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北静王

北静王(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 0 0

北静王,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名水溶,年未弱冠,形容秀美,性情谦和。因祖上与贾府有世交之谊,同难同荣,故从未以异姓相见,更不以王位自居。秦可卿出丧,他特设路祭,在路旁高搭彩棚,设席张筵,和音奏乐,哀悼吊唁。又专请贾宝玉相见。他对通灵宝玉“称奇道异”了一番,夸奖宝玉果然如“宝”如“玉”,“真乃龙驹凤雏”,并把皇上亲赐之鹡鸰念珠一串赠与宝玉。贾宝玉素厌官僚权贵,但平日闻得北静王风流潇洒,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所以相见之下,彼此都有惺惺相惜之意。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北静王水溶救援被抄家的贾府,这些情节也许是怡亲王救援曹家的曲折反映。
    中文名:水溶 外文名:Shui Rong 别名:北静王 饰演: 配音: 登场作品: 生日: 年龄: 身高: 体重: 三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京城 职业:王爷 人物原型:爱新觉罗·永瑢 出处:《红楼梦》 人物性格:性情谦和,不以王位自居 知己:贾宝玉

人物简介

北静王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见第十四回),名水溶,年未弱冠,形容秀美,性情谦和。因祖上与贾府有世交之谊,同难同荣,故从未以异姓相见,更不以王位自居。

贾宝玉素厌官僚权贵,但平日闻得北静王风流潇洒,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所以相见之下,彼此都有惺惺相惜之意。

姓名: 水溶

别名: 北静王

国籍: 中国

职业: 王爷

人物原型: 爱新觉罗·永瑢

出处: 红楼梦

人物性格: 性情谦和,不以王位自居

探究观点

刘心武的观点

在百家讲坛中,刘心武为我们解道:北静王是有原型的,首先从北静王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他说北静王叫什么名字呢?他说他叫水溶,那么在清朝的皇家里面有没有一个人叫水溶呢?没有,但是有一个人叫永瑢的王子,那么《红楼梦》写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显然就是把永瑢这两个字稍作修改就构成了小说当中这样一个角色,这明摆着,水溶是从永瑢这个名字演化来的。

那么永瑢是谁呢?永瑢是乾隆的一个儿子,乾隆的儿子都是永字辈,那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呢?说《红楼梦》里面的水溶北静王就是写的是一个乾隆的儿子呢?又不是这样的,借用了这个永瑢这个名字,各去一点。构成小说当中水溶这个名字,那么实际上,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是两个人物组合而成的,第一个人物,可以说就是永瑢,因为取用他的名字,把他的名字加以变化作为小说角色的名字,第二个是谁呢?是康熙的王子之一,康熙有很多个儿子,康熙的生育能力非常之强,康熙的第21个儿子,第21阿哥叫做允禧,康熙的儿子过去在雍正没有上台时候第一字都是胤,第二个字都是一个示字边,字意都是吉祥幸福的意思,雍正上台以后呢,就保留他自己的胤字,其他的兄弟前边的胤字都改成允许的允了,取一个声音相近的字。

那么第21王子叫允禧,这个允禧这个人虽然他的辈分很高,他是康熙的儿子,就是他跟雍正是一辈的,比乾隆还高一辈,是乾隆的叔叔,那么上一讲里面我已经说过,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基本上是把康熙跟他同辈的,在生活当中曹寅跟他同辈的,小说里面,是贾代善贾母他们是一辈的;再在往下捋的话,那么雍正跟他一辈的就是曹寅的儿子曹颙、曹頫,这些人跟他是一辈的,那么折射到小说就是贾敬、贾赦、贾政;再往下就是乾隆,他在生活当中就是和曹雪芹是一辈的,反映到小说里面,升华成为艺术形象就是贾宝玉,是这样的辈分关系。那么我们再捋一捋,允禧,他是这个废太子的小弟弟,也是雍正的小弟弟是第21阿哥,他辈分高,但是他生得晚,因此他年龄实际上,应该和曹雪芹差不多,比曹雪芹略大,是这么一个王子。

