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余杰(中国青年基督徒作家)

人物评价

余杰以激扬的文字吹皱文坛一池春水,他被视为有当年李敖的影子,针砭社会现实和文化弊病,令人耳目一新,表达了新一代的锐气。

————香港《亚洲周刊》1999年5月24日-5月30日

余杰的思想包含了中国当代青年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部分,预示着中国的一股新思潮。

————美国《纽约时报》1999年6月27日

余杰是20多岁的中国青年学子中,五四精神和鲁迅精神的最优秀的传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余杰的出现象征着"70年代人"浮出历史地表,他的批判工作必定会"惊风雨"而"泣鬼神"。

————《南方周末》1998年10月2日

余杰的书让上了年纪的人顿觉天旋地转。我们读他的书,难免觉得今生今世,苟活而已。

————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绍铭

读余杰的文章,能够让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头脑变得聪明一些。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前所长胡亚东

余杰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抗争过却被扼杀了的青春岁月。

————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国生物学会秘书长姚仁杰

余杰的博学和勇气让我看到了新一代青年的希望。

————深圳特区的开拓者袁庚

人物简介

余杰,少年时代在蒲江中学(前身为南宋鹤山书院)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并开始尝试写作。从12岁起直到中学毕业,发表文学作品十余万字。现居北京。在现实生活的诸多不自由中,为自由而写作。

作为一名独立作家,一直致力于文化和时政批评的写作,是若干文化论战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大陆最关注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作家之一。同时,还从事小说、游记、诗歌、报告文学和电视记录片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写作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近代思想史及文学史、基督信仰与文化使命、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美国的宪政制度、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以及中日关系等方面。

曾受邀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巴黎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澳洲悉尼科技大学、莫纳什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大学讲学。

人物生平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92~1993年,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接受军政训练。

1997年,毕业并保送研究生,跟随陈平原、夏晓虹教授攻读近代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8年,在此大求学期间出版处女作《火与冰》,在读者和争界引起巨大反响。学者傅国涌在《脊梁:中国三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评传》一书中指出:“少年余杰为横空出世,在整个二十世纪恐怕只有五四时期的胡适先生、台湾六十年的李敖庶几可以比拟。短短几年,余杰给沉闷己义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分浙约空气。他约文字着新、尖锐,甚至不无稚嫩,但却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他说为一切无甚高论,无非是一些常识而已,可是在那么多德高望重、声名显赫的事先幸者都不放论真话、不放承认常识的时候,少年余杰直言皇帝无衣当改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1999年12月,尚为北大中文系学生的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声称余秋雨在文革中参加过一个叫“石一歌”的写作组,写过几十篇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因此是“文革余孽”、“文化流氓”。  

200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余杰的两部新著。长篇自传体小说《香草山》和散文随笔集《压伤的芦苇》。在小说中,作家一改过去"斗士"的精神风貌,用日记体和诗化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书中对爱的描写高尚而真挚,读来荡气回肠。

2003年1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余杰著《想飞的翅膀》一书,书中第二辑“说是说非”部分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即为《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文中作者对余秋雨在文革中的那一段经历以及余秋雨的人格和文格均提出了严厉的质疑。稍后不久,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No.3)发表了他就余杰的批评致余杰的一封公开信《答余杰先生》。

2003年,入选美国“国际访问者计划”访问学者。

2004年,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法国文化部访问学者。

2008年,入选德国外交部访问学者。

曾受邀为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巴黎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悉尼科技大学、莫纳什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欧美及港台数十所大学访问和演讲。

2012年1月,出走美国。20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单仁平:“老意见领袖”们在快速出局》,文章称“出走”美国的中国“异见作家”余杰18日在华盛顿专门开记者会,讲述自己“被迫”离开中国的故事,并大批中国政府对他的言论管制,以及中国社会的“黑暗”。文章指出余杰等人出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中国舆论中已经边缘化。他们会认为是政府的限制造成了他们的边缘化。这大概是原因之一。但如果他们带给中国社会的话题和主张真的有强大生命力,他们的淡出决不会像实际发生的这样快,这样彻底。

获得荣誉

处女作《火与冰》被席殊读书俱乐部评为1998年“十大好书”(文学类)之一;

评论《为自由而战》获《亚洲周刊》(英文版)“2000年度最尖锐评论奖”;

2002年获纽约万人杰基金会之“万人杰文化新闻奖”;

2003年入选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计划”;

2004年为法国外交部访问学者;

长篇小说《香草山》获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基金会之“2006年年度文艺奖”。

写作领域

主要致力于文化批语、时致批评的写作,同时尝试小说、游记、报告文学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写作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近代思想史及文学史、基督信仰与文化使命、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美国的宪政制度、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以及中日关系等方面。

姐的欢喜 » 余杰(中国青年基督徒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