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经济学家) 0 0
管清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民生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兼任经济观察报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员、澳门城市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硕士生合作导师、新华都商学院研究员、泛海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等职务。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宏观处处长、调研处处长,荣获新京报2013年“十大青年经济学人”、“中国青年金融学者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等荣誉称号。[1][2]-
中文名:管清友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贯:山东诸城 毕业院校: 职业: 主要成就: 现任:民生证券总裁助理 代表作:《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个人介绍
社科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盘古智库学术会秘书长,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现任山东大学北京校友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山东大学(威海)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山东大学(威海)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宏观处处长、调研处处长。新京报2013年“十大青年经济学人”,目前还兼任澳门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石化社会监督员、中国太平洋合作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咨询专家。FT、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新浪财经等专栏作家,出版多部专着。
李克强经济学一词中文概念的提出和阐述者。最早系统阐述碳货币问题,石油-美元体系的中国学者。
山东诸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指导教师张宇燕)。曾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2008年9月,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一等资助;2008年12月,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批特别资助。曾获得2008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合作导师胡鞍钢)。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胡鞍钢合着,清华大学出版社)《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刀锋上起舞——直面危机的中国经济》(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和浙江大学出版社)等。
发表论文
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世界经济2007(9)
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1)。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 当代亚太2008(4)
王颖、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现实与选择 当代亚太2009(1)
管清友:中国气候政策新动向 《中国与世界观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09(2)总第15期。
管清友:奥巴马新政:能源改变命运 《绿叶》,2009年第3期。
王颖、管清友:碳货币本位设想:基于全新的体系建构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2)
管清友:碳货币猜想 《中国外汇》2009(19)
管清友:加入预期因素的多重均衡模型:权力结构与市场结构——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政治经济学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
管清友:国际油价波动的周期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国际石油经济2008(1)
管清友、张明: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2006(7/8)
管清友、张弛:美联储及其政治经济学 国际经济评论2008(3/4)
课题研究
国际石油市场形势与中国能源发展 BP中国公司 2009年5月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波动周期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一等) 2009年5月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 2009年5月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全球治理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 2009年5月
中国低碳经济之路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0年3月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类 2006年12月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美国福特基金会 2007年7月
国际油价变动机制研究 国家能源办 2009年3月
中国减排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研究 CIDEG重大课题 2009年6月
国际油价波动与金融投机关系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别资助) 2009年5月
学术成果
1、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1)
中国的能源安全应当包含四重含义:可获得性、价格波动、运输安全和环境安全。中国保障能源可获得性的措施面临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对油价波动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运输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构成了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内忧外患。对于中国来说,国际能源合作的目标是在可接受的价格水平下保证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但中国目前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能力较弱,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声音不高。因此,拓展能源合作的空间和领域就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必要途径。
2、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世界经济2007(9)
通过对油价波动和世界能源格局演变历史的总结和回顾,认为油价波动既是国际市场供求双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大国"关于石油利益分配的政治安排。世界能源格局的演进反映了两大国家集团之间"权力"的消长。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世界能源格局及其变动的角度探讨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为能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3、 管清友、张明: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为什么是美元?国际经济评论2006(04)