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个人考察他的一生,他不问政治,表面上不问政治,喜欢文艺,他自号紫琼道人,又有一个号叫春浮居士,他留有着作到现在,如果你去找这个书,还可能找到,一本叫做《花间堂诗草》,他写诗,还有一本叫《紫琼严诗草》。那么我说到这儿也可能有人确实有点不耐烦,说你是不是枝蔓,说得太远了,还是直接说点和《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好不好?允禧,我只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他和《红楼梦》绝对有关系,这个人除了留下诗集以外,他还留下一个匾,这个匾现在还挂在咱们北京城,你可以去看,在哪儿呢?在什刹海后海,原来叫做中国音乐学院,现在还有一些机构还留在里面,据说逐步要腾清,就是在清末的时候是恭王府的,后面的恭王府花园现在作为一个公开的让大家参观的园林了,前面的恭王府的建筑还没有完全成为参观点,但是里面一部分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在恭王府的庭院里面,就一直挂着一块匾,匾上写了四个字叫做“天香庭院”,跟《红楼梦》有没有有点关系啊?有没有点关系?“天香”两个字我们多熟悉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不是啊,那么现在你还可以看这个匾,就叫“天香庭院”,虽然他没写天香楼,但是“天香庭院”也足够我们玩味了,是不是啊?这个匾当然很奇怪,这个匾上没有允禧的签名,但是有他的一枚印章,这个印章和签名具有同样的效力,证明就是他书写的。

说这个什么意朝遭罪以思,就说明曹家在雍正后,在他们的旧关系里面还有一些康熙朝的这些王子,对他们家比较好。暗中保护,明里头可能也接纳,允禧是其中之一,他表面上不问政治,他确实也没有夺取皇位的野心,没有权力的欲望,但是这个人在几派的政治的搏击当中,他采取一种中立的立场,而这个中立又不是真正的中立。用今天的话说,他具有某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他总是同情被摧毁的一方,被打击的一方,他总对那一方给予一些援助,给予一些温暖,是这么一个人。这个人物年龄比曹雪芹略大,他的形象啊,他的气质应该就和《红楼梦》第14回、第15回所写到的北静王是一样的。

而且这个允禧后来赐给他的封号就是这个谥号为“靖”,就是过去王公贵族死了以后,皇帝会给他一个谥号,给他最后一个评价,用一个字,个别情况下可能用两个字,多数情况下用一个字来盖棺论定,他就是被定为“靖”,他的谥号就是“靖”,而且他后来封的是郡王,这个“郡”字和“静”字也很接近,字音也很接近,所以从这些蛛丝马迹可以看出来,生活当中这个原型和曹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曹雪芹写《红楼梦》像天香楼这样一个具体的小说里面的一个建筑的命名,和这个生活当中这个人物,都是有关系的,是有关系的。

说到这儿,我必须把那个撂下的话茬再拾起来,因为有的听众朋友可能已经按捺不住了,说你刚才不是说了,还有一个永瑢,你现在又说允禧,允禧是和雍正一辈人的,年龄小,辈分大,你说的永瑢,这个永瑢他是乾隆的儿子,他不是孙子辈吗?从允禧往下算不是孙子辈了吗?你折算得非常准确,他们俩有关系,什么关系?当这个允禧死了以后,他们家就绝后了。

乾隆上台以后,为了维护皇族的团结,乾隆这个上台以后实行一个政策“亲亲睦族”,就是皇族之间由于他父亲那一代,一直到他祖父那一代,两代结下的仇怨太深了。所以他一上台就觉得大家都是亲骨肉,要去亲近自己的亲骨肉,要以亲爱的一种态度和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亲骨肉。睦族,睦就是和睦的睦,就是一个宗族里面大家要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乾隆这样做是对的,那个时候你不抚平前两朝所留下的政治伤痕,你怎么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呢?你巩固你的统治,首先要把上层团结起来,所以当时乾隆心很细。他发现他的一个叔叔允禧死了以后,家里就没有后代了,他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就是这个永瑢,过继给这个允禧作为允禧的孙子,明白这个关系了吧,所以这两个人实际上后来在同一个王府里面承继同样的爵位。

因此这两个人很显然都和曹家有关系,这个永瑢虽然比曹雪芹小,他比曹雪芹年纪还要小,乾隆把他过继给允禧显然也不是偶然的、随便的,很小这个孩子就到他这个叔爷家里面去玩儿过,应该也是一个喜欢吟诗作赋的人。

大家知道北静王这个角色出现以后他有一段话,就是北静王当时邀请贾宝玉到他的府邸里面做客,他说“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他没有政治野心,他没有夺取最高权力的欲望,但是呢,他在自己家里面搞了一个政治俱乐部,各地来的高人名师可以在他那里聚谈聚谈,这个在那个朝代从皇帝的角度是不允许的,是不容忍的,不可以这样的。

但是,北静王在书里面,他就公开了自己有这么一个特点。他经常招集各地来的高人到他的府邸里面高谈阔论,而且他还邀请贾宝玉去,那么实际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当中,允禧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经常在他的府邸里面举行诗会,他后来为什么出诗集啊?一个人写诗很寂寞啊,咱们看《红楼梦》就知道了,是不是啊?对不对?

