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领导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领袖) 0 0
斯巴达克,是一名古罗马色雷斯角斗士,军事家,于公元前73年与高卢人克雷斯、埃诺玛依以及甘尼克斯一起领导了反抗罗马共和国统治的斯巴达克斯起义。[1]前73年春夏之交密谋暴动,事泄后领70余名角斗士逃往附近的维苏威山起引义。远近各地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千人。斯巴达克被推为领袖,克里克苏和恩诺麦伊为其副手。起义军多次打败当地官军,队伍日益扩大。-
本名:斯巴达克 别名: 字: 号: 所处时代:古罗马时代 民族族群:色雷斯人 出生地:罗马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出生时间:约前120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71
历史
同年秋,罗马派执政官P.瓦利尼乌斯率2个军团约1.2万人围剿。斯巴达克采取避强击弱、各个击破战法,首先击溃瓦利尼乌斯副将傅利乌斯率领的2000人,继而在萨林纳击败另一副将科辛纽斯率领的援军。瓦利尼乌斯调整部署,挖壕筑垒,把起义军压缩在一个崎岖的山区。斯巴达克施巧计迷惑敌人,在夜暗掩护下率军沿狭窄山路撤出包围圈,占领有利地形设伏,打败追击的官军。前72年初,起义军转移到意大利半岛南部,然后沿亚平宁山脉东侧向北推进。
年中,罗马元老院派执政官C.楞图鲁斯和L.盖利乌斯率2个军团进剿。这时,起义军内部出现分裂。克里克苏率一支人马脱离主力,在阿普利亚北部的加尔加诺山麓大部被歼,克里克苏阵亡。斯巴达克率军继续向北推进,计划翻越阿尔卑斯山,离开意大利。他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弱点,先打败楞图鲁斯指挥的堵截军团,继而击溃盖利乌斯率领的追击军团。一路上起义队伍发展到12万人左右。
战争
起义军进抵山南高卢的穆蒂纳城,打开了渡过波河通向阿尔卑斯山的道路。但斯巴达克并没有按原计划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挥师南下。罗马元老院非常惊慌,担心起义军攻打罗马,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并授予M.L.克拉苏相当于独裁官的权力,令其率6个军团会同上述2个军团继续截击。同年秋,起义军避开罗马城,开赴意大利半岛南端,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因缺乏船舶未果。
这时,克拉苏率近10个军团追来,在起义军背后布鲁提乌姆(今卡拉布里亚)半岛地峡处构筑一道横贯半岛的大壕沟(长约55公里,深宽各4.5米)进行围困。斯巴达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利用敌人疏于戒备之机,指挥起义军在一段不长的壕沟中填满树枝、泥土和木材等,而后以骑兵为先导突破封锁线,直奔布伦迪休姆,企图由此渡海去希腊。为尽快歼灭起义军,罗马当局从马其顿调回L.鲁库鲁斯的军队,从西班牙调回庞培大军,协同克拉苏从东、北、南三面包围起义军。起义军接近布伦迪休姆时,鲁库鲁斯的军队已在该处登陆,庞培率军从北面压来,而克拉苏也从后面追来。
在此危急时刻,起义军内部再次发生分裂,一支1.2万人的队伍脱离主力行动,被克拉苏消灭。面对强敌,斯巴达克决定在几股敌人会合前,与最近的克拉苏军队决战。前71年春,双方在阿普利亚境内激战。起义军战士英勇不屈,但终因师旅疲惫而战败。斯巴达克壮烈牺牲,另有约6万名起义军将士战死,6000名被俘官兵全部被钉死在卡普阿到罗马大道两边的十字架上。
点评
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英勇斗争的气概,斯巴达克高超的统帅艺术,却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作战行动的主要特点是:步骑协同,隐蔽机动;出敌不意,外线进攻;避强击弱,各个击破。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相关
布鲁提翁战役
斯巴达克斯起义由盛转衰的重要战役。前72年秋,起义军在意大利布鲁提翁半岛集结,计划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前往西西里。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斯自造木筏渡海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恢复了古老的“十一抽杀律”,并在起义军身后、陆地最狭窄处挖掘了一道两端通海的大壕沟,切断其撤回意大利的退路。经过激战,斯巴达克斯突破了拦阻,但在突击中,军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
阿普里亚战役
斯巴达克斯起义最终失败的战役。前71年,斯巴达克斯欲通过布林底西港前往希腊,罗马元老院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与路库鲁斯的军队调来增援克拉苏。为了阻止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斯快速将部队开向北方,直接攻击克拉苏。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起义军以少敌多,遭到惨败,包括斯巴达克斯在内的六万名起义者战死,约五千人逃往北意大利,被庞培消灭,六千名俘虏被钉死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斯巴达克斯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史籍
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斯》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民主主义作家拉法埃洛-乔万里尼奥的代表作。一百多年来,这部古代奴隶的壮烈颂歌,广为流传;它所描写的奴隶起义永垂千古的业绩以及辉煌的英雄形象至今仍然强烈扣动读者的心弦,激起人们对奴隶英雄的无限崇敬和缅怀。作品中那威武雄壮、富有魅力的劳动人民的武装斗争以及优秀的被压迫阶级的领袖形象的塑造,令人叹为心服。
