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贴身随从) 0 0
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1]然而这一准则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中文名:日本武士 外文名:samurai 别名: 民族: 籍贯: 毕业院校: 职业: 主要成就:
起源
日本的武士阶层起源于8世纪征兵制的崩溃,地方实力家族成员被征召入伍,成为永远拥有特权的世袭武士。
12世纪80年代的源平战争使武士在国家政治中占有愈益重要的地位。源氏建立的镰仓幕府(1192~1333年)是日
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不过,这时武家与皇家势均力敌。以后,足利氏建立室町幕府(1338~1573年),武士接管皇家权利,天皇成为尸位素餐的名义元首。德川氏建立的江户幕府(1603~1867年)进一步发展了武士政权。
发展
德川时代以朱子学为官方哲学,有一种“文治政治”和“官僚政治”趋向,1615年颁布的《武家诸法度》,不但要求武士习武,而且必须研习学术文化,以实现“文武平衡”。这样武士既是“双刀阶级”,腰佩长短两刀,以示勇武与特权,同时也识文断字,能够吟诗作赋,知晓经国大略,是全社会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一群。自镰仓时代以降,武士遵守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德行,形成“武士道”传统。儒学家山鹿素原(1622~1685年)等还为武士规定了做社会领袖的使命,历代武士也往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为此不惜身家性命。
武士体制
在日本,作为职业军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要求学习文化,懂得欣赏艺术,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风雅。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当时据统计(18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属合计1941286人,他们每年领取的俸禄消耗了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一部分高级武士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其中有很多例子不太具备实质意义。武士的思想遗产,比如武士道,仍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
武士制度的完备象征是德川幕藩制,整个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由以将军、大名为代表的高级武士到最低级的足轻(步卒)低级武士组成,而从丰臣秀吉的时代起,就实行了兵农分离制度。武士完全脱离了生产。不过,武士之间的生活水准是相差极大的,即便同为藩主大名,在长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占武士大多数的是中下级小人物,他们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钱有势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穷困中勉强维持。在江户时代的一个笑话说:“小武士的家里除了被子和锅,还有一块大石头,因为当他感到冷的时候,可以举石头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开革,或是主公的财政困难必须削减人手,低级武士们就只能成为浪人,有的便去为黑社会之类的势力作打手,成为“用心棒”。虽然现代日语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适高校的学生,但在那个时代,浪人是日本社会重要的不安定因素。为了避免国内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认或怂恿浪人的对外武装侵略。浪人对于对外战争则充满野心,郑成功为反清复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虽然拒绝,但下面浪人纷纷请战。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视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国各地流窜,正是明治维新改革等级制度的结果。
剖腹死亡
起源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种类
类型:动机
自裁: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先腹: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义腹: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无念腹: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贡献
武士分为上层与中下层两大阶层,上层武士掌握幕府及诸藩政权,并拥有封地,中下层武士只能从幕府及大名(诸侯)那里领取禄米。江户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禄米为生的中下层武士经济地位下降,开国后,物价上涨,幕府和大名不断用“半支”,“减支”办法克扣中下层武士禄米,使其陷入困境,中下层武士滋生起日益强烈的愤懑情绪,他们常“怨主如仇敌”。
幕末时有武士约40万人,连同家属共200万人,约占当时日本3000多万人口的6%。这是一个曾长期享受特权,文化程度较高,而又在转型时代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阶层,其中下层迅速分化,有的经商,务工,有的当医生,作家,设私塾教书授徒,还有的脱籍成为浪人。由于不少中下层武士受过良好的汉学及日本国学教育,又领略过兰学及洋学,思想敏锐,勇于行动,他们面对开国后内外交困的局势,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其中一批人已失望于幕府,冀望于皇室,酝酿着突破旧体制的大变革。这些曾经是幕府及藩国统治柱石的中下层武士迅速转化为反对藩幕体制的先锋和力倡“尊王倒幕”的健将。
日本的武士阶层以对上影响天皇、对下动员全民的积极姿态,使得明治维新成为一场全民族的革命,武士阶层成为日本民族发展进步最强劲的牵引力量!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