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爱莲(越调表演艺术家) 0 0
毛爱莲是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女,1930年3月1日生,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人。9岁学戏,12岁登台演出,16岁自办“兴爱剧社”,19岁任周口市“红光越剧团”团长,曾任许昌越调剧团团长。1956年,河南省文化厅发文,毛爱莲与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李斯忠、张新芳、申凤梅被定为名演员,时称“河南八大名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许昌市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
中文名:毛爱莲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 毕业院校: 职业: 代表作品:《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风树》 主要成就:越调“婉约派”奠基人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职 业: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
简介
毛爱莲,一棵越调剧坛上的常青之树,一张许昌艺术界的闪光名片。作为越调“婉约派”奠基人和越调“毛派”创始人,她以80多岁的高龄至今依旧活跃在舞台上,让人叹服。总结她艺术常青的原因,外在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给她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政府的关心和观众的厚爱给了她演下去的不竭动力;内在因素是她强烈的事业心及这种事业心所支撑的精气神。
岁月如同一位高明的大师,经过时间和观众检验的毛爱莲,如今已成为许昌戏曲乃至河南文化的一张名片。那些与她同时期成名的老艺术家们已大多退出了戏曲舞台,但毛爱莲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热情和艺术的魅力,活跃在她热爱的舞台上,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将越调发扬光大,她收了20余名徒弟,以争取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戏曲工作者。
毛爱莲常说:“我这一生的幸福都是共产党给的,感谢党和组织对我的关怀和支持,只要观众喜欢,只要我还能唱得动,我就会一直留在舞台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里多培养些学生,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个人经历
毛爱莲,中国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越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越调“婉约派”奠基人和越调“毛派”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越调皇后”,越调“常青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许昌市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
1930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为龙抬头的日子。河南省舞阳县的一间破草房里,一个瘦小的女孩呱呱坠地。家境困苦的父母为她取了一个很土的名字:杨舍儿。谁也没想到,这个女孩日后会成长为一代越调流派创始人、迄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国宝级大师——毛爱莲。
从9岁开始学戏,至今毛爱莲的从艺年龄是74年。她从一个被卖过的穷孩子,到越调“毛派”创始人;从一个苦练嗓音的戏班学徒,到耄耋之年依然嗓音清脆的越调大师。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和舞台生命融为一体的传奇故事呢?4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毛爱莲家里,拜访了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从艺历程:悲惨童年曾被卖
提起毛爱莲的名字,在许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民间依然流传着“宁可半月不吃盐,也要看看毛爱莲”、“看了毛爱莲的戏,这一辈子不生气”等俗语。但鲜为人知的是,毛爱莲并非她的本名,她的原名叫杨舍儿。
与许多名演员一样,毛爱莲也有着自己不幸的童年。在她4岁时,母亲病故,父女二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来,父亲又给她找了个后妈。由于贫苦,毛爱莲与后妈的关系也不融洽,她至今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家里的灶台上放了几个小红薯,她绕着灶台转了几圈就是不敢拿一个小红薯吃。
