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阁大学士(明代官职) 0 0
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中文名:殿阁大学士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贯: 毕业院校: 职业: 主要成就: 代表人物:索额图、张廷玉、傅恒等人 起源: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 延续: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 发扎: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
介绍
官名统称。明清大学士以殿阁系衔,故名。宋代沿唐、五代之制设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以宰相领之。后又设观文殿、资政殿大学士,以解职宰相充任,并不任事,以为荣衔。明代设大学士侍直内廷,遂专以殿阁名系衔。洪武十五年(1382)设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仁宗时,增置谨身殿大学士。
嘉靖时因殿名更改,华盖殿大学士和谨身殿大学士分别改为中极殿大学士和建极殿大学士。清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始加大学士殿阁衔。初制仍为四殿二阁,即中和殿(明中极殿)、保和殿(明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沿为定制。但保和殿大学士不常设。参见“大学士”。
起源
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1600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职。明中叶后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实际掌握宰相之权.
延续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世宗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发展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即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也。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也。清朝则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又有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作为替补。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清内阁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后有军机处,成为了当时名义上的百僚之长。
代表人物
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张廷玉、傅恒等人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尹继善、和珅等人
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福康安等人
区别
从高到低: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一般官员都是一级一级地升。
这些学士之间权利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是资历、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