大观园一共没几个人,探春还要发请柬,每个人写几封信邀请来,组织一个诗社,那么生活当中的允禧他有这个条件的话,当然要这样做,所以邀请了很多,他也邀请了生活当中,估计在这个乾隆元年,曹家小康以后,曹頫,还有少年时代的曹雪芹,他们都去过,所以(他们)对允禧应该是很熟悉的,对他很仰慕的,并且和常到他的府邸来往的小孩永瑢也是很熟的。所以曹雪芹最后就把这个允禧的形象和永瑢的名字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书中的艺术形象北静王,这个北静王显然在小说里面就属于我刚才说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一派的庇护伞,他本人可能对夺取皇权没有什么兴致,但是他的情感是朝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余党这边倾斜的。

在小说里面甚至就很露骨地写出这样的话,这是骇人听闻的,我下面就要给你指出来。在写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句子,千万注意,不要错过。就是北静王当时就夸宝玉,而且说今后可能宝玉还会超过贾政了,后辈会超过前辈了,用一句古文表达这么一个意思,这个贾政就陪笑,陪笑里面就有一句话叫做“赖藩郡馀祯”,我先把这个后面四个字说一下,藩郡就是指的是被封了王位的有王位的一个人对他恭敬的称呼,藩郡;

余祯这个“祯”字,上几讲我已经讲过,是谁的名字里面的字样呢?是康熙的十四阿哥,当年的康熙给他取名字叫就叫做胤祯,四阿哥叫什么呢?也叫胤禛,四阿哥那个禛是用一个示字边一个真假的真,14阿哥的这个名字是一个示字边,一个贞节的贞,两个字在汉字上只差半画,读音也一样,所以也不能说康熙取名字的时候老糊涂了,康熙之所以给他们两个名字起的名字表面上那么接近,也因为他们两个是同一个母亲生的。

康熙生了很多的儿子,但是这两个儿子是同一个妈妈生的,所以康熙可能在取名的时候故意让这两个儿子的名字有点接近,可能是这样考虑的。胤祯在上一讲我已经讲过了,后来也成为这个雍正的心病,眼中钉、肉中刺,当然他对胤祯下的手,不像对八阿哥九阿哥那么毒,那两个一个被叫作阿其那,一个被叫作塞思黑,彻底削爵,而且彻底地轰出宗族,根本不算皇族的人了,人都不是了,贱民都不是了。最后干脆想办法把他们两个毒死;这个毕竟还是他同母的兄弟,把他圈禁起来以后没有把他害死,但是告示天下,一个是所有的兄弟第一个字都不能叫做“胤”,都要改称“允”,第二就是这个人的名字,胤祯光第一个字改成允也不行,第二个字还得改,就不许叫胤祯,就不允许胤祯出现,谁要出现这个字就要生气,搞不好被他发现就要杀头,改成一个很怪的字,一个示字边,一个是不是的是,一个一页两页的页,这个示里面的一捺拖得比较长,把“页”搁进去,这个字也读做禵,最后就把他的名字改成允禵,所以在乾隆朝的时候,按说一个人写书,是万万不能够在自己的笔下出现一个“祯”字的。

而曹雪芹在写北静王的时候,就故意要把这个字放上去,各个古本在这点上没有差别,叫做“藩郡馀祯”,表面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家贾宝玉还有点如宝似玉长得不错,是靠谁的福气呢?靠您,王爷您福气很大,您福气大得不得了,您还有富余,您剩下一点福气,您剩下一点福气到了我们家,这点余福就让我们家的孩子出落得这么好,这么个意思。表面是在向北静王谦虚,在那儿道谢,实际上在这儿说句不客气的话就露出毒牙,你不是雍正皇帝不喜欢“祯”字吗?现在我写书就偏要把这个“祯”字白纸黑字给你写出来,在这儿呢!

