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 0 0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是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
    中文名:村上春树 外文名: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 别名: 民族:和族 出生地:日本京都府 毕业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1Q84》、《奇鸟行状录》 主要成就: 英文名:Haruki Murakami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9年1月12日 获得荣誉: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 信仰:个人主义 经典语录:活着就意味必须要做点什么,请好好努力 作品风格:文字精炼,看似轻松其实不然 配偶:村上阳子(1971年至今) 体裁:小说、散文、随笔 创作时期:1979年至今 文学运动: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 现居地:东京都

个人简介

人物概述

2013年10月10日19:00揭晓2013年诺贝尔奖文学奖,村上春树虽然被媒体认为是最能够获得文学奖的作家,但他与诺奖失之交臂。

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荣登作家富豪榜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村上春树以十年125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排名第4位,引发广泛关注。

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发布,村上春树以62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4位。

个人趣闻

村上春树至29岁起才开始写小说,在过去七年内曾经想写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首作《且听风吟》写作动机源于某日观赏职棒球赛时于外野席喝啤酒,看到养乐多队洋将大卫·希尔顿(JohnDavidHilton)击出一支二垒安打后的所见光景。村上称这是“一种契机刺激了心中的某种不寻常东西”让他投入写作。

爵士乐对村上春树写作风格的形塑有极大影响。“若没有迷醉于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

每日早晨四点起便进行写作,至上午十点前终止当日的写作工作。“我没有一天不写作。随笔也好,翻译也罢。总是要写些什么。”

译者争议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少华汉译了不少村上春树作品,他还翻译过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市川拓司的《相约在雨季》以及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天人五衰》等。后由于出版社更换,由从翻译“海选”中拔得头筹的施小炜翻译了《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1Q84》(BOOK1~3)。而在中国台湾,据说赖明珠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翻译也很有影响力,相比较而言,前者翻译要中国化一些,后者翻译则注重于保持原文的样貌,读者各有评判。施小炜多次指责林译本修饰过多漏洞百出,林对此避谈,在读者中也引起一定争议。“林版”与“施版”的译着哪个更好,曾经还成为持续很长时间的热门话题。

“林版”与“施版”还没分出伯仲,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又有可能成为村上春树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新的译者人选。早在《没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礼之年》还未在日本上世之时,毛丹青就已在其微博中透露:“接到了出版商的询问单,问我是否愿意翻译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小说,深知这个潭子的水深,是翻呢?还是不翻呢?”毛丹青的翻译能力如何尚未可知,而国内究竟是哪些出版商已向毛丹青伸出了橄榄枝,又有谁已经与毛或其他优秀日文翻译达成联盟,尚无准确的消息。

人物生平

于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见区,为国语教师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妇的长子。出生不久,家迁至兵库县西宫市夙川。“我生在关西长在关西,父亲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亲村上美幸是船场一商家之女,可说是百分之百的关西种。自然每天讲的是关西方言。所受教育带有相当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认为关西以外的方言都是异端,使用‘标准语’的没一个地道之人。那是这样一个世界:棒球投球手则非村山莫属,食则清淡为主,大学则京大为贵,鳗鱼则烤制为上。”(《村上朝日堂的反击》)

1955年6岁

4月,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我家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只是父亲喜欢书,允许我在附近书店赊账买自己中意的书。当然漫画、周刊之类不行,只限于正经书。但不管怎样,能买自己中意的书实在让人高兴。我也因此得以成为一个像那么回事的读书少年。”(《村上朝日堂》)

1961年12岁

4月,入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校就读。“讲起过去的事来,当时(60年代前期)我家每月让书店送来一册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和一册中央公论社的《世界文学》,我便一册接一册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学时代。由于这个缘故,我的读书范围至今仍只限于外国文学。或许可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吧,总之最初的机遇或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喜好。”(《村上朝日堂》)

1964年15岁

4月,入兵库县神户高级中学就读。该校为新闻委员会所属。“反正我就是喜欢看书,一有时间就看文学方面的书,以致怎么用功国语的成绩也过得去。英语方面,由于一上高中就以自己的方式涉猎英语筒装书,对英文阅读本身是有信心的。但英语成绩不怎么样,因为没有理会那些技巧性的小东西。记忆中成绩也就是中间偏上一点。若是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如今搞这么多英语翻译,想必会觉得莫名其妙。社科方面世界史很拿手。为什么呢,因为中央公论社的《世界历史》那套全集上初中时我就已反复看了二十遍。记得全集广告词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比小说更有趣’。”(《转而悲哀的外国语》)

1967年18岁

听从父母劝告,准备考国立大学。经常去芦屋图书馆。

1968年19岁

4月,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在目白原细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居半年,后退出。“经营者是臭名远扬的右翼分子,宿舍长是个陆军中野学校出身的面目可憎的汉子。而我这样的人居然未遭驱逐,很有点不可思议。时间是1968年,正是学潮迭起的年代,我也正血气方刚,对什么都愤愤不平。”(《村上朝日堂》)后来迁往练马区寄宿。距离最近的车站是都立家政,几乎不去学校,在新宿打零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

1969年20岁

4月,《问题只此一个,没有交流68年电影观感》在《早稻里》发表。迁入三鹰市一间宿舍。“由于情绪好,在一家当铺买了支长笛。练习时,隔壁房间一个吉他少年提议吹哈比曼,于是每天都吹《memphisundergronud》结果在我记忆中,三鹰市就是(memphisundergronud)。”(《村上朝日堂》)

