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原(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0 0
曾用名陈纪原,1933年8月生,山西省兴县人,研究员,195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历任七机部12所所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11年10月2日,刘纪原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
中文名:刘纪原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安徽巢县(今巢湖市) 毕业院校: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 职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奖项:冯·卡门奖
个人简介
2011年10月2日,刘纪原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中国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为早期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和试验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亲自策划和领导制订、实施了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推动了关键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等一系列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工作;为适应航天科技发展和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需要,决策并领导开发了大型运载火箭,为长征火箭在国际市场拓宽了发射服务领域;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和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质量体系,实现产品保证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开创了中国航天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英烈之后
名称由来
在刘纪原珍藏的影集中,有一张小时候的照片。大约5岁的小纪原站在两位身穿戎装的女战士前面,其中戴眼镜的那位便是他的母亲——刘亚雄,时任山西女子抗日敢死队指导员,后又成为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女专员。1933年,刘纪原在母亲腹中5个月时,父亲陈原道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成为被后人缅怀的雨花台烈士之一。母亲与外祖父为了让他永记父亲,便为他起名刘纪原。
留学苏联
少年时的磨砺成为刘纪原一生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尽快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急需的人才,向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而刘纪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接受党和国家的挑选,远赴苏联留学。尽管当时喜欢的是汽车专业,但他还是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并深感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学不好无颜回国。
投身与导弹事业
1960年,风华正茂的刘纪原完成了在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校自动控制系导弹控制专业的全部学业后,返回祖国。此后,他长期在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制、“两弹结合”试验。在中国地地导弹采用和实现全惯性制导、改进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可靠性等科研攻关中,功不可没。
领导中国航天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先后出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总经理兼航天局局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他主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规划编制和实施,带领中国航天走出了运载火箭系列化、卫星平台通用化发展的路子;他提出并组织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专项技改等重大工程立项、论证和研制;建议并推进航天效益工程和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效益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为中国航天持续发展并在世界航天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被授予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导航科学院院士称号。
殚精竭虑
在刘纪原的简历中,有这么一栏:1992年12月至1999年9月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短短的二十几个字,浓缩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背后的酸甜苦辣。
鲜为人知的背后
1988年,在分析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局势后,刘纪原从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及高科技发展和后继人才的需要出发,适时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航天技术的发展重点要放在“两抓一突破”上,并主持了中国研制航天飞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搞航天飞机不现实,应该将注意力转到如何搞飞船上。
他认为,为保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发展中国载人航天是很必要的;但考虑到中国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应该首先研制多用途飞船,作为试验性载人、运货航天器,为初期载人航天试验服务。通过飞船的研制和飞行试验,为发展有翼轨道器及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和空间站利用,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1991年1月7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由刘纪原出任组长。在他指导下,该小组与“863计划”的航天专家一起负责确定技术指标、需攻关的关键技术、需建设的大型设施等,以便为中央的决策提供基础。
促使工程上马的机会出现在1991年初。1991年1月30日,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航天高技术报告会”。会议当天,刘纪原副部长刚从内蒙古指挥部调研回京。火车到站时,他对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计划司总工程师的张宏显说:“到会场后,先不要留下来参加会议,你回部机关去,把我们写的《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建议》等文件取来封好,送给参加会议的二炮副参谋长栗前明(小平同志的妹夫),什么话也不用说。
刘纪原托栗前明将《关于开展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和《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建议》转呈给了邓小平同志。该建议中特别提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得来不易的航天国际地位存在着得而复失的危险。恳请中央尽快决策。”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这件事,事情进展得也非常迅速。3月14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办公厅的保密电话响了,传来的是国务院秘书局的通知:“15日下午3点至5点,李鹏总理要约见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任新民和了解飞船情况的同志听汇报。”
汇报会后,李鹏总理表示,应当搞载人航天,从飞船搞起。争取建国50周年时,把载人飞船送上天!他还特意把刘纪原从党校叫去,就论证情况、条件准备及不同方面的意见等询问了两个小时。
1991年3月20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收到了中办秘书局转来的中央领导江泽民、李鹏、刘华清在《航空航天重大情况》文件上的重要批示。
全面发力
从那时起,中国载人航天的工程论证工作便进入了全面、紧张、有序的状态。在刘纪原组织下,航空航天工业部先后邀请了数批外国航天专家来华讲学,重点介绍他们在发展载人航天,特别是研制飞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并派遣20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习。现在,这批人已成为航天各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毕生梦想
1999年,刘纪原离开航天领导岗位,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但他割舍不下曾为之奋斗了40年的航天事业。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05年10月12日,神舟飞船六次启程、返航,他次次魂牵梦绕,次次心驰神往。他和航天人一起屏住呼吸,一起承受剧烈的心跳,一起欢呼庆贺胜利。2003年11月16日,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归程之际,年已古稀的他来到内蒙古中部大草原,迎接飞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当这位把毕生心血献给航天事业的老战士与年轻的航天员双手紧紧相握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