充当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的国家可以获得铸币税、影响和控制油价、维持或提升该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等好处;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的建立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了维系美元的霸权地位而与沙特达成的秘密协议;欧元的诞生对石油美元计价机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但是美国决不会轻易将这一特权拱手相让,因此,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的选择从根本上而言是个政治问题。石油美元计价机制客观上被国际投机利益集团所利用,相继制造石油危机、美元危机和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为了改善全球治理机构,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切断石油美元计价机制。这需要一次深重的美元危机来完成救赎。
4、 王颖、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现实与选择当代亚太2009(1)
本文从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的现状出发,基于碳交易的商品属性,有形商品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选择的经典理论和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选择,碳交易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碳信用额差异性等是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系统论证了碳交易市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现状。本文认为,碳交易的兴起将是助推货币多元化格局的绝好契机,与"货币稳定三岛"的演进方向趋同,也顺应了重塑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诉求。
5、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当代亚太2008(4)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由于成本和收益分担不均等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面临很大困难。总体而言,减排的成本损失有限,但收益显而易见,而不减排的成本却相当高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调整其经济结构承担减排义务。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积极参与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世界做出绿色贡献。
6、 管清友:流动性过剩与石油市场风险国际石油经济2007(10)
美元未来走势、流动性过剩下投机资本的盛行给石油市场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石油-美元计价机制面临的挑战、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和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也预示着石油市场风险增大。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完全可能逆转的。由于虚拟经济的膨胀,全球经济环境与以往大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危机,而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很难被补救和控制。一旦流动性出现逆转,对石油市场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7、 管清友:加入预期因素的多重均衡模型:权力结构与市场结构——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
通过改进后的多重均衡模型讨论权力与市场两个因素的关系,并对油价波动的原因做出解释。国际市场是权力主导下的规则体系。油价波动既是国际市场供求双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大国关于石油利益分配的政治安排。油价波动反映了国际市场的供求结构,也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权力结构。权力介入市场进一步放大了供求双方的矛盾,扩大了石油“风险溢价”的区间,甚至引发石油危机和能源恐慌。预期因素是市场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反映。权力结构决定了市场结构。由于权力的介入,国际市场存在着超额需求和投机需求,从而使油价波动偏离正常的供求关系,波动周期也大大延长。
8、王颖、管清友:碳货币本位设想:基于全新的体系建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2)
作者从碳排放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属性出发,提出碳的"商品信用本位",突出其优于以往货币本位制度的特殊属性,对"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阐述,并进一步展开碳货币本位的系统设想,包括碳货币总量和碳货币发行权,碳货币完整的流通域与现行系统兼容的可能性以及碳货币本位下的汇率制度和超国界管理机构等。尽管碳货币本位设想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它为理解全球碳交易体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货币视角。
9、管清友:从朱镕基经济学到李克强经济学,《商业周刊中文版》2013.4
朱镕基时代的改革,是以增量改革为主,存量改革为辅,而李克强时代的改革则需要存量改革为主,增量改革为辅。简而言之,中国已经到了依靠利益分配引导资源配置的时代。政府调整利益,市场配置资源,看得见的手引导看不见的手。政府的施政思路需要从受管理的市场化向全面放松管制的市场化转变,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国家制度建设为中心转变。说到底,这是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的必由之路。李克强
经济学的要义不在于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强调政府不做什么,其基本特征是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
10、管清友:《习近平常态(Pinormal):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4.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们称之为“习近平常态”(Pinormal)。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三期叠加”,我们总结了“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11、管清友:《全球金融危机第三波已拉开序幕》,《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3.5
全球金融危机大体经历了两波集中爆发期。第一波是银行业危机,发轫于中心国家(美国)的私人部门,第二波是主权债务危机,发轫于次中心国家(欧猪五国)的公共部门。沿着这个脉络,第三波危机很可能从外围国家(新兴市场)的对外部门爆发,而我们现在很可能正处于危机的酝酿阶段。
人物影响
学术影响