1971年22岁

以学生身份同阳子结婚。入居阳子夫人父母家(其父母在文京区千石经营床上用品店)。

1974年25岁

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起始觉得找工作也未尝不可,便去几家有关系的电视台转了转,但工作内容实在无聊透顶,只好作罢。心想与其干那样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好好开一家小店。开店可以亲自采购,亲自动手做,亲自为顾客服务。终归,说起我能做的事,也就是开爵士乐酒吧了。反正我就是喜欢爵士乐,做事也想做多少同爵士乐有关的。”(《村上朝日堂》)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后移店至千驮谷。

1975年26岁

3月,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美国电影中的旅行思想》。

1979年30岁

在涩谷区千驮附近的神宫球场起了写小说念头,随后每晚在餐桌上挥笔不止,写罢投给“群像新人奖”评审委员会。投稿的原因在于“有字数限制”。6月,《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走出校门后几乎从未提笔,刚开始写得异常吃力。唯一给我鼓励的是菲茨杰拉德那句话:‘如果叙述与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但毕竟不是件容易事。边写边这样想道:40岁时肯定能写出像样些的东西来。现在仍那样想。获奖固然让我欣喜万分,但我不愿意受有形物的束缚,已经不再是那样的年纪。”(《群像》)7月,《且听风吟》由讲谈社印行。

1980年31岁

在涩谷区千驮谷一边经营酒吧,一边从事创作。3月,发表译作《失却的三小时》(菲茨杰拉德着,载于《happyend通讯》)。4月,发表《去中国的小船》(载于《海》)。6月,《1973年的弹子球》由讲谈社印行。7月,发表《读米歇尔-克莱顿的小说令人想入非非,从“说谎方式”想到“熵的减少”》(载于《happyend通讯》)。9月,发表《街,以及不确切的壁》(载于《群像》)。12月,发表译作《残火》、《酒精中》(均系菲茨杰拉德着,载于《海》)。发表《穷婶母的故事》(载于《新潮》)。

1981年32岁

决心从事专业创作。酒吧转让他人,移居千叶县船桥市。3月,发表《纽约煤矿的悲剧》(载于《brutus》。4月,发表《袋鼠佳日》(同上),由此至1983年在该刊发表系列短篇。5月,译作《菲茨杰拉德作品集》由讲谈社印行。7月,与村上龙的对谈集《WalkDon'Trun》?(慢慢走,别跑)由讲谈社印行,作为“同时代的美国”系列随笔发表《疲劳中的恐怖——史蒂芬·金》(载于《海》)。9月,发表《被夸大的情况——围绕越南战争的作品群》(同上)。

11月,发表《无政府主义弗兰西斯同〈地狱启示录〉》(同上)。12月,同广告词撰稿人系井重里合写的《梦里相会》,由冬树社印行;《与朋友永久运动的终结》于《文学界》边载。是年开始作为编委参与《早稻田文学》的编辑工作,为时一年半。《且听风吟》由初中下届同学大森一树搬上银幕。

1982年33岁

2月,《青心学院大学——面临危机的自治与基督教精神》于《朝日周报》连载,作为“同时代的美国”系列随笔发表《反现代的现代性——约翰(阿宾格的小说》(载于《海》)。5月,发表《都市小说的形式与发展——昆德拉与昆德拉以后》(同上)。7月,发表《事先备好的牺牲者的传说——吉姆·莫里森/德阿兹》(同上)。8月,发表《寻羊冒险记》(载于《群像》)和《下午最后的草坪》(载于《宝岛》)。10月,《寻羊冒险记》由讲谈社印行,该作获“野间宏文艺新人奖”。11月,发表《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载于《昴》)。12月,发表《悉尼的绿色长街(台译:雪梨的绿街)》(载于《海》临时增刊《孩子们的宇宙》)。

1983年34岁

1月,发表《萤》、《烧仓房》(载于《中央公论》)。2月,发表《E·T式地看〈E·T〉》(载于《中央公论》)。4月,发表《作为符号怕美国》(载于《群像》),短篇集《去中国的货船》由中央公论社印行,发表《我打电话的地方》等7篇雷蒙德短篇译作(载于《中央公论》),发表《通过“沙滩男孩”长大的我们》(载于《penthouse》)。6月,发表《避雨》(载于《in·pocket》)。由此至翌年10月隔月在该刊发表小品。7月,雷蒙德短篇译作集《我打电话的地方》由中央公论社印行。

9月,短篇集《袋鼠佳日》由平凡社印行。10月,发表《游泳池边》(载于《in·pecket》)。11月,发表《关于穿制服的人们》(载于《群像》)。12月,发表《盲柳与睡美女》(载于《文学界》),同插图画家安西水丸合写的《象场喜剧》由cbs索尼出版社印行。是年初次赴海外旅行,在希腊参加雅典马拉松赛。《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插图短篇集《象厂喜剧》出版。

1984年35岁

1月,发表《跳舞的小人》(载于《新潮》)。2月,发表《出租车上的男人》(载于《in·pecket》),在《翻译世界》连载《村上春树的简装书生活》(至6月号)。3月,同摄影师稻越功一合写的《波画波语》由文艺春秋社印行。4月,发表《三个德国幻想》(载于《brutus》)和《献给死去的女王》(载于《in·pecket》)。