小说
小说是以历史上的客观史实为依据写成的。公元前七十三年,奴隶主专制的罗马爆发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奴隶起义。动乱的时代是英雄的摇篮,在这次伟大的阶级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奴隶阶级的杰出者,他们比统治阶级更富有战争头脑,更勇猛。而杰出者中最辉煌的人物——斯巴达克却像英勇的战神一样,具备一个统帅所应具备的一切素质。他所领导的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转战南北,所向披靡,令统治者们心惊胆寒:朱庇特不再庇护高贵的罗马人了。气吞山河,悲壮宏阔的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撼动了罗马奴隶制度,推进了时代的发展。
艺术
小说从各方面表现了奴隶起义的浩大声势和由弱到强的日益壮大的过程。加普压城的深夜暴动,标志着奴隶阶级的斗争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下意识的个别的反抗到自觉的、有意识的用革命的武装力量同统治阶级进行大规模的斗争,这是斗争意识的提升,也是斗争形式的进步与丰富。起义队伍在斯巴达克思的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不断打击敌人,赢得胜利:维苏威山奇袭官军,两败瓦利乌斯,轻歌瑙拉城、阿昆约城和夯提城的伟大胜利……令不可一世的罗马军严重受挫。
写作风格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艺术性的描述刻画,将罗马的绝代大都市的容貌置于读者面前。罗马雄伟的神庙,壮观的竞技场,富丽宏伟的宫殿,华美的贸易堂,典雅的拱廊,精致优美的壁画、雕塑、器具等,将罗马这个艺术之都诠释得尽善尽美,而这一切,都出自劳动人民,出自生活在最低层的奴隶阶级之手。奴隶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虫般的生活,不但反映了奴隶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才能及力量,还从根本的现象上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没落。
作者的笔仿佛永远与一颗充满激情和火热的心相连着,激昂的气势永远伴随着斯巴达克思和他的兄弟们。火与剑的斗争,血与泪的苦难,把他们锤炼成为具有崇高理想、深厚感情,为了自身的解放而洒热血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士。在同克拉苏进行的一次激战中,成千上百名战士壮烈地战死沙场,而在他们的尸体中,“只有两具是背部负伤的,其他的人的伤口通通在胸前”,这是可歌可泣的壮举,这是多么坚定的阶级感情!
斯巴达克战死沙场之后,两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场,在月光下寻找他们领袖的遗体,然后小心地把它运走。激励他们行事的是一个强烈的意念:决不让他们英勇的领袖“遭受那批蛮横的战争者的亵渎和侮辱”。这更加显现了起义军们真挚的阶级感情。
作品对英雄人物斯巴达克的刻画也是一个成功之处。作者充分地运用了他那娴熟的叙事技巧,把人物形象寓于叙事之中。斯巴达克获得自由之后并不满足,他把眼光放得很长远——他看到的是整个兄弟阶级的解放事业。
斯巴达克思非凡的英勇和机智在开始一章角斗中就已经显露锋芒,并且使他成为自由人;而无比尖锐、严峻、凶险的斗争,又把他造就成为高瞻远瞩,具有雄才大略的革命家;他是一个有高知识水平的人,他有雄辩口才,他的演讲和话语总是充满了感情,爱恨鲜明地表达着“我希望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的照耀,可耻的奴隶制度在地面上消灭!”“我希望毁灭你们这个腐化的罗马世界,希望在它的废墟上看到各民族独立的花朵。”铿锵的话掷地有声,这就是向腐败的罗马写下的挑战书。
斯巴达克思还是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具有杰出的指挥艺术和组织才能,训练中严明纪律,总结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在沙场上,他身先士卒,纵横驰骋,冲杀于敌阵之中;在决战中,他虽被敌人重重包围,但依然“两眼闪烁着怒火,他的声音犹如雷霆。他闪电一般迅疾地挥舞着短剑,使所有敌人都大起恐慌。”最后,他“好象一头怒吼的雄师”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斯巴达克还被刻画为一个有血有肉很全面的人物形象,他与范莱的雅的相爱情节,是全篇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
斯巴达克思对范莱的雅的爱恋是炽热的,它渗透着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燃烧着健康纯真的火焰。革命者在战斗中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态,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为饱满。
乔万尼奥里的文笔精练飘逸,豪放与柔美兼收。他擅长用浑厚有力的笔墨描绘奴隶战争的宏大气势和磅礴场面。同时,又善用夸张丰富的想象力细致地描摹人物的心理;借斯巴达克思之口进行感情奔放的演说,似大河一泻千里,直抒胸臆。小说中,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生死殊途的惨状场面,与瑰丽恬静、舒适柔怡的大自然风光相交织。这一切使得整部作品摇曳多姿、有情有理、情景交融,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融在一起,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并行。
评价
K·马克思称斯巴达克是“伟大的统帅,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V·I·列宁赞誉他为“最大一次奴隶起义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