已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与世界观察》、《世界经济》、《国际经济评论》、《世界经济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担任《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石油经济》等行业内刊物和媒体上,在世界能源格局、能源安全和能源政策、油价波动周期、气候变化以及碳货币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是国内最早系统论述石油-美元计价结算体系及其影响、减排与碳货币问题的学者之一,知名的经济学家,能源专家。受邀在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担任特约研究员或研究专家。
政策影响
广泛参与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内的研讨会和形势分析会,并多次受邀做专题报告。参加过全国能源领域一些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和撰写,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他还多次就国内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气候变化政策及减排目标等做过政策呼吁。早在2007年,他就与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一起呼吁中国公开承诺减排责任,引发国内关于减排的政策辩论。2009年,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公开承诺具体的减排指标。哥本哈根会议前夕,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
社会影响
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知名财经作家。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重要财经媒体发表评论百余篇,发表经济散文多篇,出版专着三部。他与胡鞍钢合着的《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书,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气候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政策的着作。 《石油的逻辑》一书被誉为业内第一部“从扑朔迷离的油价变动中把握世界经济政治脉搏的跳动”的优秀着作。《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一书获得2010和讯华文图书大奖——最受大学生欢迎财经图书奖、2010和讯华文图书大奖——最佳装帧奖。
人物观点
中国经济的第三次闯关
改革是什么?其根本是利益的调整。根据帕累托改进原则,最理想的改革应该是在不损害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其他人的状况。但现实并没有这么完美,改革让部分人获益的同时,往往也会损害另外一部分既得利益者。
更让决策者为难的是,如果改革不小心踩到雷区,随之而来的风险可能会同时让大部分人遭受损失,完全违背改革的初衷。
因此,面对改革关口上的阻力与风险,逻辑上的论证通常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促成改革很大程度上要靠领导者闯关的魄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曾经历过两次重大改革闯关。第一次是1980年代末的物价闯关。1984-1988年起,中国曾实行了4年的“价格双轨制”,同一商品被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前者按照规定的计划价格出售,后者则按照自由的市场价格出售。
由于市场价格通常远高于计划价格,于是产生了靠倒卖计划内商品赚取差价的“倒爷”。到1988年时,这种寻租行为已经非常严重,国务院价格监督检查组形容为“无法无天”。
当时,对形势的判断存在分歧。一方面是因为来自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物价放开之后的失控风险。
在这个重要关口,邓小平发表的“闯关论”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要求全党发挥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而且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
在邓小平的力推之下,1988年3月,物价闯关正式拉开序幕,主要内容是价格双轨制的并轨,让市场决定价格的变化。但是,价格放开之后,市场也丧失了理性。物价上涨的强烈预期很快引发了全国性的抢购潮。
根据当时的报道,“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
很快,物价全面失控。中央迫于压力于1988年9月正式宣布调整思路,工作重点转向“治理整顿”。直到1992年之后,价格才基本全面放开。
第二次是1990年代中后期江朱市场化改革闯关。
1990年代初,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经济过热的苗头。货币信贷急剧扩张,M1增速从1989年底的-1%一路飙升到1993年中的39%,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过热,年通胀率一度高达12.6%。为了缓解经济过热与经济结构失衡的两大矛盾,中央国务院推进结构性改革、调整利益格局,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顶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朱镕基亲自兼任央行行长,大力清理三角债,整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史无前例的关停了广国投和海发行等金融机构,开创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先例,避免了国家兜底的道德风险。
其次是顶着国企内部的巨大压力,推进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完善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精简国企人员编制。朱镕基曾强硬表态:“国企只要留1/3的人就够了”。
第三是顶着地方政府的压力,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分税制改革将财税大权集中到中央,缓解了中央的财政紧张局面,理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税关系,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集中财政力量解决重大经济问题。
第四是顶着企业、机关员工的反对声音,推进住房体制改革。由原来的行政手段、福利性质、实物分配制度,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分配制度。职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通过向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解决住房问题,满足住房需求。
这次改革闯关,不仅摆脱了1990年代初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而且还成功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
也许现在中央国务院所做的去杠杆、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会在中国经济史上成为第三次闯关。
金融上去杠杆。近期,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钱荒”。6月20日,作为短期流动性风向标的SHIBOR隔夜拆解利率首次突破10%,达到创纪录的13.4%,盘中一度高达30%,7天回购利率也攀升至历史新高11.2%。
这种情况发生,既有季节性因素,新增外汇占款下降因素,也有银监会8号文、外管局20号文的监管因素。从根本上说,这是央行落实中央国务院控风险思路的具体体现。
以往市场资金价格飙升时,央行通常会进行逆向对冲,而这次央行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放水,反而在6月18日和6月20日连续发行20亿元央票回笼流动性,整周仅投放280亿元。
面对利率飙升,股市暴跌,央行随后发文稳定市场情绪,但同时要求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这次风险警示起到了作用,银行激进表外业务会有所收敛,我猜测管理层甚至做好了中小金融机构破产的心理准备。
金融上去杠杆,地方债务的无度扩张才能被遏制,才不至于发生大的金融风险。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金融支持实体,才能推动转型。