6月,发表《猎刀》(载于《in·pecket》)。7月,《萤》短篇集由新潮社印行,《村上朝日堂》由若林出版企画社印行,发表《迪斯尼·威尔逊与加利福尼亚神话的缓慢的死》(载于《小说新潮》临时增刊“大专栏”)。10月,发表《呕吐1979》(载于《in·pecket》)。12月,同上中健次对谈(载于《国文学》1885年3月号)。是年夏赴美国旅行约6个星期。

1985年36岁

4月,在《mariclair》连载译作《牧熊》(JohnIrving着),在《周刊朝日》连载《村上朝日堂》(至翌年4月)。6月,《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由新潮社印行,10月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雷蒙德短篇译作集《夜幕下的马哈鱼》由中央公论社印行;发表托洋曼短篇译作《无头鹰》(载于《小说新潮》增刊);发表《小说中的制度》(载于《波》)。

8月,发表《再袭面包店》(载于《marichair》和《象的失踪》(载于《文学界》)。10月,短篇集《旋转木马鏖战记》由讲谈社印行。11月,译作连环画《西风号遇难》(c.v.奥尔兹巴格着)及连环画《羊男的圣诞节》(与插图画家佐佐木合着)印行。12月,发表《家庭事件》(载于《lee》和《双胞胎与沉没的大陆》(载于《小说现代》附册),评论电视剧化电影的《电影冒险记》(同川本三郎合着)由讲谈社印行。

1986年37岁

1月,发表《罗马帝国的崩溃/1881年印第安人起义/希特勒入侵波兰/以及狂风世界》(载于《月刊角川》和《拧发条鸟与星期二的女郎们》(载于《新潮》)。4月,短篇集《再袭面包店》由文艺春秋社印行。6月,《村上朝日堂的反击》由朝日新闻社印行,发表波尔短篇译作《滴翠岛》、《世界尽头》、《志愿讲演者》、《弥天大谎》、《方便屋》、《一个小姐的肖像》、《马戏团与战争》(均载于《东京人》创刊号至秋季号)以及《科西嘉岛冒险记》(载于《mariclair》12月号)。是年,移居神奈川县大矶町。10月,在意大利罗马滞留10日,后赴希腊。11月,《朗格尔汉斯氏的午后》由光大社印行。留居希腊米科诺斯岛。

1987年38岁

1月,留居意大利西西里岛。发表波尔短篇译作《文坛游泳术》(载于《文学界》),《“thescrap”怀念80年代》由文艺春秋社印行。2月,留居罗马。3月,赴博洛尼亚。4月,赴法国的科西嘉岛和希腊的克里特岛旅行。6月,回国。纪实性小说《日出国的工厂》由平凡社印行,发表《反正去过希腊》(载于《winps》)。7月,波尔短篇译作集《世界尽头》由文艺春秋社印行。9月,重赴罗马。

《挪威的森林》由讲谈社印行,上下册畅销430万部;发表《“OctoberLight”所放之光》(载于《青春与读书》)。10月,参加雅典马拉松赛。11月,翻译c.d.b.布莱恩的《伟大的德斯里夫》,由新潮社印行。12月,译作连环画《特快列车“北极号”》(c.v.奥尔兹巴格着)印行。

1988年39岁

2月,发表《罗马哟罗马,我们必须准备越冬》(载于《新潮》)。3月,赴伦敦,翻译托尔曼的《忆伯父》,由文艺春秋社印行。4月,回国。《司各特·菲茨杰拉德book》由tbsbritannica社印行。回后国取得汽车驾驶许可证。8月,返罗马,同摄影师松村遇三结伴赴希腊、土耳其采访旅行。先去希腊东北部阿索斯半岛上建有希腊正教修道院的圣可索斯山,之后驱车由伊斯坦布尔进入土耳其,用21天沿国境线绕土耳其周游,途经黑海、苏联、伊朗、伊拉克国境、地中海、爱琴海,最后折回罗马。

此次游记首先刊载于《03》(1990年1?2月),大幅修订后以《雨天炎天》为书名由新潮社于1990年8月印行。9月,译作《andotherstories——珍本美国小说12篇》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0月,《舞!舞!舞!》由讲谈社印行。

1989年40岁

4月,发表《雷蒙德的早逝》(载于《新潮》)。5月,赴希腊罗得旅行。6月,发表《电视人的反击》(载于paravion》)和《飞机》(载于《eureka》)。7月,驾驶私家车赴德国南部、奥地利旅行。《村上朝日堂哟!》由文化出版局印行,《小而有用的事》由中央公论社印行。9月,译作连环画《陌生人》(c.v.奥尔兹巴格着)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翻译托尔曼的《一个圣诞节》,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0月,回国,即赴纽约。译作《原子时代》(t.o’brien着)由文艺春秋社印行,发表《我们时代的民间传说》(载于《switch》和《上等瑕玉——p·奥斯塔的〈幽灵们〉》(载于《新潮》。11月,发表《眠》(载于《文学界》)。

