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

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

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1985年,施一公考入清华大学。

1989年,施一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

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

2014年12月11日证实,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5年9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6年6月2日,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九届全委会第一次会议,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019年9月18日,施一公当选为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长,同时是欧美同学会总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2021年1月22日,施一公当选为欧美同学会第八届副会长。

2021年5月30日,施一公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

201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2013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邓兴旺和陈雪梅、杨薇等三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

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得2014年爱明诺夫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以奖励其在过去15年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据介绍,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9年设立,用以奖励在晶体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施一公是2014年该奖项唯一获奖人。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自1998年以来,他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基于该研究的一项专利成果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2019年10月17日,施一公所创的医药公司诺诚健华赴港IPO,估值8.8亿美元。

荣誉表彰

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2015年12月8日,在《自然》杂志举办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

2016年3月25日,“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6年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在京举行,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荣获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9月9日,施一公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并获得获得100万美元奖金,以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2017年12月21日,施一公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2020年8月,获得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之生命科学奖(获奖项目: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

2020年,施一公、赵仁滨夫妇以2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2303位。

2020年12月18日,施一公位列《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第100位。

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社会任职

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校长助理、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人物观点

发展科学,就需要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这种传承,尤其依赖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应该将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求真、质疑、合作、开放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实验求证;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依托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甚至跨时代、跨学科的科研合作,通过多元文化、不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姐的欢喜 »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