在她7岁那年,为了能够让孩子顺利地活下去,杨父无奈地把她卖给了漯河的毛黄氏。自此,杨舍儿的人生开始了重大转折。她到漯河后也改了名,这也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一代越调大师——毛爱莲。
“如果没有毛黄氏这位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提及往事,毛爱莲记忆犹新。毛黄氏很爱看戏,所以耳濡目染,毛爱莲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毛爱莲9岁时,漯河发水,无奈辍学的小爱莲被送到当时的漯河老街国民舞台由杨小风主持成立的“文凤班”去学戏,师从越调名家邢金奎。从此,她开始了与戏曲舞台一生的不解之缘。
其实在那个时代,稍有活路的家庭都不会让儿女学戏。毛爱莲告诉记者,在戏班当学徒时,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夏天顶烈日,冬天迎寒风,稍敢偷懒,藤条就抽到了身上……为了练出好嗓子,无论寒暑,每天天一亮她都要和班子里的其他学徒一起,跑到附近的树林里喊嗓子、练踢腿。也正是靠着这份苦练,毛爱莲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
13岁的时候,毛爱莲开始登台演出。她扮相俊俏,唱腔如行云流水,一招一式挥洒自如,领衔演出的《青龙山》、《五风山》等剧目,很受群众欢迎,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毛小爱”。很快,她成了班里的主角。16岁那年,在毛黄氏的帮助下,毛爱莲脱离了“文凤班”,组建了自己的“兴爱剧社”。新中国成立后,“兴爱剧社”更名为周口红光越调剧团。
无论是唱戏的环境怎么变化,但毛爱莲从不落下基本功的训练。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毛爱莲对自己的要求达到了“残忍”的地步:她不吃生冷、辛辣,远离大鱼大肉,更谈不上抽烟喝酒,就连吃饭也只吃个八成饱——她怕稍不注意,就会毁了为大家唱戏的好嗓子。
1956年,河南省举办全省戏曲观摩演出,毛爱莲主演的《火焚绣楼》获演出一等奖,并与张秀卿、申凤梅合演了《三哭殿》。河南省文化厅发文,毛爱莲与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李斯忠、张新芳、申凤梅被定为名演员,时称“河南八大名演员”。
1960年,毛爱莲刚回到许昌没几个月,就被通知要率团晋京汇报演出。毛爱莲不负众望,由她主演的《掉印》、《无佞府》2出戏,大受首都观众欢迎,并受到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观看演出后握着毛爱莲的手说:“你演得不错,是个很出色的旦角演员,你能红遍全国乃至更远的地方。”
1965年,她在《斗书场》中扮演大凤娘代表中南地区赴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1965年,她主演的现代戏《卖箩筐》、《夫妻俩》被拍成电影。
1966年,毛爱莲赴北京汇报演出了《无佞府》、《掉印》,并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她的演唱得到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肯定。
1981年,她主演的传统戏《白奶奶醉酒》被拍成电影,并且凭着这部戏她获得了“小白花”奖。
据统计,毛爱莲自从走上戏曲道路以来,共演唱了130多部戏。在她主演的戏中,有3部戏被拍成电影,6部戏被拍成电视剧。她还出了两个专辑。毛爱莲久演不衰的得意之作是《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市里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毛爱莲不顾腰痛,当时在义演现场坐着唱完了《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等经典剧目。就在义演前,毛爱莲已经捐出了5000元钱。她回想起这件事时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传统美德,我就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心,为灾区群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物评价
毛爱莲唱腔细腻委婉、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准确,尤其是她的音色更具有独特风格。听了她的唱段好像夜静风吹银铃响,声音不高但清脆优雅耐人寻味,难怪许昌、漯河一带农村流传着“宁肯一月不吃盐,也要看看毛爱莲”“看了毛爱莲的戏,一辈子不生气”的赞语。
毛爱莲的风格似说似唱,悦耳动听,她那风格独特的嗓音,演唱起来虽不高亢,但却清新优雅,耐人寻味,尤其是鼻腔共鸣的运用,更具独到之处。毛老师的唱腔清纯、俊丽、流畅、纤细,艺术评论家曾把其概括为甜、纯、清、巧、情、快6个字。
毛爱莲,凭借其高超的表演手法,精心刻画人物,为广大戏曲观众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唱腔与念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在越调旦角中,毛爱莲自成一家,唱腔独一无二,开创了越调两大代表流派之一“婉约派”。她艺术功底扎实,戏路较宽,不仅擅长闺门旦,而且能演小生、须生、老旦。经过长期的实践,她塑造了一系列的经典舞台人物,如她在《火焚绣楼》中扮演的洪美荣、《无佞府》中扮演的佘太君、《白奶奶醉酒》中扮演的白奶奶、《李双喜借粮》中扮演的董大妮等。
十六个字总结毛爱莲:经历坎坷艺术辉煌独一无二精益求精!