1990年41岁

1月,回国。《电视人》由文艺春秋社印行。以《神园漫步》等为题发表希腊、土耳其游记(载于《03》)。2月,在居住地涩谷区千驮谷目睹奥姆真理教竞选众议院议员的宣传活动。5月至翌年7月,八卷本《村上春树作品集1979——1989》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杰克·伦敦的假牙,突如其来的个人教训》(载于《朝日新闻》)。6月,叙写作为希腊、意大利“常驻旅行者”的体验并收有同阳子夫人的照片的《远方的鼓》由讲谈社印行,发表《托尼·瀑谷)(载于《文艺春秋》)。8月,《雨天炎天》由新潮社印行。10月,译作《谈一下真正的战争》(t.o'brien着)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1月,译作连环画《哈里斯·巴蒂克之谜》(c.t.奥尔兹巴格着)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

1991年42岁

1月,赴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月去美国领事馆取签证的时候,正值海湾战争爆发。我们在驶往赤坂的出租车中听到美军用导弹袭击巴格达的消息。我们不认为那是个好去处。虽说战场遥远,但去一个打仗的国家并在那里生活毕竟不是件开心的事。可是一切手续都已办完了,作为我们除了赴美已别无选择。结果固然没有受战争的直接影响,不过坦率说来,当时美国那激昂的爱国气氛是不怎么令人愉快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4月,发表《绿兽》、《部男》(载于《文学界》临时增刊《村上春树book》)。12月,译作连环画《天鹅湖》(c.t.奥尔兹巴格着)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

1992年43岁

由于延长美国滞留期限,以客座教授身份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讲现代日本文学,内容为“第三新人”作品读解,副教科收为江藤淳的《成功与失落》。10月,《奇鸟行状录》(或译拧发条鸟编年史》)第一部开始在《新潮》连载(至翌年8月),《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由讲谈社印行。

1993年44岁

1月,发表《非故弄玄虚的小说诞生——同雷蒙德交往的10年》(载于《朝日新闻》)。6月,译作连环画《神奇的扫帚》(c.t.奥尔兹巴格着)由河出书房新社印行。7月,赴马萨诸塞州剑桥城的塔夫茨大学任职。11月,翻译《归来的翻空猫》(格温着),由讲谈社印行。

1994年45岁

2月,《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由讲谈社印行。4月,《奇鸟行状录》第一部《贼喜鹊》和第二部《预言鸟》由新潮社印行。在普林斯顿大学与同为该校客座教授的河合隼雄进行公开对话,题目为“物语在现代日本的含义”。6月,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旅行(兼采访。由大连经海拉尔、中国一侧的诺门坎、蒙古的乌兰巴托去哈拉哈河东侧的旧战场察看。此次纪行发表于《马可·波罗》(9——11月)。7月,夫妇去千叶县仓町旅行,当地出身的安西水丸同行。旅行目的之一是“补偿在蒙古期间糟糕透顶的饮食”。12月,发表《袭击动物园》(载于《新潮》)。

1995年46岁

3月,美国大学春假期间临时回国,在神奈川县大矶家里得知地铁毒气事件。6月,退掉剑桥城寓所,驱车横穿美国大陆至加利福尼亚,之后在夏威夷考爱岛逗留一个半月回国。8月《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捕鸟人篇》由新潮社印行。9月,在神户市与芦屋市举行自选作品朗诵会。“由我来朗诵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我还是尽力做了,哪怕有一点点用处也好,人们说我不习惯出头露面,其实也是和大家一样的人。既无什么技能,又不善言辞,所以很少出场。给人拍照也不喜欢。虽说拍照也不至于狂蹦乱跳或咬断小指。”(《spa》10月第4期)。11月,同河合隼雄对话。发表《盲柳与睡女》(载于《文艺界》)。

1996年47岁

12月,独自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采访1名。2月,发表《第七个男人》(载于《文艺春秋》)。《奇鸟行状录》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5月,《村上朝日堂周报·漩涡猫寻觅法》由新潮社印行。6月,翻译《利穿心脏》(米歇尔·吉曼着,作者系书中主人公因连续杀人而自求一死的犯人之胞弟),由文艺春秋社印行。发表《列克星敦的幽灵》(载于《群像》)。11月,短篇集《列克星敦的幽灵》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2月,《去见村上春树·河谷隼雄》由岩波书店印行。

1997年48岁

3月,经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受害者写成的《地下》由讲谈社印行。6月,《朝日村上朝日堂是如何锻造的》由朝日新闻社印行。10月,《为了年轻读者的短篇小说导读》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2月,《爵士乐群英谱》(和田诚插图)由新潮社印行。

1998年49岁

4月,《边境·近境》由新潮社印行。5月,《边境·近境——摄影篇》(松村映三摄影)由新潮社印行。6月,漫画《毛绒绒软蓬蓬》(安西水丸作画)由讲谈社印行。7月,《地下》的续篇《约定的场所》(获1999年度桑原武夫奖)由文艺春秋社印行。10月,《CD-ROM版朝日村上堂》由朝日新闻社印行。翻译马克·斯特兰多的《狗的人生》,由中央公论社印行。

1999年50岁

4月,《斯普特尼克恋人》由讲谈社印行。5月,翻译格雷斯·佩利《最后瞬间的剧变》,由文艺春秋社印行。赴北欧旅行两个星期。8月—12月,发表“地震之后系列”——其一《UFO降落钏路》,其二《有熨斗的风景》,其三《神的孩子全跳舞》,其四《泰国之旅》,其五《青蛙君救东京》(载于《新潮》1999年8—12月号)。

