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缪希雍(明朝江左遗民)

人物生平

明医学家(1546年—1627年)。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寓居浙江长兴,后迁居江苏金坛,享年八十余岁。父早殁,幼年孤苦。17岁患疟疾,自阅医书,遍检方书而自己治疗,遂至痊愈。遂立志从医,搜求医方,苦心研究药道,博涉各种医书,尤精本草之学,认为“神农本经,臂之六经,名医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本经为经,别录为纬”。于是钻研其理。此外,缪氏生平好游走四方,曾游历三吴,入闵,历齐、鲁、燕、赵等地,亦到过江西、湖北、湖南诸省。在周游之时,到处为医,寻师访友,采药搜方。

由于其真诚求教,故于民间经验收集很多,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其寻师访友亦是为了切磋学问,提高业务水平。在王肯堂所著《灵兰要览》一书中,曾经记载缪氏游至南京时,拜访王肯堂,发表了精辟的学术见解,使王氏十分敬佩的相见过程。可见缪氏之学,在当时确有相当造诣,故能名噪一时。缪希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行医以“生死人,攘臂自决,不索谢”。时人搜集其医案,成《先醒斋广笔记》行世。墓在虞山北麓。

父早殁,幼年孤苦。17岁患疟疾,自阅医书,得方治愈。遂立志从医,搜求医方,研究药道,博涉各种医书,尤精本草之学,认为“神农本经,臂之六经,名医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本经为经,别录为纬”。于是钻研其理,著《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缪希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行医以“生死人,攘臂自决,不索谢”。时人搜集其医案,成《先醒斋广笔记》行世。墓在虞山北麓。

缪希雍从十七岁时便开始自学医术,博涉各种医书,广交良师益友,以探讨学习医术。作为一代著名医学家,在学习医术和行医之余,缪希雍也好撰写医书,积其三十年心血,终于撰成多本医学著作,其中有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本草单方》等,这些代表作为当时的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为后世的医学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借鉴意义。其中《神农本草经疏》是继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后的又一本草学著作。该书主要是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全书三十卷,将药物辩证结合论述,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是本综合性医书,简称《医学广笔记》,共四卷,前三卷是介绍缪希雍的临床心得,从中可以得出一些病症的治疗规律,而卷四列述其常用药和炮灸大法。全书分述了中风、痢、寒、暑、脾胃、泻汇、虚弱、吐血、消渴等杂病症治,也有妇人、小儿、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延医疗之久而不愈,检《素问))“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按感受暑邪治好了个人的小恙,且“方弱冠”,门户衰落,世累纠缠,以是多见愤激,碍膺之事十常八九,数婴疾病”,对岐黄之道产生兴趣,乃同无锡高攀龙的入室弟子司马铭鞠为友讨论习医。他认为温热阳明证居多,善用清醇寒凉折之,以重用石膏偏于养阴而驰名、凡遇险、怪之证,“俗医相顾却走”,人们“必拱手质请缪先生”。缪氏一生交友甚广,曾结识沈晋恒(字亮震)、张遂臣(字卿子)、王文禄(字世廉,即沂阳生)、唐不岩诸学者,不断同任丘僧裴在涧(客居金坛西禅寺)、督学陈赤石、别驾于润甫、铨部章衡阳、太学张旋浦、翰林史鹤亭、四明虞仰韶、中承沈少卿、金坛庄敛之相互礼尚往来。好搜集民间验方,所开“刀匕汤液与俗医左”(曲肱道人丁元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序)。同王肯堂友谊较好,于南京无私地介绍了自己用酸枣仁补血的经验,尔后又将桑白皮治鼻塞、健脾开胃消食止泻的效方资生丸也传给了他;“凡宇泰所辑诸书,仲淳皆参订焉”(王宏翰《古今医史》)。

主要作品

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

主要影响

缪希雍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缪氏认为“伤寒”是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统称,发于冬则正“伤寒”,发于春夏则为“温病”、“热病”,属于“非时不正伤寒之谓”。不论“伤寒”、“温病”,其“邪气之人,必从口鼻”,

这是他的创见,对于明清时代温疫、温病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是对形成温病学派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治疗吐血方面,他提出了治疗吐血三要诀;对于脾胃病的论治,缪氏善长甘润清灵之法;缪仲淳治中风用药甘润清灵,为清叶天士临床中风之治,开了门径,亦为张山雷治中风八法奠定了基础;在治疗痧疹方面,其所著《痧疹论并治法》、《痧疹续论》二文,至今在临床上还起着指导作用。

《神农本草经经疏》一书凡三十卷,集录药物1400余种。该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目录编次均一袭此作。卷一、卷二为“续序例上、下”。卷一载读经疏引和“续序例上”,包括原本药物气味生成指归、药性主治参互指归、药性简误指归、论七方本义、论十剂本义、五脏苦欲补泻论、治法提纲、药性差别论等三十三首医论。

卷二载诸病应忌药总例和“续序下”,包括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病证的病机和用药宜忌。卷三至卷三十,则按《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等十类。