所以你认为曹雪芹写作完全没有政治性的心理呢那是说不通的,他确实不是想写一部政治小说,但是他们家的遭遇和三朝的政治斗争牵连得是太紧密了,他们家不但跟废太子关系密切,他们家和十四王子关系也极为密切,非常密切的,好得不得了。所以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他们心里头是不服气的,这种不服气通过上一辈,通过曹頫就会感染到曹雪芹,曹雪芹在写作的时候,时不时就会露出一种他内心的这种怨恨,那么“赖藩郡馀祯”,这个字眼本身就是很惊人的。

说到这儿,我也觉得有的朋友可能还是觉得,我光是举一个例子不服人,我讲述已经往往把时间拖得很长,我老觉得一个例子是不够,再举一个,其实我还好多例子呢。我们就再举一个,还记得北静王见了贾宝玉的时候,送了贾宝玉一个什么东西吗?鹡鸰香念珠,对不对啊,有人查过,什么叫鹡鸰香念珠吗?你去问古董商去,有没有这种鹡鸰香念珠啊,没有,这是曹雪芹杜撰的一个字,鹡鸰是一种鸟的名字。而且在古代的汉语里面,鹡鸰它的含义,含有兄弟的含义,明白吗?

那么鹡鸰香念珠,这含有讽刺意味,这个水溶就说这个鹡鸰香念珠是谁给他的?当今皇上给他,大家知道,在元春省亲之后,才是乾隆元年的故事,这个以后我还会再给你提供论据,从《红楼梦》第一回到第十五回,模模糊糊的应该是雍正朝的故事,对这一个阶段的故事曹雪芹在时序上时有混乱,而且有意无意地让它模糊不清,但是大体上可以推测出来,这一部分是写雍正朝的故事,包括秦可卿死了,北静王路谒贾宝玉,谒见应该是雍正朝时候的事情,16回以后应该才是乾隆朝的故事。

因此把这个鹡鸰香念珠送给北静王的皇帝应该就是雍正皇帝,曹雪芹敢不敢骂皇帝?他敢骂皇帝,他骂皇帝什么啊?想起一句话了吗?臭男人,他借谁的嘴骂的?他借林黛玉的话骂的。那我觉得我的分析还是有道理的,就说明在《红楼梦》里面,是有政治的。而且是两军对垒的,一派就是以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为旗帜,以北静王为掩护,以冯紫英等人打前阵的这样一股政治力量,而且这股政治力量的人物还很多,我以后还会说到,它都是有埋伏的,这是一派。

这一派概括来说就是“义”字派,明白了吧,就是义忠亲王老千岁,突出一个“义”字;另外一派就是忠顺王府这一派,这一派写得比较模糊。杀出来短兵相接就是长史官到贾政这儿要人,要蒋玉菡,这一派在命名上曹雪芹也很费苦心,是“顺”字派,明白了吗?

一派是对当前坐皇位的人是顺从的,比较满意,对当今皇帝忠顺王府一派比较满意,所以曹雪芹给他取名叫忠顺王,“顺”字派;另一派是“义”字派,义忠亲王老千岁。“顺”代表着对皇权的顺从和拥护。“义”这个“义”字,可不能随便出现的,大家想想在《水浒传》里面,一些造反的人,他们的厅堂挂一个什么匾啊?啊?聚义厅,所谓“义”就是面对着不义,愤而起来要主持正义,就是这一派,所以实际上在《红楼梦》里面,它是有很多笔墨写到了隐藏在那些日常生活的流水帐似的,你觉得是无非是吃饭啊,做诗、看花,那些文字背后重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他的故事的总背景,是有政治的。

在《红楼梦》里面,我们是可以找到两派政治力量互相激荡的痕迹的。北静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呢?在小说后面有很多透露,有些透露也还值得拿出来一说。你比如说在55回好像很随便地写到了一句,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太妃就是当今皇帝的母亲那一辈一个妃子,可是到了58回,有人说是不是写错了,58回说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前面不是说一个太妃病了吗?死的就是应该太妃,怎么又成了老太妃了呢?其实说的是一个人,看你以谁为坐标系,康熙的一个妃子,在雍正那一朝,她是什么啊?她是太妃,到了乾隆那一朝,她还没死,她是什么啊?老太妃。有人说,哎哟,能活那么久吗?哎呀,你查一查资料不得了,康熙有一位妃子活了97岁,有活得久的。

那么《红楼梦》里面所写到雍正朝的太妃,康熙朝的老太妃,可以考证出来,因为在《红楼梦》的小说的第55回58回已经写到乾隆二年的故事了,在乾隆二年你查史料,确实有一位康熙当年的嫔、妃嫔,嫔比妃低一格,姓陈,是汉族的血统,在那一年薨了,确实是大办丧事。就说明《红楼梦》写所谓太妃老太妃薨的事,也是有生活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陈氏。这个陈氏的父亲都可以查出名字来,籍贯江南叫陈玉卿,有名有姓的。那么为什么曹雪芹要写这个陈氏呢?