艺术特色
塑造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世纪60年代以前,毛爱莲主攻闺门旦,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但这种声誉主要来自她的唱功,在表演上特色并不显著。60年代以后,通过演现代戏和样板戏,又主攻老旦,毛爱莲在表演上有了不少新的创造,显示了她过去不曾显示的才能。
她特别注意典型的舞台艺术形象,强调表现剧中人物的个性。她对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认真、反复、细致地进行推敲,力求找到最能表现其个性特征“戏”。
同是闺门旦,官宦之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乡姑村妇,年纪长幼,其言谈举止,仪态气质均不相同,各有差异。《火焚绣楼》中的皇姨洪美容,雍容典雅,端庄大方,正义淑惠,爱憎分明;《李双喜借粮》中的董大妮温柔敦厚,羞怯娇媚,爱情真挚,大胆抗争;《招风树》中的王玉姐,聪明伶俐,活泼俏皮,幼稚率直,正义天真。
尤其是在《白奶奶醉酒》一剧中,毛爱莲突破了几十年演闺门旦形成的演出习惯和风格,开辟了新的戏路,把一个尖酸刻薄、奸诈无赖、损人利己、嗜酒如命的女光棍、老泼妇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毛爱莲对众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既是她用心观察、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细心体验的结果,也是她充分调动戏剧手段,准确表现的结果。她念白清晰流畅,明快利落,朴实自然,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强烈的音乐感。
她表演俏而不泼,蕴而不涩,细而不繁,十分注重眉目传情,手袖传情,举止传情,而且传得适度适中,不欠不过,恰如其分。再加上她独有的夜风吹动银铃响、山中飞泉鸣叮咚般的大段唱腔,让人看了听了真像吃了一顿美餐,余香不散,绕梁三日。创造就是毛派唱腔的创造。音乐唱腔是一个剧种的核心和灵魂。毛爱莲的唱腔与其他任何剧种、任何流派的唱腔都不一样,其主架结构是越调的“乱弹”。
“乱弹”本是唐宋以后在中原豫东一带流行的一种弹唱艺术,在群众中扎根深、流传广、影响大。越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对其进行吸收,突破了原来的形式,丰富了演唱技巧,加进了越调戏最具特色、最常用的“流水头”和独具越调特点的锣鼓点子,逐渐形成了越调戏的板路“铜器座”,也叫“乱弹”,成为越调戏里经常使用的调门之一。
“乱弹”在越调中属板腔体,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唱词通常为七字或十字句,上下对偶,往复循环,反复多了显得非常单调乏味。毛爱莲在这里作了大胆的创新。在保持“乱弹”板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节奏、旋律、调式来刻画不同人物的形象,注意把握其高低、长短、强弱、快慢、抑扬、收放,加垛加花,旋空变调,并根据唱词的结构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加进大量的装饰音和衬字,达到了妙趣横生,出神入化的境地,堪称戏曲界的一绝。
艺术改革
毛爱莲改革创新越调唱腔,经历了继承、借鉴、创新、成熟四阶段。
她在窝班学习五年,得名师邢金奎的悉心传授,又广泛学习张秀卿、张桂兰、金凤楼等名角的唱腔,还广泛吸收豫剧、道情、曲剧、坠子、民歌甚至京剧、汉剧、秦腔、徽调、二黄等剧种的精华,融会贯通于越调“乱弹”之中,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改革创新过程中,毛爱莲坚持四条原则。
一是与时俱进。
注重了解、研究、把握新时代观众欣赏戏曲的新口味,使戏曲改革赶上时代的需求。
二是固本求变。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改、去创、去学,正确处理取与舍,学与化、巧与拙,变与守的“度”,择善而从,择优而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始终不失越调的“个性”。
越调擅长唱功戏,毛爱莲在几个代表剧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每人的唱词均达二百句。用唱写景状物,描绘心理,倾泻感情,叙述事由,交代细节,既要唱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情感,又能让观众耐听、爱听,百听不厌,显示了越调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是扎根中原。
越调作为河南的地方剧种,其声腔艺术是中原人民生活中语言的夸张和加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毛爱莲在唱腔中不但将此保存下来,而且经过提炼加工,精心摆布,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她特别注意语言的语气、语调、语势的表达形式,使音乐特征与口语化有机结合,清新舒放,明快畅达,质朴自然,亲切感人,非常适合老百姓的口味。四是紧贴人物。新的唱腔要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关键是要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要求,同时还要与演员的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结合起来。毛爱莲那动情、用情、传情的表演技巧,那喜、怒、哀、乐、悲、思、忧的感情宣泄与她独特唱腔的结合可谓相映成趣,天衣无缝。
艺术人生
四岁时母亲不幸病故,父亲给地主当长工。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苦度生涯。当她七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由漯河来了一位姓黄的阔太太,不知怎样相中了她,坐着黄包车把她买走了。由于这位太太的丈夫姓毛,因此爱莲以后也就姓毛了。
这位毛黄氏很爱看戏,所以在毛爱莲九岁时便被送到当时的漯河老街国民舞台由杨小风主持成立的‘文凤班”去学戏,拜师邢金奎。邢擅演闺门旦,爱莲学艺三年到十二岁时,便登台演戏了。她演的《青龙山》、《五风山》等节目,很受群众欢迎。
后来到十六岁那年毛黄氏看姑娘有前途于是便脱开“文凤班”领着她自立个“兴爱剧社”。达时期的毛爱莲已经在艺术上有些造就。她主演的《抱琵琶》、《秦香莲》、《借粮》、《招风树》、《火焚绣楼》等节目,已在漯河、驻马店、临颖一带非常驰名。但在黑暗的旧社会,豺狼横行,艺人的生命和生活没有保障,她整日提心吊胆地在刀尖上过日子。
解放后,毛爱莲同志于一九四九年秋带领“兴爱团社”全体人员来到周口镇参加了革命,从此便开始了她新的艺术生涯。在“双百”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再加上她刻苦钻研,在艺术水平上得到不断提高,并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于一九五七华十一月三十一日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在旧社会被人下眼瞧的‘臭戏子”,成了国家的主人。一九六四年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卖箩督》拍摄了电影。她生动地刻到了孙大娘这个典型的山区老大娘的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一九六五年她在《斗书场》中扮演大凤娘参加了中南会演。
结束后,以“斗书场”一剧代表中南地区赴京江报演出,又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董副主席、邓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一起合影,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幸福毛爱莲曲唱腔细腻委婉,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准确,尤其是她的嗓腔音色更具有天赋的独特风格。听了她的唱段好象夜静风吹银铃响,声员不高但清脆幽雅耐人寻味。
在群众中流传有这么一句法‘看看毛爱氏等于过个年。”可见人们是多么盼望着能够看到她的演出呀!