每味药分别介绍其性味功效、疏、主治参互和简误。发其隐微、论其奥义,反映了缪氏尤精本草的医学成就,实为研究药学理论、指导临证用药的重要参考。

《本草单方》凡十九卷。书中记载内、外、妇、儿各科199种病证,录方4005个,引用医著400余种。所载方剂均言其出处、处方配伍、药物炮制、加减禁忌等。书中所载方剂,大都为古代和当时实用而有效的名方、单方、秘方,并有缪氏“得秘授,悟真诀”的秘方和验方。是一部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的方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共四卷。卷一至卷三汇集了缪氏对内、外、妇、儿等科常见病的治疗心得、临床验案及所用效方。其中中风治法大略、伤寒治法大要、吐血三要法和甘寒滋润滋阴治脾等,突出反映了缪氏的学术思想。

卷四收载的炮炙大法和用药凡例,记述了439种常用药物的炮炙方法、畏恶禁忌,以及丸散膏丹汤的制法、煎服法等。为一部切合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

历史评价

缪氏之临证立论深邃,构思灵巧,语简法备,为后世众多贤哲所称道。自薛己以下,温补之风盛行时,缪氏能大胆抒发已见,倡导清凉,值得赞赏和学习。行医之余,勤于笔耕,积三十年心血,终撰成多本著作,《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故在当时就声誉卓著,与李时珍同列传于明史。

气血论

治血三法

血分之病亦三:即血虚、血滞、血热妄行。对于血证,缪氏立补血、清血凉血与通血三法。补血之法适用于血虚之证,治宜甘寒、甘平、酸寒、酸温之品,药如熟地黄、白芍药、牛膝、炙甘草、酸枣仁、龙眼肉、鹿角胶、肉苁蓉、甘杞子、甘菊花、人乳等。

血热则宜清血分之热,凉血,法当用酸寒、苦寒、咸寒、辛凉之品,药如童便、牡丹皮、赤芍药、生地黄、黄芩、犀角、地榆、大小蓟、茜草、黄连、山栀、大黄、青黛、天门冬、玄参、荆芥等,适应于由血热而表现的痛肿、疮肿、鼻衄、牙龈肿痛、舌上出血、舌肿、血崩、血淋、月事先期、热入血室、赤游丹、眼暴赤痛等。

瘀血内停则宜通之,须以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之品,或佐以咸寒软坚,药如当归、红花、桃仁、苏木、肉桂、五灵脂、蒲黄、姜黄、郁金、三棱、延胡索、花蕊石、没药、蟅虫、干漆、自然铜、韭汁、童便、牡蛎、芒硝等,适用于发热、发黄、肿痛、结块癖积等病症。

吐血三要

缪氏又十分重视气血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视气逆、火升和血溢三者之间的联系。其观点突出反映于他的吐血三要之中。缪氏针对肝不藏血阴虚火旺引起的出血症提出吐血三要:

一为:宜行血而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涌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

二为:宜补肝不宜伐肝,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三为: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火自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反对一派降火,苦寒伤脾,化源告竭,统血无权,后患无穷。

治气三法

缪氏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不能亏虚、又不能留滞不行、更不能妄动、否认就会生病。故气分之病,不出气虚、气滞、气逆三端,治之之法及所主之药,亦不外补气、破气和降气调气三法,不可混淆。

气虚则用补气法,药如人参、黄芪、羊肉、小麦、糯米之属。

气滞则应用破气法,适用于年壮气实气机壅滞之实证,药如积实、青皮、枳壳、牵牛等。

气机失和则宜调其气,气机上逆则宜降其气,调气药如木香、沉香、白豆蔻、缩砂、香附、乌药之属;降气如紫苏子、橘皮、麦门冬、枇杷叶、芦根汁、甘蔗,甚则降香、郁金、槟榔之类,适用于呕吐、呃逆、咳喘、痰饮、血症等。

缪氏对于气血病症的论治十分精辟,后人常常将其抄置案头,以便背诵熟记。其独特的经验,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寒凉一派

缪氏学有渊源,一本经旨,对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用药擅长甘润清灵,重视清热养阴,主流属于寒凉一派。在明代温补之学盛行期间,别树一帜,很有实际意义。对于当时纠偏防弊,起了积极作用。其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及甘润养脾之法,对后世医家不无启迪。

中药炮制方法

明代·缪希雍、庄敛之的《炮制大法》(1622年),曾将古代炮炙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即1炮、2烘烤、3火上烧、4炙、5煨、6炒、7煅、8炼(长时间的火烧)、9制、10度(量药之长短)、11飞(水飞)、12伏(润药或火制后贮存相当长时间称伏山)、13镑(削、刮、刨)、14击碎、15煞(晒)、16曝(强烈日光下曙晒)、17露(将药物日晒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长期以来,在中药加工业中有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变迁,其实际涵义尚难阐明,仅供参考。

修制

修制是最简单的一种炮制方法,也可以说是多种药物进行炮制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修治,以除去杂质,并将大块段变为小块小段,便于再加工。炮制。