为什么要把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好像无足轻重的角色,搁到小说里面来写呢?而且有一段文字就更古怪了,他写这个老太妃薨了以后,朝廷大办丧事,像贾母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她是诰命夫人,王夫人这些都要一起去参与这个丧事的,就要离开自己的府邸,到办丧事的地方而且要住下来的,结果她们怎么住呢?

58回有一段文字你也不要放过,说他们寻找下处,下处就是这个府邸以外的下面的一个住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房舍极多极干净,东西二院有东院有西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住东院,同出同入都有照应,这个文字很古怪,是吧,根据小说里面的描写,贾府地位并不高,是不是啊?贾府到了贾代善死了以后,就是贾赦袭了一个爵,无非就是一等将军,北静王何等尊贵啊?

两家合住一个大院子,而且大家知道,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东边西边那个高贵啊?东比西贵,是吧。下面有人在叨咕,说不对,不是,慈禧太后不是西太后吗,她不是挺厉害嘛?她本人厉害,是不是?真正在那个时候,东太后活着的时候,东太后地位比她高的,只是因为东太后这个人很善良、很懦弱,权柄落到西宫的手里面去了,而且东太后后来又死掉了,是不是?

是东比西贵的,有的人说这个曹雪芹写作就不认真,或者就是说艺术虚构,人家就乐意这么写,他就愿意这么写,讨论什么啊,东、西有什么好讨论的,写小说嘛,贾家就住东院,北静王他们就住西院,怎么着了?你非要这么着我也办法,这也是您的一种读书的一种方法,我也很尊重,这里作揖,但是我希望下面这些朋友还是听我说一说,这就是因为有生活真实在那儿。《红楼梦》它是一个自叙性的小说,自传性的小说,他写这些事情都有生活原型,那为什么生活当中会是这样的,我就要告诉你,曹寅和当时他的大舅子李煦在康熙朝他们表面上是织造,实际上他们还负有非常重要的秘密任务,包括给康熙从汉族的女子当中选择妃嫔。但这个是有史料支撑的有记载的,当然现在查不到很多资料,但是现在仍然可以从李煦的奏折当中查到,康熙有一个嫔姓王,汉族,王氏的母亲姓黄死掉了,李煦就专门写一个奏折上奏康熙,康熙这种私人的事是由他们来处理的。所以,这一段话之所以可以理解,就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在历史上,生活当中的康熙和生活当中的曹寅是一辈的,那么转化到小说当中,和贾母是一辈的,而这个陈氏她之所以给她大办丧失,现在我就要告诉你她是谁的母亲了,她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题写“天香庭院”的那位王子的生母,她就是允禧的生母,就是他的母亲。

允禧就和雍正是一辈的,就是比贾母矮一辈了,很可能在生活当中,陈氏之所以能够进入皇宫,陈氏之所以能够在康熙身边,给康熙生了儿子,就是跟曹家当时的选拔有关系,因此这个角色转化为小说里面的北静王以后,这个府邸的人对生活当中的曹家就绝对不能够摆老资格,摆自己的贵族地位,绝对是非常感激的,甚至又由于这一个宗族的老前辈贾母还在,就让他们住东院,北静王的王妃就自己去住西院,当然我说的是小说当中的人物,实际上生活当中这两组人物就是这样的一种相处方式,被曹雪芹很认真的、纪实性地写到了小说里面,虽然这些人物的名字转化了,但是所呈现的面貌还是生活当中的真实面貌。

