事农牧。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立新村一带地区海拔较低,雨量充足,气候适宜。有云杉、樟木等各种树木,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动物,还产贝母、虫草等多种药材,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夏尔巴人已开始大力发展各种副业。 穿着上,男子穿白羊毛织成的短袖外衣,镶有黑边。腰间插一把尺余长的弯刀。女子穿黑色氆氇长袍和彩色的长袖衫,喜戴金玉耳环,留有一条带红穗的长辫。男男女女皆能歌舞。
夏尔巴音乐旋律优美。过去信仰佛教。立新和陈塘各有寺庙一座,名字分别为贡巴桑巴和拉岗。经常的食物为玉米稠饭,称为“折贡”。不用筷子,用手抓着吃,还喝酥油茶、玉米酒和大麦酒。也吃各种蔬菜和水果。住房是二层阁楼,用石头或木料垒墙,壁间开一小窗,楼下多用以关牲畜,楼上住人。屋内有火塘烧水做饭和取暖。藏历十一月一日,是夏尔巴人的年节,家家要炸油饼、油条等食物,互相拜年。
经济发展
随着西藏的解放,特别是民政以后,夏尔巴人摆脱了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压榨,政治上获得了翻身,生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很多人盖起了新房子,戴上了手表,购置了收音机和不少家庭用品,并在银行有存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儿童已经上学,并有青年到首都和其它地方学习。村里有了卫生员,樟木口岸还办起了医院,人人都能得到免费医疗,有病再也不请僧人念经驱鬼了。民族干部和职工成长迅速,立新公社的女卫生员巴姆,是中共日喀则地委的委员,一九七八年曾代表夏尔巴人的妇女出席过全国的妇代会。
西藏自治区内,除了以上民族外,在昌都地区南部,还居住着少数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当雄、黑河、丁青、索县和昌都地区的西邓柯以及阿里的一些地方,还居住着部分蒙族;他们在和藏族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早已逐步同当地同胞融合成藏族。解放前,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太昭(今工布江达县)、亚东等地,还居住过部分汉族居民,驻藏大臣设有“乡约”(相当于保长)管理他们;在这些地方还修建过关帝庙、二郎庙和城隍庙;这些汉族居民的后裔后来也与藏族人民融为一体。解放后。为了帮助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批汉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也来到了西藏,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新西藏。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