修制的方法包括拣、摘、揉、擦、磨、刷,刮、镑、刨、剥、切、捣、敲,碾、簸、箩、筛、劈、锯、扎、榨等项目。

水制

将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处理,称水制法,其目的是使药物达到洁净(除去杂质、异物、非药用的盐分、泥沙、秽恶气味等),使植物类药物变软,便于切片;使矿物类药物质地纯净,细腻、同时能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水制法包括洗,淘、浸、润、渍、腌、提、水飞等项目。

火制

凡将药材直接或间接(或加入其他辅料)放置火上加热处理的方法,统称为火制法,本法使用广泛,其目的除把质地坚硬的药物,使之脆、酥便于制剂,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容易发挥药效,防止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数药物有毒或药性猛烈者,火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制法的适用范围虽广,然某些芳香性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应用,火制会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挥发,损失药效,矿物中的雄黄、朱砂不能火制,见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剧毒性。

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临床的需要,使药物干燥、酥松、焦黄或炭化,主要采用炒(炙)煨、炮、煅、炼、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水火共制

凡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加热,由生变热,由硬变软,由坚变酥,以改变性能,减低毒性和烈性,增强疗效,同时也起矫味作用的制法,统称水火共制法。本法包括蒸、煮、蝉。

1、蒸:将药材置于蒸罐或笼中隔水加热的方法,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便于加工切片,利于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黄等。

2、煮:将药材置于水或药液中加热煮的方法,以消除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蝉:药物在沸水中短时间处理的方法,有助于除去非药用部分,及破坏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蝉后搓去皮尖,并破坏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其他

有些药物的炮制,并不单纯运用以上各种操作方法,有一些特殊品种,需用下列诸法:

1、发酵:将药物加水加温,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使其发酵生上菌丝。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块后,用草或麻袋盖紧,待其发酵生上菌丝后取出晒干。此法在通过发酵,能增强药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风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过发酵制造。

2、发芽:将灿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湿润,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芽。发芽之目的,主要在于增加药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麦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将含油脂的药物去壳研碎.用数层草纸纱布包裹、压榨去其油脂,反复数次至无油为度,所得粉末称“霜”。制霜的目的可减低毒性,缓和药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蒌仁霜、苏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胶后之残角亦称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将其封固于黄砂罐中,放阴凉通风处,数日后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结晶物析出,扫下即称西瓜霜。

4、染衣:药物的外表,拌上另—种药粉,以加强主药的作用。如朱砂拌茯苓、茯神、朱砂拌灯芯、青黛拌灯芯,称朱茯苓、朱茯神、朱灯芯、黛灯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药材,分别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面粉调糊作粘合剂,做成方形小块,再通过发酵法,以制成曲,如六神曲、采芸曲、范志曲、半夏曲等。

铁事典故

(一)高存之邻人卖腐者,伤寒发哕,两日夜不醒人事。其子乞方,仲淳问曰:汝父当时曾头痛身热乎?曰:然。曰:曾服汗药乎?曰:未也。曾吐下乎?曰:未也。仲淳因索伤寒书检之,其方类用干姜柿蒂丁香及附子等温热之药,末条仅载白虎汤一方。

仲淳思之曰:伤寒头痛身痛口渴,本属阳明热邪,传里故身凉发哕未经汗吐下,邪何从而出?第二其人年老多作劳,故于白虎汤中加人参三钱。二剂立起。

(二)姚平子伤寒,头痛,身热,舌上苔,胸膈饱闷,三四日热不解,奄奄气似不属者。一医以其体素弱,病久虚甚,意欲投参少许。仲淳叱曰:参一片入口死矣。亟以大黄一两,栝楼两枚,黄连枳实下之。主人惊疑,不得已减大黄之半。二剂便通,热立解,遂愈。

两案都为阳明变证。一为中虚外邪内陷:初病‘头痛身热’而后‘身凉发哕’为外邪入里,又因未经汗吐下可按阳明病治之,处方白虎汤加人参以补中气托邪外出。二为中焦邪实:‘舌上苔’苔厚为邪气甚;‘胸膈饱闷奄奄气似不属者’为实邪阻滞气机不得通降。故禁人参之助邪而以大黄下之,内含承气汤之意。中医治病辨证是关键,正邪虚实不分怎可开药?慎之!慎之!!

人际关系

弟子、张选卿、李枝(字季虬)、荣之迁、徐鵰

后世纪念

缪希雍墓在兴福寺前,舜过泉附近。“文化大革命”时曾严重破坏。近年多次维修,墓冢、罗城、拜台、墓道均已修复。墓碑镌:“明名医仲醇缪公之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缪希雍,字仲醇,号幕台,明代名医。缪希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尤精本草之学,著有《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对祖国医学贡献杰出。时人搜集其医案,成《先醒者广笔记》行世。系东林党人,为人爽直,嫉恶如仇,议论朝政,抨击宦官擅权,在《东林点将录》中被称为“神医安道全”。

姐的欢喜 » 缪希雍(明朝江左遗民)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