那么这样一想的话,就太有意思了,这个允禧究竟和曹家来往到一个什么程度?是不是啊?《红楼梦》的“天香楼”很显然于来自于允禧的“天香庭院”的匾,《红楼梦》里面一会儿说太妃、一会儿说老太妃薨了以后的丧事当中的情况,北静王和这个贾府两府临时居住的情况,就反映出当时的曹家和允禧这个王府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那么好,不多说,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在通过一番寻找以后,终于找到了和曹雪芹他们家族最密切的几个皇族的分支,那么秦可卿的原型一定就在这些分支当中。下一讲我就会告诉你究竟秦可卿的原型是谁。

探究

摘自《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的“贤王”明确了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頫,小说中一个特殊的角色——北静王水溶——就很容易被找出相对应的文学原型。说他特殊,一方面是因为北静王在作品中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对于贾府的兴衰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北静王是作者笔下“浊臭逼人”的男性世界中惟一白璧无瑕、备受称颂的人物。笔者认为,北静王水溶的文学原型,一定是对曹頫呵护倍至雍正之弟、怡亲王允祥。

允祥,康熙第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1686年11月16日),卒于雍正八年庚戌五月初四(1730年6月18日),享年45岁。康熙晚年,诸皇子争位不休,允祥始终站在其异母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一边,因此在雍正朝极受重用,可以称得上是雍正实际的首辅。

冯尔康先生在《雍正传》一书中简要总结了允祥在雍正朝的地位和作用。雍正继位后,命允祥总理事务,封怡亲王。元年设会考府,命允祥主其事。允祥同时奉命管理户部三库、户部事务。雍正前期,允祥以相当多的精力从事整顿财政、发展生产的事情,雍正皇帝充分肯定了他的理财成绩。七年,军机处成立,允祥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此外,允祥还被经常用作传旨的亲王,代皇帝发令。允祥推举贤才也受到雍正的赞赏。

允祥不但受重用,而且得到雍正完全的信任。四年七月,雍正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额赐允祥。雍正还曾在给大臣的批示中说:“尔等大臣为朕任用,虽百千聚集一处,朕依赖未必如王一人也。勉之。必效法王屏尽私心,纯然忠爱,以受朕如是见信,庶不负为人臣一生之名节也。”允祥死后,雍正亲临奠祭,赞他是“自古以来,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命配享太庙,准许他名字上一字用“胤”字,赐谥曰“贤”,并破例将往日所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置于谥号之上。允祥死,第七子弘晓袭封怡亲王,第四子弘皎封宁郡王,第三子弘暾早死未受封,雍正命将弘暾视贝勒例殡葬。雍正对允祥及其家属的宠眷,是很少见的。

将小说中描写北静王水溶之“贤”以及他对贾宝玉的关怀等情节,对比怡亲王允祥之“贤”以及他对曹頫的关怀等史实,我们就能发现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很多共同点,确认水溶的文学原型必定是允祥。

小说第十四、十五两回写到,秦可卿死后出殡,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设路祭。作者如此叙述北静王:

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尤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

(第196~197页)

雍正继位之初,任命贝勒允禩(祀)、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和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后来雍正回忆这段历史说:“辅政之初,阿其那(按,满语“狗”,是雍正对允禩的咒骂)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笔者认为,这段历史就是小说所写的“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尤袭王爵”的现实素材。北静王的“情性谦和”与怡亲王允祥的品行也是一致的。

小说第十四回又特别突出了北静王之“贤”:

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

北静王之“贤”,原型就是怡亲王允祥之“贤”。

“王子甚疼怜你”

确认北静王的原型是怡亲王允祥,最重要的证据是北静王对贾宝玉的关怀,与怡亲王对曹頫的关怀是一致的。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在曹頫简短的请安折后长文批道:

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作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亲]王之外,竟不可用再求一人托累自己。为甚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帐风俗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错会朕意,故特谕你。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声名,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谕。

从朱批内容来看,曹頫因为到处求人,引起了雍正的猜疑和愤怒;雍正似乎认为曹頫到处托人求情,给人以皇帝有意为难他的印象,这对雍正的声名有损,因此雍正特别交待曹頫:只可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向怡亲王一人报告自己的作为,否则就要遭受惩罚。曹頫究竟为何事奔忙求人而引起雍正的不满,已不可确考,不过联系曹頫的生平历史来看,他也许是因为不能及时补赔父兄欠下的亏空银两,害怕雍正的责罚而到处托人求情。笔者在此要特别提出的两点是,首先,雍正将曹頫交与怡亲王“照看”的事实,表明曹頫当时非常年轻;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王子“甚疼怜”曹頫,这不但进一步证明曹頫在1724年时相当年轻,而且“甚疼怜”的态度在小说中通过对北静王与贾宝玉交往的描写得到了形象的反映。如第十五回写道:

