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1987-199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1-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200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1994-1998年,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担任副处长;
1998-1999年,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
2000-2002年,任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
2002-2003年,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
2003年8月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4月,借调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担任副部长2009年3月至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副所长
2009年至今 中国银行业协会 首席经济学家
2009年至今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 副秘书长
主要作品
1、《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系经济科学出版社“金融市场理论前沿丛书”之一。
2、《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制度效应》(参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新兴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世界银行专题培训教材,参与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与邢毓静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博士为该书作序。
5、《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国民营银行研究》(徐滇庆教授主编,参著起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发表的论文
近年来,巴曙松先生在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领域进行跟踪研究,在《国际经济评论》《中国证券报》、《国际金融研究》、《金融时报》、《财贸经济》、《上海证券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证券金融类论文2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到香港工作后,以“巴山行”等笔名在香港主要财经报刊,如《信报》、《大公报》、《中国评论》等发表论文多篇。
在香港期间发表的主要文章包括:
1.《国有银行上市:寻求突破》,载香港《中国评论》(国务院港澳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00年第九期。
2.《美国利率走向探析》,载《大公报》2000年7月。
3.《网络金融革新传统服务》,载《信报》2000年7月17日。
4.《网络经济发展挑战金融机构地位》,载《信报》2000年7月14日。
5.《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途径》,载《信报》2000年8月10日。
6.《国有银行上市并不仅仅为补充资本金》,载《信报》2000年8月15日。
7.《从经济学角度看网络时代的中文命运》,载《信报》2000年6月28日。
8.《网络经济时代语文的发展》,载《信报》2000年6月27日。
9.《网络时代中文的价值》,载《信报》2000年6月29日。
10.《董事会失灵与引入独立董事》,载《信报》2000年11月7日。
11.《公司治理结构与独立董事的思考》,载《信报》2000年11月10日。
12.《人才为什么外流》,载《信报》2000年11月16日。
13.《回流人才与国内人才的不对称》,载《信报》2000年11月21日。
14.《中国金融企业上市的象征意义》,载《信报》2000年12月8日。
15.《香港创业板的历程与借鉴》,载《大公报》2000年8月16日。
16.《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上市仅仅是开端》,载《信报》2000年12月11日。
17.《衍生交易环形交易限制的分歧及其影响》,载《信报》2001年3月20日。
18.《中国企业管治模式的现实选择》,载《信报》2001年4月5日。
19.《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公约》,载《信报》2001年4月19日。
20.《私募基金推动基金改革》,载《信报》2001年4月26日。
21.《民营银行:含糊的概念炒作还是清晰的现实突破》,载《信报》2001年5月17日。
22.《推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载《信报》2001年5月22日。
23.《引入CDR的经济使命》,载《信报》2001年6月11日。
24.《中国具备条件引入预托证券》,载《信报》2001年6月12日。
25.《国有股减持的市场原则刍议》,载《信报》2001年6月19日。
26.《直面反全球化思潮中的迷思与难题》,载《信报》2001年7月5日。
个人成就
商业银行总行不同部门和海内外分行有过工作经历,熟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务和投资银行运作,参与香港中银集团的重组工作,在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运行及其监管、金融机构经营及其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等领域一直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现实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在国内外主要财经报刊如香港《大公报》、《信报》、《中国评论》、《香港经济日报》以及内地《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等报刊发表证券金融类论文百余篇,论文多次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等重要会议,参与或者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金融监管新发展》等多项,主要著作有《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新兴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译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等。同时,巴曙松博士还获得海内外十余项学术奖励,如获得“第九届太平洋盆地国家、地区财政金融会议优秀论文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论文奖(最高奖)”等
论文获奖情况
近年来,巴曙松先生有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性论文奖励,其中主要包括:
1、论文《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革新问题研究》获“第九届太平洋盆地国家、地区财政金融会议优秀论文奖”(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美国罗德岛大学等合办);
2、论文“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与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兼评资本市场的发展”获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征文一等奖(中国证券报、大鹏证券有限公司、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等举办);
