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何炳棣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 0 0

何炳棣(1917年-2012年6月7日)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1934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师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冯友兰等著名教授,1938年毕业,旋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195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63年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1965年荣任该校历史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非常宽阔,从明清人口、经济、社会史开始,后来又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近年来又涉猎到先秦的思想和制度历史。他被公认为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史的世界第一人。[1]
    中文名:何炳棣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贯:浙江金华 毕业院校:南开中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 职业:历史学家 主要成就: 出生地:天津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7年 去世年月:2012年6月7日 代表作品:《读史阅世六十年》

简介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名教授学习。何炳棣著作弘富,为历史学界泰斗。由于学术贡献厥伟,曾于1975—76年被会员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2012年)唯一的华人会长。此外,受香港中文大学(1975)、劳伦斯大学(1978)及丹尼森大学(1988)赠予荣誉法学及人文科学博士的学位。

何炳棣在晚年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费了相当大的篇幅记述1930年代的清华大学,他在垂老之年这样深情地追忆:“如果我今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天堂不但必须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物质资源,而且还须能供给一个精神环境,使寄居者能持续地提升他的自律意志和对前程的信心。几度政治风暴也不能抹杀这个事实:我最好的年华是在清华这人间‘伊甸园’里度过的。” 

生平

何炳棣1917年出生于天津。

少年时曾念过南开中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

对日抗战时执教于西南联大,通过第六届公费留学西洋史学门考试,赴美留学,学习18、19世纪英国史。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

何炳棣就读清华大学化学系一年级时,修读刘崇鋐教授西洋通史课程,向刘请教读西洋史相关问题。刘崇鋐劝其三思,复以学成后如何做研究,和西方人竞争等等问题讨论。转入历史系后,在系主任蒋廷黻建议下,先以近代外交史作为修课主要方向,同时自修西洋史知识。在清华大学兼容并包,以社会科学方法、人文通识课程设计基础下,打好准备留学考试根基。

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及西欧史。

1952年以《英国土地问题与土地政策1870-1914》获得博士学位后,正式转入中国史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何炳棣致力于明、清两朝帝制中国的人口问题、社会结构及流动,并旁及会馆制度的研究,所作《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及《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1962)两书,已为国际学术界奉为经典著作。

1966年,何炳棣当选“中央研究院”第六届人文组院士,时年49岁。

其在美国人文社科学界地位亦甚高,曾在1974年出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为首任亚裔会长,自被国际视为大师级学者。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何炳棣的兴趣转移到中国古代史,其中国文化的起源之两本力作《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1969)及《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1975)均详论中国文化的特征,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的看法。

2012年6月8日,台湾“中央研究院”发布信息,历史学界泰斗、人文组院士何炳棣在美国西部时间2012年6月7日,病逝于美国加州,享年95岁。

个人观点

何炳棣认为,治学不可被似有创意而数据不足的社会科学理论所迷惑,必须从大量多种史料的考订、诠释、控制入手,并指出坚实的史料根据乃为史家养命之源志。另外何氏亦不赞同青年史家在入门阶段即进入思想史的工作,何氏指出:“如果自青年即专攻思想史,一生对史料的类型及范畴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长期的研究写作都空悬于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之上而不能着地。”

何氏自言,西洋史的训练,让他一看到问题,就进行中、西比较,应用到不同的工具,就得出与前人、时人不同的论点。

何炳棣曾揭示胡适之“短”:“我是从来不记日记的,日子总是平凡的多,哪有那么多可记的?胡适很有心计,几乎天天写日记,出了厚厚八大本。也许他是以日记来‘用计’,所以不一定完全可靠。”

人物评价

何炳棣虽然在美国,但在中国大陆、台湾学界亦享有大名。但为人孤芳自赏,有棱有角,给人一种距离感,甚至何氏亦自承“终身脾气急躁”、“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共处”,但亦反映出何氏有足够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李敖赞赏何炳棣:“今早起来,读尊作‘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读后赞叹,深觉体大思精,此乃真正‘大历史’,余英时、许倬云、黄仁宇之流鬼画符耳,纵张光直、李惠林、Keightley、Pearson等‘游耕制’者之‘大历史’,在尊作面前,亦灰头土脸矣,佩服之至!佩服之至!(其实张光直等如肯认真从古代气候学上探讨,即该早知“黄土”之肥矣。)至于尊作‘从爱的起源和性质初测《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越界渊博,自更令丁邦新之流傻眼矣。”

“中研院”认为,何炳棣的治学眼光非比寻常,对中国历史文化关注广阔,气象浩瀚;解释屡创新意,撼动学界。他对学术研究热忱,数十年如一日,临终前,仍于病榻中校阅其有关老子研究论文。

著作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

《明清社会史论》远流迟迟不出

《东方的摇篮》无中文版

《中国会馆史论》1966学生书局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1995联经出版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2001香港中文大学

《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2002.8中研院近史所

《读史阅世六十年》2004.5允晨文化

《从庄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关怀》2007.3台大文史学报

《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2008.6.17中研院讲演题目

作品评价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一本自传,也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是一位雄心万丈的学者的成功史,也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忍负重的记录。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因为著者是大有成就的近代历史学者,也因为这位学者在书中无保留讲了真心话。

———杨振宁《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氏一字一句回忆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

畅读本书,不仅可吸收何氏生平积累的治史心得,更可从他坚忍自强的性格和天赋异禀的记忆力,重温中国过去百年的风云变幻。

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是其一生“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半个多世纪的亲见亲闻,弥足珍贵。何氏本为跻身西方历史学和西方中国学的大学者。他于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后,即长期从事中国史的研究工作,他见证了西方中国学的勃兴,本人又被西方中国学公认为中坚人物之一。他的这本自传跟他的治学一样,利用大量的史料,通过缜密的考证与平衡理性的思维,真实地反映大时代里的人与事、西方学术体制中的人与史。这确实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

荣誉

何炳棣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75-1976年被会员公推为美国亚洲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

  • 上一篇百科:黄文慧
  • 下一篇百科:旱魃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姐的欢喜 » 何炳棣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