2000年,51岁

2月,短篇集《神的孩子全跳舞》由新潮社印行。

2001年,52岁

插图传记集《爵士群英谱2》、随笔集《村上广播》、插图随笔集《轻飘飘》出版。

2002年,53岁

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印行,插图旅行记《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出版。

2003年,54岁

E-MAIL通讯集《少年卡夫卡》出版。

2004年,55岁

长篇小说《AfterDark》(天黑以后)印行。

2005年,56岁

插图小说《奇怪的图书馆》出版。

2006年,57岁

短篇集《东京奇谭集》出版。

2007年,58岁

10月,具有自传色彩的随笔文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由文艺春秋社印行。

2009年,60岁

长篇小说《1Q84》BOOK1BOOK2出版,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极力劝阻,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色列受奖,并发表了以人类灵魂自由为主题的获奖感言。“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此举使村上名声大噪,一跃成为和平主义者的典范。

2010年,61岁

长篇小说《1Q84》BOOK3出版

2012年,63岁

散文集《村上收音机2,大芜菁、难挑的酪梨》时报文化出版

2013年,64岁

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与他的巡礼日子》出版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礼之年》讲述36岁的工程师多崎造在李斯特的钢琴曲《巡礼之年》引导下探寻自己16年前突然被4位好友要求“断交”的原因,从而克服心灵创伤、打开心扉的过程,这部名家新作的问世在日本图书市场聚集了极高的人气,也是村上春树所有作品中销售速度最快的一部,据日本主营出版物的代销日本出版贩卖株式会社(日贩)依2012年12月至6月3日的畅销书排行榜,该书发售仅一周销量就突破百万册,在出版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再创神话。

人物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是在日本与台湾乃至韩国相当受欢迎的作家。在中国由林少华翻译的村上小说风靡一时。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的村上春树全集。在台湾,村上的作品大多由赖明珠翻译、时报出版社出版。村上春树也以自我训练跑长途马拉松、和喜欢爵士乐、古典音乐及美国作家史考特·费兹杰罗闻名。

1974年25岁,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白天卖咖啡,晚上当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后移店至千驮谷。这是村上春树一生中最静谧、幸福的时光,他一边经营,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生意也越来越顺利。

荣誉记录

1979年-《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芥川奖候补。

1980年-《1973年的弹子球》获得芥川奖候补。

1982年-《寻羊冒险记》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

1985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得谷崎润一郎奖。

1996年-《奇鸟行状录》获得读卖文学奖。

1999年-《约束的场所》获得桑原武夫学艺奖。

2006年-捷克法兰兹卡夫卡奖、短篇小说选集《BlindWillow,SleepingWoman》获得FrankO’Connor国际短篇小说奖。

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获得WorldFantasyAwards。

2007年-2006朝日奖(文学)。

2007年-短篇小说集《盲柳睡女》获桐山环太平洋图书奖。

2009年-耶路撒冷文学奖。

2009年-《1Q84》获得第63回每日出版文化奖。

2011年-荣获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

作家富豪榜

作为日本当下最有名的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有庞大的读者群。中国作家富豪榜自2010年推出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以来,村上春树连续三年均上榜,并位列前五。

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表示,村上每年成为诺奖热门,就已经是对村上莫大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一定会转化为对村上作品的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吴怀尧还预测,“虽然考虑到其他作家的销量,变数还很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榜单上,一定还会有村上的名字,并且有实力位列前五名。”

诺贝尔奖

村上春树连续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每次诺贝尔文学奖都与他擦肩而过。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英国一家著名博彩网站曾将村上春树列为最热门候选人,这家网站曾在2012年成功预言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但10月10日公布的获奖者,却是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此事给日本社会较大冲击,日本社会满以为村上春树一定会获奖。

《且听风吟》

《斯普特尼克恋人》

人物评价

村上的文字表达平简易懂,清丽流畅,他独具韵味的文笔,像泉水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着日本语言的魅力。在以前的作家,人们更多感受的是日本语言的冗长拖沓,絮絮叨叨,来回的重复。而村上语言的简练利落无疑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其作品充满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字精练,没有太多余的语言,透过抽象化、符号化、片段化、寓言化的笔法,道出了现代人的无奈与哀愁,却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村上创造的文学世界,对应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透过他,能看到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生命的伤口。正是这种对应唤起人类内在的共鸣,并持续不断地感动着人们。感动了日本的村上,也感动了中国,并会继续感动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认真思考关于生存的人类。

相关新闻

日本共同社2014年9月25日报道,全球最大博彩公司英国立博(Ladbrokes)近日发布将于10月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赔率榜单,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1赔6(截至24日)成为最大热门。

2014年11月9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出席德国一个文学奖颁奖仪式时,暗示支持香港“占中”。

村上春树称,世界各地持续的纠纷就如同一道又一道由偏执、贪婪和恐惧建成的高墙,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带领读者越过这些高墙,引发人人皆有的想象力。他说,作家要坚持把故事说下去,告诉人们将会出现更美好更自由的世界,大家可以亲眼看到甚至可以用手触摸到这个世界。村上同时希望把这些信息送给香港青年。

作品语录

孤独一个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1Q84》(Book1)

仅仅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就可能被嫌弃。大人们的世界也差不多,但这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表现的更直接。——《1Q84》(BOOK1)

