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佬(男性同性恋) 0 0
基佬本义指男性同性恋。此词来自于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最早出在粤语区,粤语系的朋友都知道,粤语里“机”、“基”都是“gay”的谐音,所以粤语区都把男同性恋叫“基佬”,“搞基”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性关系群。[1]“搞基”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超过于友情的一种感情。和Gay是一个意思,又有称为"同志"、"玻璃"等。“基佬”这个中文称谓因为经常被人以嘲讽的口吻使用而带有贬损色彩。现用在网路流行术语中,带有讽刺或调侃意味。但是有时候却能表示有爱的好朋友的意思。科学研究表明,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至少在130种脊椎动物中也都存在着同性恋行为或者是同性性行为。[2]-
中文名:基佬 外文名: 别名:男同 民族: 籍贯: 毕业院校: 职业: 主要成就: 英文名:Gay 代指:同性恋 其他含义:男性好友
网络词汇
“基佬”这个中文称谓因为经常被人以嘲讽的口吻使用而带有贬损色彩。现用在网路流行术语中,带有讽刺或调侃意味。但是有时候却能表示有爱的好朋友的意思。体现里网络中一切兼浮云,神马,妹纸,这些存在感明显从大众印象中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基佬一词更为合理、恰当的被多数网民码字所诉。
如:基佬,基情。更甚有“少年,来一发”之说,各种内涵不言而喻。形成了互联网时代新型内涵之风。
更有少数宅男称其为“基佬文化”。
一些地方用来比喻关系很好的兄弟。关系极好的朋友之间也经常互称或被称为基友。
基佬已经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况了..在一起玩的游戏,每天一起交流的朋友们...都被人称之为基佬。
发展演变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在此基础上,同性恋文化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中文称呼
电影《断臂山》剧照现代口语中,常常使用"同志"来称呼同性恋者,也有大部分人称其为“兔子”。此外,粤语吸收了英文单词gay后,用"基"指同性恋。但是此词通常具贬义。带有贬义的单词还有"玻璃"等。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把男同性恋者称做"飘飘"。
女同性恋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来自英文的Tomboy)。但"Tomboy"的本义并没有同性恋的意思;"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性恋(又称为P)。"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指"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性恋用来对长辈的尊称。在中文里则称"哥",例如"张哥"、"金哥"。至于"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1990年代,见于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鳄鱼手记》里,开始流行于台湾。
男同性恋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例如台湾同性恋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货",系由英语"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来,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Macho Queen(金刚芭比)指外貌非常阳刚,身型健壮,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哥、"弟"两种角色。两者主要差别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一般而言,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其他尚有"男风"、"走旱路"等词婉指男同性恋现象。因李安之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后,"断背"一词亦成为同性恋之别称。在近5年来,大陆出现了新的词汇来代替台湾的俗语,同时也显得更加隐蔽化,男同性恋之间不再用哥弟相区别,而更加形象化的使用"1” 形容相对男性化的一方,和 "0” 代表相对女性化的一方,在网络小说的不断传播下,又出现了"小攻","小受"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同性恋两男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词语渐渐被普通人群了解并接受,当使用"小攻","小受"这样的词语时,不再像当初“基佬”这种带有很强鄙夷语气的词表现出谈话者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