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訇(我国伊斯兰教主持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 0 0
阿訇,是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我国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仪和讲授经典的人。[1]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是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亦称为正任阿訇。后者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
中文名:阿訇 外文名:Akhond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毕业院校: 职业: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读音:ā hōng 释义:“教师”、“学者”
阿訇含义
阿訇(Akhond),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波斯语音译,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意为“教师”、“学者”。亦译“阿衡”、“阿洪”、“阿宏”等。约自明代后期胡登洲开办经堂教育时起,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经文的教师为阿訇,后逐渐流行。其地位名列“三道”制或“五道”之下。18世纪末,随着“三道”制的衰落,阿訇才基本上取代“三道”制,跃居首位,成为清真寺的主要负责人。今为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
阿訇分类
阿訇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是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亦称为正任阿訇。后者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
阿訇几种称谓
按照宗教学识素养、地位、职责等的不同,历史上曾有如下几种阿訇称谓:
1、掌教阿訇
即清真寺的伊玛目,亦称“掌教”,一般由本地人担任,专管本坊一切宗教事宜并带领礼拜。历史上曾一度变成世袭,近代已变为推举聘任。
2、开学阿訇
即向外地寺坊聘请的为经文大学授经的高级讲学阿訇,或称“统教”,其讲学期间称之为“开学”。以上两种阿訇颇受尊敬,地位较高,俗称“阿訇老人家”。开学阿訇实行聘任制,可连任数年。
3、三道阿訇
即协助掌教负责唤拜的穆安津(Mu’adhdhin)、念“呼图白”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海推布(Khatib)及阐释和执掌教法的穆夫提(mufti),亦称“鸣教”、“督教”、“副教”,合称“三掌教”或“三道”。14世纪以来形成世袭,18世纪后已不复存在。
4、住学阿訇
凡上经堂大学称为“住学”,其学员则称为“住学阿訇”或“海里凡”、“满拉”。
5、小学阿訇
即专教经文小学的阿訇。
6、二阿訇
较大清真寺内专管宰牲和教经堂小学的阿訇。未设“三道”和小学阿訇的清真寺,二阿訇便一身兼数职,没有一定的任期。
7、散班阿訇
即不在职的阿訇,多以为本坊穆斯林举办婚丧、诵经等宗教仪式之所得维持生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还将“阿訇”作为“先生”的尊称,或用作复合人名,如“肉孜阿訇”、“努尔阿訇”等。
获得阿訇资格
需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备讲经、主持宗教活动的能力,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伊斯兰教协会考核认定。
在我国,阿訇作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与社会稳定;
二、信仰虔诚,遵行教义教规,品行良好,操守清廉,教风端正,坚守中道思想,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热爱伊斯兰教事业,热心为穆斯林群众服务;
三、伊斯兰教经学院校毕业或者受过正规的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具有同等学力,能流利地按照诵读规则诵读《古兰经》,能够深入准确理解并能讲解《古兰经》“圣训”,熟悉伊斯兰教教义、教规方面的典籍,掌握《新编卧尔兹演讲集》内容,能独立主持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的教务活动和穆斯林群众日常的宗教生活、礼仪;
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阿拉伯语水平,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家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五、年龄在22周岁以上,身体健康,理智健全。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