你再怎么才华横溢,也未必就能填饱肚皮;但只要你拥有敏锐的直觉,就不必担心混不上饭吃。——《1Q84》(BOOK1)

重大知识,意味重大责任。——《1Q84》(BOOK2)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挪威的森林》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

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挪威的森林》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挪威的森林》

但我那时还不懂,不懂自己可能迟早要伤害一个人,给她以无法愈合的重创。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世上存在着无法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他永远十分痛苦,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里。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就会再相遇。

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所谓的理解,通常不过是误解的总和。

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至于我是何以抛弃原来世界而不得不来到这世界尽头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无从记起,记不起其过程、意义和目的。是某种东西、某种力量——是某种岂有此理的强大力量将我送到这里来的!因而我才失去身影和记忆,并正将失去心。——《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神的孩子全跳舞》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且听风吟》

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时代,任何人都想活得冷静。——《且听风吟》

两人记忆的烛光委实过于微弱,两人的话语也不似十四年前那般清晰。结果连句话也没说便擦身而过,径直消失在人群中,永远永远。——《遇见百分百女孩》

真巧,也许你不相信,我一直在寻找你,你对我是百分百的女孩。——《遇见百分百女孩》

两人已不再孤单,百分百需求对方,百分百被对方需求,而百分百需求对方和被对方需求。——《遇见百分百女孩》

而更重要的,是弄清楚导致一九八一年四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在原宿后街擦肩而过这一命运的原委,那里边肯定充满着和平时代的古老机器般的温馨的秘密。——《遇见百分百女孩》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舞!舞!舞!》

一旦死去,就再也不会失去什么了,这就是死亡的起点。——《舞、舞、舞》

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处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舞舞舞》

人死总是有其相应的缘由的。看上去单纯而并不单纯。根是一样的。即使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只是一点点,但用手一拉就会连接出来很多。人的意识这种东西是在黑暗深处扎根生长的。盘根错节,纵横交织……无法解析的部分过于繁多。真正原因只有本人才明白,甚至本人都懵懵懂懂。——《舞!舞!舞!》

那时我懂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斯普特尼克恋人》

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我思忖着,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呢?这个世界上生息的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是为什么?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斯普特尼克恋人》

有时候,昨天的事恍若去年的,而去年的事恍若昨天的。严重的时候,居然觉得明天的事仿佛昨天的。

——《1973年的弹子球》

活着就意味必须要做点什么,请好好努力。——《地下》

人物访谈

《申报》采访

2006年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他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风头正健的村上春树,2006年在中国出版了新书《东京奇谭集》。只是喜好“匿名信”一样生活的村上春树,向来低调处世,不愿意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而这回,却破天荒地为《申报》开了绿灯,愿意接受越洋电邮采访,附加的条件是:有选择地回答。

写作《东京奇谭集》的过程中可有奇事发生?我记得不太清楚,但我想写作的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做什么奇特的事,完全跟平日一样。不过,为了集中精力,我待在出版社拥有的房子里闭门工作,花了很短的时间写成了这本书。

《奇谭》中的“奇事”由何而来?我只是将头脑中自由地浮现各种故事原封不动地变成文字写下来,并没有特地搜集什么“奇事”。写这次的短篇小说集,我决定以“奇事”为主题,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奇事”。

您在《天天移动的肾形石》一篇中谈到,从“小说家”变成“优秀的小说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您自己的这个变化发生在何时?

我什么时候变成了“优秀的小说家”呢?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明白。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小说家”。也可以认为,自己应该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余地。不过,当我在39岁写完了《挪威的森林》时,我有了一种“从今以后,从技术上说,大多数事物我都能写成文章了”的感觉。

读者注意到,《东京奇谭集》里有多位主人公在喝葡萄酒,这是否与你的爱好有关?

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意大利住过几年,从那时起常喝葡萄酒。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不加任何思考、平常地去喝。

读者同时注意到,您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在聆听普朗克的音乐……

关于Poulenc的音乐,我出版了一本《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其中详细写到了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你可以去读那本书,当然,中文版可能还没有出。

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关于拍电影,有几个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我本人对此并不太积极。我觉得,让小说就作为小说而完结就可以了。不过,如果导演非常有创造力,非常优秀,并且有具体的条件,我觉得也可以把作品交给这样的人。这在现实中很难。

生活中的你是否花大量时间思考写作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我忙于做运动、听音乐、干家务等等,没有闲暇进行很深的思考。我通过写文章来思考。因此,不坐在书桌前写文章时,我尽量不去思考。不写东西时的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自己也不清楚。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地开始写小说,又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地开始写到“异境”。我想,这“异境”也许存在于我自身之中,我去了那里,看到了很多东西,然后回到这个世界,就能写出有关的文章了。只要习惯了,这并不是很难的事,不习惯的话就会觉得很复杂。至于为什么“异境”总是那么黑暗?也许是因为它存在于黑暗的地方吧。

您对自己的作品在全世界热卖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被很多的读者拿在手里,我当然会很开心。我想,没有作家不为自己的书畅销而感到高兴,不是吗?

根据你的大多数作品,人们喜欢把你的小说归结为“青春题材”,“青春”是你特别珍惜的东西吗?