经济上去产能。产能过剩既有长期的体制原因,也有短期的政策原因。所谓体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国企存在,非市场化行为导致无法去产能。二是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等因素的考虑,行政干预属地企业的兼并重组。
以往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大多是通过增量吸收的办法解决,即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消化产能甚至继续扩大产能。
所谓政策原因,主要表现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刺激方案所导致的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市场就无法出清,经济结构就无法调整,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版就无法实现。
简政放权。新一届政府作出承诺,要把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1700多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从事无巨细一手抓,到简政放权交由市场,必然触动利益集团,犹如在刀尖上行走,要大胆更需要智慧。
中央国务院推动审批权下放,调整宏观管理思路,容忍经济下行倒逼结构调整,不搞政府性投资刺激,改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触及到了改革的核心。
简政放权,短期可以稳增长,长期可以调结构。改革会形成预期,塑造经济内生动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核心是财税关系的调整。
一是财权事权的重新划分。新任财政部部长指出,未来改革的方向可能是提高中央事权,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中央支出,由中央财政着重解决全局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地方财政主要管理地区性的、信息不对称较强的事务。
二是土地财政的改革。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和贡献,规避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改变土地开发模式,避免强制拆迁。
三是重新定位国有经济,改革国有企业,解决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收益分配上长期存在的矛盾。允许地方政府探索国有资产收益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事实上,闯关从新领导集体上任之处就已经开始。首先,顶住经济连续下台阶的压力,坚持不搞财政刺激,以控制政府债务的过度扩张;其次,顶住出口数据恶化的压力,坚决打击虚假贸易套利,以促进资本向实业渗透;第三,顶住银行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坚决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坚持不盲目放货币,以防止金融风险积累发酵。
这次闯关能否成功,还需要观察。还是那句话,既然是闯关,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流动性之困”折射转型之难
从6月初开始,银行间流动性骤然趋紧,举世瞩目,市场反应很大。从资金的供求面来看,这是季节因素、外部因素和政策因素叠加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央银行管理思路和国家政策思路的重大变化。
季节因素。首先,5月汇算清缴导致企业集中缴纳所得税。历年5月都比较特殊,除了要上缴财政存款,5月亦是上一年企业所得税的最后汇算清缴时点,对超储率的影响较大。今年5月财政存款增加4633亿元。其次,6月银行集中补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将近3000亿元。5月我国新增人民币存款14800亿元,导致6月5日需补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将近3000亿元。
外部因素。年初以来的新兴市场资本流入显着放缓。5月新增外汇占款从前四个月3774亿元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至669亿元。如果剔除央行的购汇行为,商业银行外汇占款更是创下-2846亿元的历史新低。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美联储明确退出Q E时间表,自2008年以来的全球流动性扩张周期将逐步转向,新兴市场普遍出现资本流出。其次,从国内环境来看,外管局20号文严打虚假贸易,通过经常项下非法流入的资金显着下降。
政策因素。首先,外管局20号文要求外汇补缴。临近半年末,银行冲存款压力增加资金需求压力,而20号文同时强调6月底之前商业银行需根据自身外汇贷存比情况补缴外汇头寸,资金需求约2000亿元。其次,8号文监管效果显现。6月底之前,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各银行近期理财收益率再次回升,但在6月末存款端亦承压的时点,扩大分母的方式可能并不奏效,由此产生了表外资产回表的压力。一般银行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同业信托受益权的方式回表,最终将挤压同业拆借的资金。
上述基本面因素可以很好的解释流动性的紧张局面,但却不足以解释一场史无前例的“流动性之困”。而且,央行在公开声明中也反复否认了当前流动性短缺的说法,强调“目前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鉴于此,笔者认为,流动性的供求缺口变化超出银行预期,使之产生恐慌情绪,才是导致资金价格异常波动的根源。
另外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新一届领导集体经济和货币政策思路已经日渐清晰。一是稳定货币信贷供给,避免对资产价格和物价造成不必要的扰动,使价格信号更加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二是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机构不顾风险的过度杠杆化,遏制爆发金融危机的尾部风险。
当然,此次“流动性之困”也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困境,表面发生在金融体系,根源还在实体经济。“流动性之困”表现为期限错配在外部冲击下导致资金链条紧张。但是,银行表外业务急剧膨胀,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恰恰反映了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开放度不够等问题。如果实体经济有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按照资本逐利性,资金一定会涌向这些领域。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改革闯关的关键时期,利率、汇率、资源价格、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流动性之困”只是诸多改革中遇到的困难的一个缩影,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打造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版任重道远。
央行释放流动性希望破灭致股市暴跌
今日两市双双低开,随后震荡下探,沪指跌超3%直指2000点,最低下探至2007.65点。午后,两市延伸早盘下跌态势,沪指重挫逾5%击穿2000点,自去年12月5日以来再回“1”时代。创2009年8月31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深成指重挫近7%,板块全线飘绿,金融、地产等权重股跌幅居前。
对此,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学家管清友对网易财经表示,央行今日关于流动性管理的函就已经表明央行不会放水,货币环境仍将继续偏紧。央行的此次表态对股市的影响实际上已经在今日午后显现出来。
至于股市暴跌主要原因,管清友认为,大跌的直接原因还是市场对于流动性短缺的担忧,央行今日强调流动性管理,强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调整,确定了央行不会“放水”缓解流动性,市场对于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希望破灭直接导致了此次沪指的大跌。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