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0 0
周忠和,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市,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1986年周忠和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地学部学习;1989年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1999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当选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学会理事;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8月就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首席科学家;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201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2020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应邀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中文名:周忠和 出生地:江苏省江都市 毕业院校:美国堪萨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学术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 主要成就: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5年1月19日,周忠和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农民家庭,父亲是大队会计,他是家中长子,每天放学都要帮家里干农活、照顾弟妹。高中就读于江苏省江都中学,高中班主任是学水文地质的,订过一本杂志叫《化石》 ,他看过这本杂志,从中知道了些有关化石的事儿。
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
1986年,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地学部,师从苏德造教授研究中生代鱼类。
1989年,获古鱼类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
1995年,赴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留学,师从世界古鸟类专家马丁教授,攻读古鸟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回国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热河生物群”课题组的负责人,并继续从事古鸟类研究。
2000年,当选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学会理事。
2010年4月27日,在举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7届年会,宣布周忠和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8月,就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1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2月1日,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任期5年)。同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2016年10月21日,获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忠和长期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他发现并命名发表了若干中生代鸟类化石,是最早从事辽宁早期鸟类化石研究的学者之一。和同事一起提出了一些支持鸟类恐龙起源学说以及鸟类飞行树栖起源假说的新证据;研究了早期鸟类的系统演化、生态分异、食性分化等理论问题,丰富了人们对早期鸟类的认识;通过对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进化摇篮的假说。有关成果多次入选美国《发现》杂志年度百项科学新闻、《时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成果、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野外考察
1990年7月,周忠和参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帆博士率领的科考队,在中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地区跋山涉水,采集鱼类化石,进行热河群地层的研究,由于他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北票鲟,所以他分工负责寻找和研究鲟类化石,在波罗赤乡的一条小山沟里,他发现了一种白鲟科鱼化石,这是现代生活着的长江白鲟最早的祖先。9月中旬,从小山沟坚硬的泥灰岩里打出了两块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鸟类化石。
这两块化石后来经古鸟类专家侯连海研究员鉴定,认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鸟类。其中的一件标本特别完整,保存了整个的头骨部分,因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已知的白垩纪早期地层中最为完整的鸟类化石。
科普工作
周忠和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他认为,应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幻领域的关注和认知,激发全民的想象力。他提到,科普创作应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
学术论著
截至2014年,周忠和一共主编、参编、翻译著作共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50多篇,并在《光明日报》、《科学时报》等期刊上发表科普论文40多篇。
期刊论文
O’Connor J, Wang X, Sullivan C, Zheng X, Tubaro P, Zhang X, Zhou, Z. 2013. Unique caudal plumage of Jeholornis and complex tail evolution in early birds. PNAS, 110(43): 17404-17408.
Zheng, X., Zhou, Z., Wang, X., Zhang, F., Zhang, X., Wang, Y., Wei, G., Wang, S., Xu, X. 2013. Hind Wings in Basal Birds and the Evolution of Leg Feathers. Science, 339: 1309-1312.
Zheng, X., O’Connor, J., Huchzermeyer, F., Wang, X., Wang, Y., Wang, M., Zhou, Z. 2013. Preservation of ovarian follicles reveals early evolution of avian reproductive behaviour. Nature, 495: 507-511.
Zhou, Z. Miguel Telles Antunes. 2013. Terrestrial Mesozoic Stratigraphy. Ciências da Terra (UNL). 18: 95-98.
Zhou S, Zhou Z, O'Connor, J K. 2013. A new piscivorous ornithuromorph from the Jehol Biota. Historical Biology.
Zhou, S., Zhou, Z., O'Connor, J. 2013. Anatomy of the basal ornithuromorph bird Archaeorhynchus spathul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Liaoning,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3(1): 141-152.
Zheng, X., Wang, X., O’Connor, J., Zhou, Z. 2012. Insight into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vian sternum from juvenile enantiornithin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3:1116
Zhou Z., Martin L.D., 2011. Distribution of the predentary bone in Mesozoic ornithurine bird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9(1): 25-31.
Zhou, Z., Wang, Y. 2010. Vertebrate diversity of the Jehol Biota as compared with other lagerstätten. Sci China, Earth Sciences, 53(12): 1894-1907.
Zheng, X. T., Xu, X., Zhou, Z., Miao, D., Zhang, F. 2010. Comment on “Narrow Primary Feather Rachises in Confuciusornis and Archaeopteryx Suggest Poor Flight Ability”. Science. 330 (6002): 320.
Zhou, Z., Clarke, J. Zhang, F. 2008. Insight into diversity, body size,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rom the largest Early Cretaceous enantiornithine bird. Journal of Anatomy. 212: 565-577.
Zhou, Z., Zhang, F., Hou, L. Aves. In: Li J L, Wu X C, Zhang F C (eds), The Chinese Fossil Reptiles and Their Kin. Beijing: Science Press. 337-378.
Wang, X., Kellner, A. W. A., Zhou, Z., Campos D. de A. 2008. Discovery of a rare arboreal forest-dwelling flying reptile (Pterosauria, Pterodactyloidea) from China. PNAS. 105(6): 1983–1987.