我并不是特别珍视青春。我57岁了,作为57岁的男人过着普通的现实人生。如果可以,我甚至想让你来参观一下。不过,写作的时候,我可以化身为故事中的一切,我可以彻底地变成任何人物,既可以成为15岁的少年,也可以成为65岁的有智力障碍的老头,既可以变成20岁的女同性恋,也可以化身为会说话的猫。我非常珍视自己的这种能力,我想变身为种种角色,仅此而已。

写作计划是什么?我已经连续跑了25年的马拉松,现下正在写关于奔跑的长篇随笔。对我而言,奔跑就是活着,就是写作。完成之后,接下来我想要着手写长篇小说。

是否出现过编不出故事的情形?想要写小说而写不出,我还一次也没有过这样的事。有时我自己不写,但没有过不能写的情况。写小说是艰辛而严苛的工作,但我没有因写不出而苦恼的情况。

还在继续关注西方现代小说吗?将英语(主要是美国的)小说翻译成日语是我的工作,所以我经常读美国的现代小说,但是并没有特意参考其技巧。年轻时受到过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自从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形式以后)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去读。我印象较深的小说,很遗憾,几乎没有,石黑一雄的《NeverLetMeGo》(别让我走)大概算一本。

是否仍像您小说里的人物一样,对于烹饪亲力亲为?自己吃的东西是自己亲手做的,不过都是些非常普通的菜,仅仅是用冰箱中的材料适当地做点东西吃,微不足道,没有什么称得上食谱的东西。

旅行依然使您着迷么?您的“中国情结”可有进一步的发展?

我在美国的波士顿住过一段时间,之后回日本。说起中国,很想跑一次北京马拉松。

如果请村上春树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性格……就像大多数认真的作家一样,有着勤劳和不老实的性格。

与林少华

《世界新闻报》杨欢曾采访过林少华,关于他去日本见到村上之后发生的事情。

1、2003年您去日本和村上见过一次面,是吗?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况吗?(比如说由谁组织的,有哪些活动,和村上主要谈了些什么,中间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村上说过什么话给您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等等,最好能说的详细一些)

——2002年10月开始我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之邀,作客东京大学从事一年学术研究。转年一月中旬见了村上。其实也没什么人组织,没什么丰富多彩的活动。约了时间,我去了他的事务所。谈话谈得很愉快。一开始他问我路上怎么样,我说东京的交通可就不像您的小说那么轻松有趣了,他笑,我也笑,气氛很快放松下来。关于谈话的内容我在不少场合都提过,概括起来主要谈了以下五点:

(1)关于创作动力。“我已经写了二十多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而这大约就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2)关于奇异的想像力。“想像力谁都有。难的是接近那个场所,找到门、打开、进去而又返回——我并没什么才华,只不过具有这项特别的专门技术。如果读者看我的书过程中产生共鸣,那就是说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

(3)关于孤独与沟通。“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但同时又能通过孤独这一频道同他人沟通。我写小说的用意就在这里。”“人们总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进得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而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行的。”

(4)关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读者。获奖不获奖对于我实在太次要了。何况一旦获奖就会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匿名性’,非常麻烦。再说诺贝尔文学那东西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5)关于小说中流露出的对中国(中国人)的好感和中国之行。“我是在神户长大的。神户华侨非常多,班上就有很多华侨子女,就是说从小我身上就有中国因素进来。短篇《去中国的小船》就是根据那时候的亲身体验写出来的。关于去中国,由于中国有那么多读者,去还是想去一次的。问题是去了就要接受采访和宴请什么的,而我不擅长在很多人面前讲话和出席正式活动。以致逃避至今。倒是很抱歉的。”

谈话印象最深的是第(3)点,通过孤独与他人沟通这样的见解在我听来十分新鲜,也是第一次。觉得有意思的,是他往书上签名留念时盖的两个章,一个章是趴在草地上的小兔,一个是一对红蜻蜓,很有童趣。

2、一直以来,您通过翻译村上的作品,都是在和村上进行“神交”。真正见到村上后,您对他的印象和您想象中的一样吗?请具体谈谈村上给您留下的印象,比如他的着装、讲话的方式、是否很健谈等等。通过这次交谈,您对村上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另外,村上见到您之后,他有什么反应呢?他原来知道中国有一个长期翻译他作品的人吗?

——您也知道,日本人对着装十分讲究,尤其见客人时往往西装革履,一派庄重。但村上不是那样。尽管时值冬季,他却像在过夏天:灰白色紧身牛仔裤、三色花格衬衫(看胸袋绣的标志,大概是POLO)、里面套一件黑T恤(是不是MADEINCHINA我看不出),挽着袖口。中等个头,由于跑步的关系,身体显然很结实,加上小男孩发型,的确一副“永远的男孩”形象。见到我,没有像一般日本人那样一边深鞠躬一边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握完手,对我这么多年翻译他那么多书表示感谢。总的说来,见面的感觉和想象中的差不许多,自然、真诚、不造作,完全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最后我请他为中译本《海边的卡夫卡》写序,他爽快地答应下来,笑道:“即使为林先生也要写的!”

