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主要课程

博士生课程:学科前言文献导读

研究生课程:生育与死亡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整合、高级统计技术

本科生课程: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社会调查方法、论文写作

在研课题

“人口流动人口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2008-2010)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指标体系构建”(国家人口计生委课题,2009)

“不同生育政策环境下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教育部课题,2009-2009)

“两性失衡与社会稳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08-2010)

“宜昌地区二孩生育政策研究”(福特基金课题,2008-2009)

期刊论文

“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看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走向”。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期。

“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多层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中国的婚居模式与生育行为”(杨菊华、SusanShort)。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营养过剩关系研究:一个纵向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2期。

“中国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青少年教育机会关系研究”。人口学刊(台湾),2007年第1期。

“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社会人口学分析”(杨菊华、翟振武、吴婷娜)。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5期。

“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的理论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人口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过程与方法”。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量和定性分析”。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发达国家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学海,2008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杨菊华、段成荣)。人口研究,2008年1期。(本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卷》全文转载)

“中国离极低生育率还有多远”(论坛主持人)。人口研究,2008年3期。

“延续还是变迁?社会经济发展与婚居模式关系研究”人口与发展2008年5期。

“两性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4期。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人口报》转载)

“浙江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成效及原因探析”(施春景、罗迈、杨菊华)。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第1期。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姜向群、杨菊华)。人口学刊2009年第2期。

“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3期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四地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3期

“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读顾宝昌、王丰先生主编《八百万人的实践》”人口与发展2009年3期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相关吗?”(论坛主持人)人口研究2009年3期

“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与理论思考”。探索与争鸣2009年4期

“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009年4期

书籍章节

“社区和家庭因素对中国城乡家庭经济地位的影响:1989-2000”。载《中国贫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蔡昉、万广华主编,pp.218-23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来自贵州的调查”。载《跨越之路——贵州和甘肃“十五”人口计生工作纪实》(金小桃主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

“梅开二度:湖北省长阳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新二孩生育政策调研报告。”载《八百万人的实践——来自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调研报告》(顾宝昌、王丰主编)),pp.298-33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当前中国老年妇女的基本状况”(姜向群、杨菊华)。载《2006-2007: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妇女蓝皮书)》(谭琳主编),pp.92-1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中国性别平等50年:一个生命历程视角分析。”载《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文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国人口学会编),pp.171-196。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年。

姐的欢喜 » 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