3、论文“转轨经济中的非正式金融、企业改革与宏观政策调整”获得当代企业改革论坛1998年首届年会优秀论文奖;
4、论文《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论文奖(最高奖)”;
5、论文“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与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的经验与中国的对策”、“东南亚货币危机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分别获得1997年、1998年“中国外贸改革与发展”征文优秀论文奖(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
6、论文《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资本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有效性》获得“股份制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征文优秀论文奖(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主办);
7、论文《转轨经济中的投资银行业、商业银行业的互动关系及其调整》获得“中国资产重组的市场培育”征文优秀论文奖(《金融时报》主办);
8、论文《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非均衡性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制约及其化解》获得“国有企业改革”优秀论文奖(由《中国证券期货》、台湾京华山一证券等举办);
9、在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中(1999年),同时有三篇论文获奖。
10、在中央金融工委举办的中国金融青年论坛征文中,“从利率政策运行看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获得优秀奖。
11、在《中国证券报》与华夏证券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国证券基金发展”有奖征文中,论文《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获得“优秀论文奖”。
12、在天津证券公司等联合举办的证券市场信息建设征文中,“证券质押融资研究”获得一等奖。
13、在《金融时报》等举办的“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征文中,获得一等奖。
人物观点
“2008年的‘两会’将是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就、逻辑和经验的契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这样寄语二OO八年‘两会’”。他说,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国情、发挥中国智慧,这就是三十年金融改革的“中国逻辑”。
我们或许很难历数本届政府在这一个“五年”内的所有改革成果。但巴曙松列举了中国银行改革的实例来描述过去五年的剧变:五年前,国有银行改革之初,内地银行业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者寥寥,而五年后的今天,外资却为此打起了“争夺战”。
“中国的金融改革,走过了与许多国家不同的道路”,巴曙松感叹,从银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到股权分置,一切都烙着“中国印”,五年来,几乎所有的改革都走了一条“中国路”。没有任何一个纯粹的西方模式能够完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没有一次成功的改革不是基于开放的国际视野之上。这也正是他所强调的“中国智慧”,亦或是他冀望本届与下届政府能够全面梳理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缘由。
巴曙松说,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未来将面临新的机会,而“国际视野”将是一个新的看点。眼下,中国金融、保险、证券机构“走出去”已迈开步伐,“中投公司”成立不足半年,“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已成为国外金融及政界口中的常用词。
次按危机才露出冰山一角,许多学者认为,欧美经济大幅放缓之际,正是中国资本输出的好时机。巴曙松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实际是全球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的结果,对外金融投资是一个有效的平衡措施。虽不能以百仕通、中铁、大摩三笔“帐单”定成败,但中国资本要“走出去”,选择怎样的时机,以怎样的投资结构,实施怎样的投资战略,都是“必修课”。
未来中国资本的“出海”路径上,将有一个“平台”愈来愈重要,这就是香港。巴曙松表示,资本项目开放的首选肯定是香港,因为语言、文化没有障碍,对上市公司,特别是来自内地或者以内地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的信息了解上亦占“近水楼台”,这是其他国家在资本项目开放里没有的优势。
不过,未来五年,又是考验下一届政府智慧的五年。巴曙松说,眼下中国金融、保险、证券市场将逐步开放,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本土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政府将面临金融创新风险和责任的重新评估,如何拿捏金融创新的力度和效率,将是下一届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OO八年,中国经济开局两个月即面对诸多“变数”。境内暴风雪天气肆虐,通胀未减,在全球经济面临放缓的环境下,去年给定的“从紧政策”是否松动?人们甚至期望三月份的“两会”能成为一个契机。
巴曙松说,在实施的节奏和力度上,“从紧政策”是弹性的。如冻雪灾情下,放松基础设施建设及灾害相关信贷投放,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富有灵活度。虽然“从紧”的基调不会改变,但中国政府已能熟练掌控政策力道,这就是“中国智慧”。
酷爱金庸小说的巴曙松,常对学生提起“大侠郭靖”。他说,做经济研究的,最好是郭靖这样的人,虽然智商也许并不很高,但诚恳、踏实、勤奋、执着、守信,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在学习着。巴曙松不愿多谈个人爱好,但他的这番描述倒无意中透露出经济研究者治学致用的境界。也许未来的“中国智慧”,正蕴涵在这群认可郭靖的学者之中。
公益慈善
2008年汶川地震后,巴曙松与几个朋友准备在灾区筹建1到2所小学,“前提是必须确保质量,确保提供给有需要的孩子。”
2009年9月,华中科大校友捐资40万元、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捐资10万美元、中央重建资金投资120万元的新学校建成。石棉县教育局正式发文,原石棉县联合小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
2013年4月,雅安发生7级地震,其捐赠的希望小学完好无损,校内学生无伤亡。热心网友探访并发微博称该小学是“固若金汤”,这条微博21日0时42分发布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截至今220时转发超过2万人次。
-
相关文章
- 巴曙松
- 【新书】巴曙松教授等著《巴塞尔Ⅲ:金融监管的十年重构》正式出
- 2022十大巅峰完本仙侠修真小说排行榜
- 一家长接孩子未戴口罩致30多人感染
- 3月新增本土感染者超15000例,各地疫情从何而来?
- 珊瑚适应气候变化
- 珊瑚为适应气候变化更换共生藻类
- 统一的老坛酸菜到底从哪里来?
- 截至3月15日12时,莱西疫情累计确诊病例782例、无症状感
- 3月15日0-12时,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30例
姐的欢喜 »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