毛爱连同志对文艺事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她上山下乡,送戏上门,联系群众,乎易近人。无论车间地头、饭堂兵营,叫演就演,叫唱就眼。多年来她给越调这朵鲜花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作出了很大贡献。狂风昏天地,乌云遮日月。“四人帮”的黑魔爪把文艺之花扯了个七零八落。
毛爱莲同志也逃脱不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给她戴上了“反动艺术权威”、“黑线人物”,抄家批儿惨遭迫害。“四人帮”垮台后,毛爱莲同志也和千百万受害的文艺工作者一样,心花怒放,更新登舞台。她带头修复了文化革命前已搬上银幕的现代戏《卖箩筐》,并积极参加排练现代剧目,如《赛刀之前》、《赶集》等。
在整理传统剧目中,她主动和编导人员合作研究改编了《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风树》等剧作。她不但尽心尽力的为大家演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下一代,让越调这朵艺术之花越开越盛。
主要作品
《少年毛爱莲》文集
《少年毛爱莲》文集作家陈红晓近些年来接近大众的、具有可读性的中短篇小说力作,反映出作家近些年来在文学创作上的奋斗历程。其中收集了作家二十几篇中短篇。最有代表性的是《瘸腿石敬塘》、《颍河镇》、《少年毛爱莲》等。
人物评价
悦耳动听洪美容,
夜静风吹响银铃,
栩栩如生白奶奶;
双喜借粮韵味正。
字正腔圆念与唱,
布局巧妙甜纯清,
干脆利落思敏捷;
艺术辉煌益求精。
《火焚绣楼》(又名:温凉盏),经典越调剧目,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代表作之一,许昌越调剧团演出。剧情简介:国舅洪颜龙偷盗温凉盏,被赶出京后,无恶不作。
因欲强娶兰翠萍为妻,将兰兄文生(字中玉)骗至府中用酒灌醉,逼其允妹婚事。丫鬟春红救兰文生至洪妹美荣楼上,洪兰互慕私定终身。兰府将洪颜龙告下,知府刘俊卿素知洪颜龙作恶多端,有意偏向兰文生,借搜锈楼之时与洪美容定计,让兰文生进京告状。
洪颜龙借表姐从京来信为名骗妹妹下楼欲将其害死,被妹妹识破,他恼羞成怒与洪兴设计三更火焚绣楼。洪美荣与丫鬟死里逃生,来至兰家,兰翠萍将其接进家中,道明原委,兰母认下儿媳。
入选传承人名录
毛爱莲杨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许昌越调,在2008年就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越调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上,毛爱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许昌越调成为越调的一个重要流派。
走上戏曲道路以来,毛爱莲共演唱了130多部戏。在她主演的戏中,有3部戏被拍成电影,6部戏被拍成电视剧。她主演的传统戏《白奶奶醉酒》深受观众喜爱,并被拍成电影,凭着这部戏,毛爱莲获得了“小白花”奖。《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作为毛爱莲的代表作,广为流传,久演不衰。
在长期的越调表演艺术实践中,毛爱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在旦角表演中,她唱腔细腻委婉、独一无二,开创了越调两大代表流派之一的“婉约派”。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