Zhang,F., Zhou, Z., Xu, X., Wang, X., Sullivan, C. 2008. A bizzard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 Nature. 455, 1105-1108.
Zhou, Z. 2006. Evolutionary radiation of the Jehol Biota: chron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Geological Journal. 41: 377-393.
Zhou, Z., Zhang, F. 2006. A beaked basal ornithurine bird (Aves, Ornithura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Zoologica Scripta. 35: 363–373.
Zhou, Z., Zhang, F. 2006. Mesozoic birds of China – a synoptic review. Vertebrata PalAsiatica. 44(1): 74-98.
Wang, X., Kellner, A. W. A. Zhou, Z., Campos D. de A. 2005. Pterosaur diversity in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Nature. 437: 875-879.
Xu, X. Zhou, Z., Wang, X., Kuang, X., Zhang, F., Du, X. 2005. Replying to: K. Padian & K. P. Dial Nature 438. Nature. 438: E3-E4.
Zhou, Z. 2004.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birds: Discoveries, disputes, and perspectives from fossil evidence. Naturwissenschaften. 91: 455–471.
Zhou, Z. 2004. Vertebrate radiations of the Jehol Biota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 754-756. (pdf)
Zhou, Z. 2004. Jehol Biota- a world-class fossil treasure hose for exploring the Mesozoic life evolu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04(2): 143-151.
Zhou, Z., Zhang, F. 2004. A precocial avian embryo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Science. 306: 653.
Zhou, Z., Zhang, F. 2004. Mesozoic birds of China: an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Acta Zoologica Sinica, 50(6): 913-920.
Zhou, Z., Clarke, J., Zhang, F., Wings. 2004. Gastroliths in Yanornis - An indication of the earliest radical diet switching and gizzard plasticity in the lineage leading to living birds? Naturwissenschaften. 91: 571-574.
Wang, X., Zhou, Z. 2004. Pterosaur embryo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Nature 426: 245.
Zhang, F., Zhou, Z. 2004. Leg feathers in an Early Cretaceous bird of China. Nature. 431: 925.
Zhou, Z, Zhang, F. 2003. Anatomy of the primitive bird Sapeornis chaoyangensi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Liaoning,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40(5): 731-747.
Zhou, Z, Zhang, F. 2003. Jeholornis compared to Archaeopteryx, with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iest avian evolution. Naturwissenschaften. 90: 220-225.
Zhou, Z., Barrett, P. M., Hilton, J. 2003. An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Lower Cretaceous ecosystem. Nature. 421: 807-814.
Xu, X., Zhou, Z., Wang, X., Kuang, X., Zhang, F., Du, X. 2003.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Nature. 421: 335-340.
Zhou, Z, Zhang, F. 2002. Largest bi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liest avian ec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Naturwissenschaften. 89: 34-38.
Zhou, Z, Zhang, F. 2002. A long-tailed, seed-eating bi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Nature. 418: 405-409.
Zhou, Z., Clarke, J., Zhang, F. 2002. Archaeoraptor’s better half. Nature. 420: 285.
Zhang, F., Zhou, Z., Xu, X., Wang, X. 2002. A juvenile coelurosaurian theropod from China indicates arboreal habits. Naturwissenschaften 89: 394-398.
Zhou, Z. 2001. Discovery of early birds and the origin of avian flight.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6(1): 53-55.
Zhou, Z., Zhang, F. 2001. Origin of feathers-perspectives from fossil evidence. Science Progress. 84(2): 87-104.
Xu, X, Zhou, Z., Prum, R. O. 2001. Branched integumental structures in Sinornithosaurus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 Nature. 411: 200-204.
Zhou, Z., Wang, W. 2000. A new species of Caudipteryx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northeast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38(2): 111-127.
Zhou, Z., Wang, W., Zhang, F., Xu, X. 2000. Important features of Caudipteryx-evidence from two nearly complete new specimens. Vertebrata PalAsiatica. 38(4): 241-254.
Xu, X., Zhou, Z., Wang, X. 2000. The smallest know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 Nature. 408: 705-708.
Zhang, F., Zhou, Z. 2000. A primitive enantiornithine bird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 Science. 290: 1955-1959.
Zhou, Z., Martin, L. D. 1999. Feathered dinosaur or bird? - a new look at the hand of Archaeopteryx.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 to Paleontology. 89: 289-293.
Zhou, Z. and L. Hou. 1998. Confuciusorni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birds. Vertebrata PalAsiatica. 36(2): 136-146.
Martin, L. D., Zhou, Z. 1997. The skull of enantiornithine Cathayornis. Nature. 389: 556.
Zhou, Z. 1995. Is Mononykus a bird?The Auk. 112: 958-963.
Zhou, Z. 1995. The discovery of Early Cretaceous birds in China. Courier Forschungsinstitut Senckenberg.181: 9-22.
Hou, L., Zhou, Z. Martin, L. D., Feduccia, A. 1995. A beaked bird from the Jurassic of China.Nature. 377: 616-618.