当时我在村上访问记中写过这样一些话,如果您不嫌长,我愿意录在下面:

我起身告辞,他送我出门。走几步我回头看了他一眼。村上这个人没有堂堂的仪表,没有挺拔的身材,没有洒脱的举止,没有风趣的谈吐,衣着也十分随便(他从不穿西装),即使走在中国的乡间小镇上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个文学趋向衰微的时代守护着文学故土并创造了一代文学神话,在声像信息铺天盖地的多媒体社会执着地张扬着文学魅力,在人们为物质生活的光环所陶醉所迷惑的时候独自发掘心灵世界的宝藏,在大家步履匆匆急于向前赶路的时候不声不响地拾起路旁遗弃的记忆,不时把我们的情思拉回某个夕阳满树的黄昏,某场灯光斜映的细雨,某片晨雾迷蒙的草地和树林……这样的人多了怕也麻烦,而若没有,无疑是一个群体的悲哀。

3、作为长期翻译村上作品的专家,您应该是最了解村上思想的人。能具体谈谈您对村上作品的认识吗?

——我从1989年开始翻译村上作品,十多年了。也是因为这个关系,无论写文章还是讲演,很多时候都谈到村上和他的作品。具体谈起来很长,只能简单概括一下。首先,文体别具一格。简约、流畅、幽默和有节制的抒情笔调给读者带来阅读特有的愉悦,至少中国读者有这样的感觉。其次,想象力跨度大。村上的小说虽然属于纯文学作品,却演示了不亚于科幻、魔幻小说的大跨度的想象力。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光怪陆离,神鬼莫测,点化出现实世界中的本质性真实和人们的心理真实、潜意识真实以至灵魂的真实。第三,有距离感。村上作品的主人公从不擅自闯入他人的私生活地界和精神疆域,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优雅姿态。此外,距离感还表现在对社会制度和官僚机构的无视和揶揄上面,从而守住了灵魂制高点和精神优势。第四,西方的视角。村上往往用非日本即西化的视角来审视、把握和感受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用非日本话语审问日本的当代话语,表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所应有的勇气和良知。

4、您个人觉得,为什么村上的作品能同时获得东亚国家和西方世界的认同?

——我觉得很难梳理出一个共同原因。德国人欣赏村上作品的出奇制胜和对内心世界的把握,认为村上是“日本的卡夫卡”;英国人欣赏其中的温情、美感和迷失感;俄罗斯人甚至从中发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叫JayRubin的教授认为“村上最出色的成就就是体察出了市井小民生活中的玄秘和疏离”。韩国人似乎更为村上作品中“荡漾的空虚感、失落感”所吸引。中国人主要对其文笔和所谓“小资情调”情有独钟。

日本作家岛田雅彦对此倒是有个概括性说法,他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之所以能像万金油一样畅销世界各国,是因为他在创作中刻意不流露民族意识,写完后还会反复检查,抹去所有民族色彩。这样,他的小说就变得‘全球化’了。”

5、您在翻译村上作品的时候,如何去拿捏原着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和语言上的美感恰到好处地译成中文?

——我的译文所以为无数读者朋友所肯定和欣赏,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我在精神上碰巧同村上有相通之处,如对日常景物和人际关系的感受,如对无限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忧虑,如对孤独情境的体察等等;二是我非常热爱中文,始终留意中文表现方式的可能性、尤其微妙语感的传达方式。我为汉语言近乎无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感到惊讶和自豪。这使得我在翻译当中有得心应手之感。至于翻译方法之类一下子很难总结。可以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是艺术,是跟着感觉走的东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6、在翻译村上作品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在您译过的所有作品中,有没有哪一部是译起来挑战性比较大的?能具体说说吗?

——花时间最久的是《奇鸟行状录》,日文厚厚三大本,译成中文都长达五十万言。而最吃力或者说最有挑战性的却是四万字《爵士乐群英谱》,因为我是“乐盲”,书中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外来语乐队名、乐曲名、歌手名辞典上大多查不到,搞得我焦头烂额,苦不堪言,简直天昏地暗。

7、您在翻译村上作品的时候,一般要将原着看几遍才会动笔?到目前为止,您一共翻译了多少部村上的作品?除了村上的作品外,您还翻译其他作家的作品吗?

——《挪威的森林》因是第一本,看了两三遍,往后一般通看一遍就动笔翻译。迄今为止,村上作品翻译了三十四部,已出三十一部。此外还译了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东山魁夷以及片山恭一的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也是我翻译的。加起来有四十五部左右。

8、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吗?大概有多少封?读者们对村上作品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经常收到,越来越多,平均一天有三四封,差不多装了半个书柜,数不清有多少封了。信中提及最多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挪威的森林》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心情感同身受,二是语言优美,包括说我翻译得好。这好像有自吹之嫌,抱歉抱歉。

人物动态

村上春树首度为中国读者签名

2013年12月4日,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中国大陆版出版之际,村上春树本人特意为中国读者寄来了亲笔签名书,这也是村上春树首度为中国大陆读者亲笔签名。

学者止庵、戴锦华、村上春树作品译者施小炜,对《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进行了精彩解读。村上春树本人唯一在公开场合谈起这部作品时曾说,“这是继《挪威的森林》之后的第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我感到必须写百分之百的现实,才能再上一个台阶。”“青春时人们受到伤害后起初会刻意掩盖,总想忘却,但随着时间流逝,才能一点一点打开封印,开始正视创伤。创伤越大,能克服它的人就越成熟。”

  • 上一篇百科:唐柔
  • 下一篇百科:李嘉欣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姐的欢喜 » 村上春树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