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曾任中日友好医院教授) 0 0
焦树德(1922~2008),男,中日友好医院教授。焦树德先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65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擅长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中风病、慢性肝胆病等的诊治。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焦树德教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学习,并结合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心得体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1]-
中文名:焦树德 外文名:Jiao Shude 别名: 民族: 籍贯: 毕业院校: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 学历: 教学职称: 临床职称: 执业地点: 职业:中医
生平经历
焦老于1991年10月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有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挑选的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收徒拜师大会。1992年4月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科技之星”,消息在《北京日报》头版发表。自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4年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
焦树德1922年5月31日出生在河北省束鹿县(现改为辛集市)双柳树村一个耕读传家的中农家庭。自幼酷爱医学,上小学时也常向当中医的外祖父学背一些中医歌诀,如“肝心脾肺肾,胆胃大小肠”,“医之始,本岐黄”等。学医救人的愿望就这样萌发了。
1937年7月后,由于日寇侵华,学校也停办。焦老即在家乡跟随其外祖父学习中医,广泛涉猎古今医学名着,学习药物炮制,如熬膏药、轧药、炒药等,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学基础。
到了1940年,为了更好地求学,他又到本市万亿粮店作帮账先生而半工半读,考入天津“中国国医函授学院”,系统学习中医,同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又考入天津西医专门学校(后改为新医专科学院)通过函授学习西医。
1941年,他正式在家乡悬壶行医,在诊所“济生堂”内挂上了“树德为怀”的横幅,并将自己原来的名字“焦聚辉”改为“焦树德”。从那时起,精研岐黄、济世活人就成了焦老一生的追求。
后来,为了能更好地对医学有所深造,他卷起家当,来到北京。
1950年春,在北京前门内大中府与其表姐夫杨长谦先生合开了“慈德中医诊所”,由于治愈了不少疑难病人,深受群众和当地铁路工人的欢迎。
1951年,焦老通过北京市卫生局举行的“高级医师考试”,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毅然关闭了收入颇丰的私人诊所,成为一名国家医务人员,进入北京市立第二医院工作。从1977年起,焦老就担任起了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任务。1984年4月,卫生部成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焦老奉调筹建该院中医内科。
焦树德教授于2008年06月1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6岁,定于2008年06月22日于北京发丧并吊唁。
中日友好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医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学位审受委员会委员
第一、二届重大科技成果奖评委会委员
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
科技攻关标书评委会委员
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顾问
全国科技图书评奖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顾问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理事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风湿病学会主任
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会顾问
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顾问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
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理事
北京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
《中医杂志》编委
《光明中医》常务编委
《中国医刊》编委会顾问
《北京中医》顾问
日本中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美国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
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
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学会永久学术顾问
主要作品
焦树德教授临床用药经验丰富,著有《焦树德用药经验十讲》,对深刻领会中医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大。
个人荣誉
1958年秋,到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共27年。历任内科教研室讲师、副主任、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等职,培养了三届硕士研究生。
1981年当选为北京市东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
1984年春,奉调到中日友好医院任中医内科副主任。
1984年冬被评为全院“先进个人”。
1985年夏,任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
1986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
擅长医学
焦老擅治内科疑难重病,疗效卓着。对肝胆、泌尿系统结石注重增强本脏功能排石。对萎缩性胃炎、溃疡病(胃脘痛)采用自拟的三合汤、四合汤随症加减,不但能愈胃痛,而且胃镜检查也可见明显好转或溃疡愈合。对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痹),采用心、肺、胃、肾同治,理气、通脉、助阳、涤痰并用,颇有良效。
对中风(急性及血管病),应用家传中风三法,认为邪中于经,常归于腑,必须注意清化阳明,通达三焦。对再障贫血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肾凉血、降气抑火而生血止血。对高热不退疾病,谨遵“见热莫攻热”古训,活用青、疏、滋、降和等法,以解热。对休克、厥症、人事不省诸疾,辨证治本,效如桴鼓。顽症危症,每每着手成春,深受患者拥戴。
学术成就
焦老在学术上强调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特别重视辨证论治,主张用整体观和动变制化思想去分析观察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合并、转归的规律。要求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对咳嗽的辨治,反对脱离辨证论治一味地镇咳、止咳嗽的治法,提出宣、降、清、温、补、润、收治咳七法。常谓七法犹如音乐中的七个音阶音符,相互搭配,变化无穷。
要做到法中有法,法外有法,圆机活法,存乎其人。提出“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创拟了麻杏二三汤,麻杏苏茶汤等六个治喘效方。对神经衰弱中的阴虚肝旺症和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创有挹神汤,对下肢淋巴回流障碍的足胫浮肿创有足消肿汤等等,这些方药广为临床医师采用。焦老主张有目的、有选择、积极地吸收现代科研成果和西医学的有关内容,取长补短,促进中医药学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他对中医科研工作提出了“继承前人学术,博采今人众长,突出中医特色,立足创新发扬”的研究方法。他提倡具有中医特色的创新,在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颇有心得。
1981年他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病(包括西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创议了“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提出了初步诊治规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痹病学组,1983年采用这一新病名和主要方药,组织27个省市科研单位进行了临床研究,与本溪第三制药厂合作,共同创制了“尪痹冲剂”,该产品畅销国外,并获国优产品奖。
1990年焦老指导中日友好医院“七五”攻关尪痹科研组,又与该厂协作,通过五年研究,研制出第二代新药“尪痹复康”I、II号。本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这一科研成果与诊治理论,不仅对尪痹病学术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对《内经》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痹热)的分类法也有一定的补充意义,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焦老还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讲学,并被聘为日本中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和美国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永久学术顾问,受到国外医界人士高度赞誉。其主要着作《用药心得十讲》和《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二书,均获人民卫生出版社“优秀作品奖”。前者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后者已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刊行。
1996年出版的《方剂心得十讲》,台湾准备刊行繁体字本,1997年出版的《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一书,三、两个月销售告罄,现在进行第二次印刷,并获1999年国家科技图书三等奖。焦老还发表《治咳七法》、《心绞痛的辨证论治》、《中药临床运用》、《尪痹刍议》、《尪痹的辨证论治》等医学论文60多篇。
日本《中医》、《新中医研究》杂志、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特刊》上均有全文发表或转载。焦老曾任中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二届重大科技成果奖评委会委员,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和科技攻关标书评委会委员。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