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贾政忙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水溶一面极口称奇道异,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一的答应。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祯,果如所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内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所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第199~200页)

初次见面之后,贾宝玉果然时常以各种理由跑去北静王王府,而北静王对他也多有馈赠。第八十五回写到,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和贾宝玉等五人去给北静王拜寿,北静王独对贾宝玉大加款待,“疼怜”之情溢于言表:

贾赦贾政先上来请安,捱次便是珍、琏、宝玉请安。那北静郡王单拉着宝玉道:“我久不见你,很惦记你。”因又笑问道:“你那块玉儿好?”宝玉躬着身打着一半千儿回道:“蒙王爷福庇,都好。”北静王道:“今日你来,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吃的,倒是大家说说话儿罢。”说着,几个老公打起帘子。北静王说“请”,自己却先进去,然后贾赦等都躬着身跟进去。先是贾赦请北静王受礼,北静王也说了两句谦辞,那贾赦早已跪下,次及贾政等捱次行礼,自不必说。

那贾赦等复肃敬退出。北静王吩咐太监等让在众戚旧一处好生款待,却单留宝玉在这里说话儿,又赏了坐。宝玉又磕头谢了恩,在挨门边绣墩上侧坐,说了一回读书作文诸事。北静王甚加爱惜,又赏了茶,因说道:“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他陛见时,万岁爷也曾问过,他也十分保举,可知是令尊翁的喜兆。”宝玉连忙站起,听毕这一段话,才回启道:“此是王爷的恩典,吴大人的盛情。”正说着,小太监进来回道:“外面诸位大人老爷都在前殿谢王爷赏宴。”说着,呈上谢宴并请午安的帖子来。北静王略看了一看,仍递给小太监,笑了一笑,说道:“知道了,劳动他们。”那小太监又回道:“这贾宝玉王爷单赏的饭预备了。”北静王便命那太监带了宝玉到一所极小巧精致的院里,派人陪着吃了饭,又过来谢了恩。北静王又说了些好话儿,忽然笑说道:“我前次见你那块玉倒有趣儿,回来说了个式样,叫他们也作了一块来。今日你来得正好,就给你带回去顽罢。”因命小太监取来,亲手递给宝玉。宝玉接过来捧着,又谢了,然后退出。北静王又命两个小太监跟出来,才同着贾赦等回来了。

(第1218~1219页)

“王之功德及于众姓”

雍正上台后,严厉追查户部的亏空,江宁织造因累年亏空数额巨大,雍正因此格外不满,在奏折朱批中对曹頫声色俱厉,充满了威吓、辱骂和讽刺。雍正二年正月初七,不能及时赔补亏空的曹頫在奏折中感谢雍正准允他将织造补库分三年带完,言辞胆战心惊,凄切惨苦,而雍正简短的朱批依然恶狠狠:

江宁织造奴才曹頫跪奏:为恭谢天恩事。

切奴才前以织造补库一事,具文咨部,求分三年带完。今接部文,知已题请,伏蒙万岁浩荡洪恩,准允依议,钦遵到案。窃念奴才自负重罪,碎首无辞,今蒙天恩如此保全,实出望外。奴才实系再生之人,惟有感泣待罪,只知清补钱粮为重,其馀家口妻孥,虽至饥寒迫切,奴才一切置之度外,在所不顾。凡有可以省得一分,即补一分亏欠,务期于三年之内,清补全完,以无负万岁开恩矜全之至意。谨具折九叩,恭谢天恩。奴才曷胜感激顶戴之至。

朱批:只要心口相应,若果能如此,大造化人了!

