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3年9月,邓小刚先后就读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初中一年级二班、六班(至1974年7月)。
1981年,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加工专业毕业。
1983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
1987年,本科毕业后留在本校进行研究生学习。
1989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师从张涵信院士,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庄逢甘院士进行科研工作。之后前往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9年7月,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邓小刚出任首任主任。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2017年7月,出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7月19日,习近平将军旗郑重授予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邓小刚。
2019年12月,卸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邓小刚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的微可压缩模型(SCM),为精确高效地数值模拟各类低马赫数流动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阶精度线性/非线性紧致格式的研究,并成功地构造了高阶精度线性/非线性紧致格式(DCS/WCNS)。
1994年,邓小刚在到北航经过两年的探索后,他提出了低速流动数值求解的新方法。试验表明,他提出的低速流动数值求解方法是成功的。后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计算流体力学会上,他的《两种新的低马赫数流动数值计算方法》论文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99年,这种算法在银河超并行巨型计算机上成功地实现了并行计算,并纠正了巨型计算机在配置参数上的一些问题,为银河超并行计算机性能测试与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解决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时的飞行密度、流场等相关数据等问题,邓小刚在导师张涵信院士提出构造NND格式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将格式推广到了原始变量,守恒变量和特征变量三种形式,尤其是特征变量形式更适合于高超声速计算,为飞行器的天地往返数值仿真计算提供了新的工具。
邓小刚用新的NND格式成功地数值模拟了各种飞行器,并在高超声速流动中将遇到的6种复杂情况进行了计算。后来,试验人员利用邓小刚研制的不同变量模式的NND计算格式,解决了飞船返回舱等一系列飞行器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飞行的技术参数,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在日本学习访问的邓小刚,针对高超声速流动的数值计算问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反复研究探索,发现了国际上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获得成功。1997年,美国《计算物理》发表《高阶精度非线性紧致格式》理论文章,引起了国际众多流体力学家的广泛兴趣。1998年,此项成果作为国家攀登计划预研项目的优秀课题,受到专家委员会的奖励。
人才培养
邓小刚作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总工程师,他在科研中以身作则,大胆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了人才梯队的形成。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和2007年连续两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流体力学的创新群体,2006年被评为全军首届“创新研究群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7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
全军优秀博士
2015年12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
社会任职
2006年11月01日-2010年11月01日,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八届)
2009年07月,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
2010年11月01日--2014年11月01日,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九届)
2016年06月30日,西北工业大学外聘院士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2017年12月9日,四川大学特聘院士
全国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工程师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
《空气动力学学报》主编
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人物评价
邓小刚始终站在技术领域最前沿,瞄准国家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勇于开拓创新,在几何守恒算法理论、大型软件研制及复杂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助推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建设和航空航天新一代飞行器的研制发展。他先后解决了高阶精度紧致格式捕捉激波的难题,建立了高阶精度非线性紧致格式构造方法,构造了一系列高阶精度格式;
提出了对称守恒网络导数计算原则,突破了高阶精度算法工程应用难题;主持研制“高精度数值风洞”,解决了包括大型客机、先进战斗机/导弹、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多项重大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关键气动问题,为中国飞行器设计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平台”,在中国多项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新一代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创新设计工作。(《解放军报》评)
-
相关文章
- 2022十大巅峰完本仙侠修真小说排行榜
- 一家长接孩子未戴口罩致30多人感染
- 3月新增本土感染者超15000例,各地疫情从何而来?
- 珊瑚适应气候变化
- 珊瑚为适应气候变化更换共生藻类
- 统一的老坛酸菜到底从哪里来?
- 截至3月15日12时,莱西疫情累计确诊病例782例、无症状感
- 3月15日0-12时,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30例
- 邓伦发文致歉:深刻认识到错误,接受税务机关的一切决定
- 如何才能在股市中赚钱?巴菲特的投资秘诀
姐的欢喜 » 邓小刚(中国科学院院士)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