Zhou, Z. 1992. Review on Peipiaosteus based on new materials of P. pani. Vertebrata PalAsiatica. 30(2): 85-101.
Zhou, Z., Jin, F., Zhang, J. 1992. Preliminary report on a Mesozoic bird from Liaoning,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7(16): 1365-1368.
科普杂文
周忠和,书评“译到精时堪称奇”,光明日报 2013.12.24.
Zhou Z., Zhang F., Li Z. 2010. A new Lower Cretaceous bird from China and tooth reduction in early avian evolution. Proc. R. Soc. B., 277: 219-227.
周忠和、王元青,2010.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 科学时报,2010年01月27日.
周忠和,2010,游历白海豚之乡.科学世界,第5期
周忠和,2009,生物进化随想录,生物进化,第2期
周忠和,2008,请不要为我哭泣,因为我很快乐-怀念青年古生物学家胡耀明,科学时报,6月11日
周忠和,2007,疯狂的石头,华夏地理,3月刊
周忠和,2007,古鸟的飞行起源说,华夏地理,3月刊
周忠和,李志恒,2007,美丽的白垩纪公园-热河生物群演化的辉煌与沧桑,大自然探索,12期
Zhou, Z. 2007. Jehol Biota—a beautiful window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Sanz, J. L. ed. Los Dinosaurios en el Siglo XXI. Metatemas 99. TusQuets Editores. Barcelona. Pp. 265-290.
周忠和,DNA解读人类起源,华夏地理,2007.1
周忠和,白垩纪古老生命演化的辉煌和沧桑,牛顿科学世界, 2006.8
周忠和,陡壁塌,我侥幸死里逃生,文汇报,2006.10.07
周忠和,一个充满诱惑的古老世界《动物世界的黎明》,科学时报,2006 (pdf)
周忠和,2005. 解析三个为什么,化石,2005
周忠和,汪筱林, 地质年谱中的“宙”、“代”、“纪”和“世”。光明日报,2004.12.03
周忠和,2004. 热河生物群—探索中生代生命演化的世界级化石宝库。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140-151
周忠和,2003.中国鸟类的早期进化. 科学(日本),73(6):665
周忠和,热河生物群漫谈,大自然,2002.5
周忠和、徐星、张福成,辽西: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热河生物群鸟类和长羽毛恐龙的故事,牛顿科学世界,6
周忠和,中生代的化石宝库-辽西四合屯热河生物群揭密,科学月刊,台湾,2001.6
周忠和,鸟类起源与演化百问百答(上),化石,2:29-36。
周忠和,鸟类起源与演化百问百答(下),化石,3:24-25。
周忠和,鸟是否为恐龙的后裔?化石,1:18-19。
周忠和,中国最早鸟类的不断发现令世界之惊讶,化石,3:14-15
周忠和,始祖鸟的羽毛是伪造的吗?化石,2:9-11
周忠和,谁是最早的鸟?化石,3:4-6
周忠和,始祖鸟会飞吗? 化石,4:6-7
周忠和,鸟类古老家族的新发现,百科知识,9:52-53.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周忠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多个项目,并获得多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人才培养
科研态度
周忠和认为:做科研应当出于兴趣和爱好,如果科学家有潜力,愿意做某个方向,无论十年二十年都应坚持下去,国家也应支持,让很多人逐渐达到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水平,但与拿诺贝尔奖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周忠和希望能淡化“冲击诺贝尔奖”的提法,一者很多学科没有诺贝尔奖,二者做科研不应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中国基础研究荒废了几十年,现在迎头赶上,特别需要积累,需要长期潜心去做,不能拔苗助长。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险、探索,国家应积极营造比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研回归本质。周忠和希望科学评价能回归科学共同体,逐步摆脱行政化约束,也希望社会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有更多认识,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受到应有的信任与尊严,觉得做基础研究是体面的、骄傲的工作。
团队建设
1999年周忠和回国后担任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他领导的课题组聚集起了一群年轻学者,如被国外媒体誉为“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古生物学家之一”的徐星,研究哺乳动物的王元青、胡耀明,专攻蜥蜴和两栖类的王原,学习现代鸟类出身的张福成,学习地质出身的汪筱林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5年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2003年
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
2006年
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0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
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
2014年
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2015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年
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201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0年5月
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0年-2014年
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
2014年-2018年
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
2016年12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第七届)
2018年3月-202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
《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古生物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
《地球科学进展》编委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
《Zoologica Scripta》编委
《Palaeoworld》编委
人物评价
周忠和研究发表了20多种早白垩世发现的新的鸟类化石,在脊椎动物的进化,特别是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分异辐射、飞行进化、功能形态、胚胎发育和生态习性的分异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突出的发现和成果,推动了中国在中生代鸟类研究领域的工作,并使得中国逐渐成为国际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此外还在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等方面有较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周忠和的发现带动了随后发生的鸟类进化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突破。(美国古鸟类学家Alan Feduccia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撰写评论文章)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