小说第一回写到,石头所记的故事之后题有一偈,首句是“无材可去补苍天”,笔者认为这不是小说作者济世安邦抱负的反映,而更像是曹頫“无财可去补国库”的自怨自哀。

朱淡文女士指出,曹頫向户部提请分三年补赔,最后能得到雍正的恩准,这是由于怡亲王允祥对他的救援。允祥本来就很“疼怜”曹頫,当时又正好执掌户部事务,他在雍正面前为曹頫说情是完全可能的。朱女士指出,允祥救援曹頫确有间接的证据,并非想象,这可以从雍正悼念允祥的上谕中看得出来:

王自总理户部以来,谦领度支,均平贡赋;月要岁会,令肃风清;无弊不除,无惠不举。……如户部库帑累年亏空至二百五十万之多,王则经理多方,代为弥补;使各官脱然无累,子孙并免追赔:此王之功德及于众姓者也。又如朕因怡亲王之奏而蠲免多年之逋欠,宽宥各官之处分:此王之功德及于天下者也。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着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抄家的直接原因并非曹頫的亏空问题,而是曹頫在因涉嫌“骚扰驿站”离职受审期间暗中转移家财,引起雍正震怒。怡亲王允祥当时是否说情以减免曹頫的罪责,已不可确知,但从情理上来判断是有可能的。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北静王水溶救援被抄家的贾府,这些情节也许是怡亲王救援曹家的曲折反映。第105、106两回写到,锦衣府堂官赵全到荣国府来抄家,北静王看他“混帐”,特别请旨到荣国府,将抄家的事情交给与贾家相好的西平王办理;接着又和西平王一起进内复奏,为贾家说情,“主上甚是悯恤,并念及贵妃溘逝未久,不忍加罪,着加恩(贾政)仍在工部员外上行走。所封家产,惟将贾赦的入官,余俱给还”。

(第1466页)。

怡亲王府抄本己卯

位高权重的怡亲王允祥如此关照曹頫,曹頫将小说《红楼梦》送呈怡亲王府保存并传抄,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据吴恩裕和冯其庸两位红学专家研究,现存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就是怡亲王弘晓家的抄本,其主要证据是:己卯本上“玄、祥、晓”三字书写常缺末笔,显然是避圣祖玄烨、怡亲王允祥及其子弘晓祖孙三代之名讳。而今藏北京图书馆的《怡府书目》原抄本内,此三同样有避讳缺笔,且缺笔书写方式与己卯本完全相同。这就完全可以证明:今己卯本确是怡王府的过录本。此外,吴先生根据弘晓《明善堂集》中两篇他本人手书付刻之《自序》笔迹,与今己卯本抄手之一的笔迹对照,发现这抄手就是弘晓本人,且其笔迹在《怡府书目》原抄本中也曾出现。

朱淡文女士认为,作者在乾隆二十四念己卯冬(1759)完成了“前八十回”的定稿,即己卯原本;次年春夏间,怡亲王弘晓据以过录,即今己卯本。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秋,作者又对己卯原本进行点改增补,即成庚辰本。现存的庚辰本是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以后的过录本。 这个说法只是朱女士的一家之言,但表明了己卯本与庚辰本之间密切的关系。如果两个过录本之间“同源”的看法被证明属实,那么我们的确也可以看出曹頫对怡亲王父子的信任,以及怡亲王弘晓在小说的保存与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

怡亲王允祥虽然在雍正朝位高权重,可很奇怪的是,后人为他作传的非常少,除《清史稿》外,后人所作的传内容极其简略。我想,曹頫在小说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对北静王水溶的描写,也许对关于允祥的正史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说第十五回所描写的水溶的形象:

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第199页)

当曹頫在艰难困苦中创作《红楼梦》时,恩主允祥的形象可能时常浮现在他的眼前,给他安慰,也给他力量。当曹頫以细腻生动、倾情赞美的笔触描绘北静王水溶谦和风雅、稳重老练以及位高权重的形象时,也许他认为这是对“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的“贤王”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恩主允祥最好的报答。

游戏人物

北静王,娱乐通AVG游戏《红楼梦》角色之一。在续作《红楼梦:林黛玉与北静王》中新增北静王支线与“北黛篇”结局,演绎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简介】

他身为皇家郡王,天潢贵胄,身处权力漩涡,处处身不由己,却始终坚持着内心的信念。对待朋友,他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对待感情,他炽烈热忱,情深义重。真正做到了笑看风云,宠辱不惊,是一个风流倜傥的贤王!而在他尊贵而平静的外表下,究竟有多少深藏暗涌无法表露……?

  • 上一篇百科:风清扬
  • 下一篇百科:段子羽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 北静王:隐藏在贾府背后的王者,堪称红楼梦里的“贤王”
  • 北静王的一件东西,还原出贾元春之死,结局凄凉又耻辱
  • 北静王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 林黛玉嫁给北静王
  • 贾宝玉与北静王的关系 北静王的原型是谁
  •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姐的欢喜 » 北静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