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1975年郑晓龙结束了军旅生涯,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当记者。1978年他和电台里的几个朋友一起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大学期间,郑晓龙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轻轻的敲门声》和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两航归梦》。1982年他大学毕业后加入了电视制片厂。
演艺经历
个人履历
1991年,郑晓龙赴美创办华艺影视录像节目有限公司,在北美地区发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生产制作的电视剧,并独家代理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节目代理公司在北美地区的录像节目发行业务,这是中国在海外开辟的第一个电视节目发行阵地,为中国的外宣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3年,郑晓龙亲自执导的21集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创收视率最高纪录。
1995年,郑晓龙与中国28家省级电视台签约开办了中国首家国产电视剧精品剧场《长青藤剧场》,年播出量达300多集。为探索中国电视剧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0年六月初,郑晓龙应邀作为故事片评委前往捷克共和国参加第40届国际儿童青年电影节。
2012年,古装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在两岸三地播出造成热潮,其播映版权更销售至日本等国并获得好评。2013年,剧中女主角孙俪以此剧入围国际艾美奖最佳女主角。
编剧经历
1981年,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问世,轰动一时,这部电视剧也“震撼”了郑晓龙。作为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拨大学生,郑晓龙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投身电视圈。1982年底,他加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时还称做北京电视制片厂。刚开始是当编剧,1984年,拍了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
《渴望》播出后(1990年首播),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这部苦情大戏的开播,当年还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被列入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1990年和1991年,郑晓龙网罗王朔、冯小刚等人在友谊宾馆策划组织了《编辑部的故事》。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成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不过这部电视剧的播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有些领导认为这题材太玩世不恭。正当这部取材于社会热门话题的作品面临被“毙”风险时,剧组意外得到了中央领导李瑞环的支持。该年元旦,李瑞环视察“中心”时,冯小刚“斗胆”向李瑞环提问:“您看没看过《编辑部的故事》这个戏?”结果李瑞环表示了肯定。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兴起“出国热”。因为妻子出国,郑晓龙“有感而发”在1992年筹划了《北京人在纽约》,而此剧也让郑晓龙他们“赚钱”了。央视以5分钟贴片广告的形式,买断了它的国内版权和海外版权,郑晓龙他们将这5分钟的广告全拉满了,总计1000多万元,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赢利70万元。而央视通过首轮播映收入高达4000万元。
1995年,郑晓龙又“尝”天下鲜,与中国28家省级电视台签约开办了中国首个国产电视剧精品剧场——“常青藤剧场”,推出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无悔追踪》等名剧,当时有不少公司效仿,但都失败了。“常青藤”一开始也是通过银行贷款筹集拍摄资金,银行要求一年还钱,郑晓龙8个月就还了。
个人生活
家庭
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东北人。
婚姻
1985年4月在第三届中短篇小说颁奖会上,郑晓龙结识了王小平。他在北京电视制片厂(后更名为北京电视台艺术中心)工作,王小平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因为工作关系,郑晓龙和王小平的接触越来越多。1992年夏天郑晓龙与王小平在美国完婚。1994年11月两人的儿子出生。
主要贡献
当时几乎所有电视台都陷于“粮荒”中,一般电视剧就是上下集,今天播了上集,下个星期才能播下集。当时飞天奖里有一个奖项叫“丰收奖”,奖给一年能生产12集以上电视剧的单位,可见“粮荒”程度,而且当时拍电视还“挺不招人待见”。“就像电视台拉不到广告也得工作一样,那时候拍剧就是工作任务。
1987年,《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35岁的郑晓龙已经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他与中心主任李牧正在考虑,拍电视剧如何发挥生产力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他们想到了拍“室内剧”,然而“拍什么”是个问题。1988年,郑晓龙和李牧、陈昌本、李晓明住进蓟门饭店,他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琢磨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传统的美德在这个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将各种磨难放到她身上……每个人发挥想象,讨论完,李晓明写了个17万字的大纲,后来成为《渴望》的剧本。
“拍什么”想好了,大家又对“怎么拍”发愁。当时电视台没有摄影棚,郑晓龙只好向军队借了两个非常简陋的篮球馆开拍。因为是同期录音,每天早晨全体人员都要齐心协力地“赶鸟”。虽然预算也就100多万元,但中心没这“闲钱”,
于是郑晓龙他们拉起了赞助,洁厕灵、矿泉壶等都拉过,通过“打个名字”、“给点镜头”种种形式做软性广告。可以这么说,《渴望》除了是中国第一部室内长剧外,也是国内电视剧“置入性广告”的始祖。郑晓龙说:“《渴望》播出后(1990年首播),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这部苦情大戏的开播,当年还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被列入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
也许是《渴望》太“苦”,同题材的苦情戏很难再超越它的高度,郑晓龙决定另起山头,改换题材搞喜剧。1990年和1991年,郑晓龙网罗王朔、冯小刚等人在友谊宾馆策划组织了《编辑部的故事》。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成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
经历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郑晓龙在21世纪突然沉寂下来,“有人说我只会当领导,不会拍电视剧了。”但在2007年,郑晓龙“为了养家糊口”,仅花了4个月零8天就拍出了50集的《金婚》,再创收视率新高。郑晓龙不无自豪地说,有人又评价《金婚》让整个社会的离婚率下降了。《金婚》播出后反响强烈,被誉为21世纪《渴望》,单集收视突破20点。
人物评价
郑晓龙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他制作的电视剧《渴望》带动了中国通俗生活剧的全面开花;他策划的《编辑部的故事》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创了情景喜剧的先河;他执导的《甄嬛传》以严谨真实的细节表现开创了宫斗剧的风格(搜狐网、《烟台晚报》、新浪网、网易网评)。
郑晓龙坚持做平民导演,保持一颗热情感知生活的心。虽然他执导的作品在题材上千变万化,但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却是他不变的艺术追求。无论是还原中国人海外真实生存状态的《北京人在纽约》,还是讲述夫妻五十年风雨历程的《金婚》,郑晓龙的作品始终葆有生活的温度(新浪网评)。
郑晓龙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导演。他涉猎的知识面特别广,他会在作品中分析一些很少有人会去分析的东西。他在处理人物情感时很细腻,他拍的每部剧都有一个承载价值观的主题。他非常苛刻,在拍摄细节上严格把关。然而,生活中的他很和蔼、真诚,是一个性情中人(王小平、杨梅、黄轩、秦海璐、中国广播影视、北方网评)。
社会活动
2013年4月22日,导演郑晓龙携《新编辑部故事》剧组通过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为雅安灾区人民捐款50万元人民币,祈福雅安,为雅安加油。
2016年5月28日晚,2016中美国际电视节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希尔顿大酒店盛大举行,中美国际电视节的举办旨在增进中美两国影视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增强中美两国影视艺术家的沟通往来,郑晓龙、杨亚洲、董勇、刘金山、李小冉、郭晓东、姜鸿波、李雪健等众多影视明星、导演和制片人参与此次盛会。
-
相关文章
- 白玉兰奖评委会名单:郑晓龙任电视剧评委会主席
- 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海报发布,郑晓龙任白玉兰电视剧类别评委会
- 姜文唯一演过的电视剧,就是郑晓龙导演,刘亦菲还疑似客串
- 郑晓龙:对轻车熟路的东西没兴趣
- 郑晓龙 三十年经典剧作的幕后推手
- 郑晓龙新剧未播先火,男主首次出演现代美男,九亿少女的梦?
- 2022十大巅峰完本仙侠修真小说排行榜
- 一家长接孩子未戴口罩致30多人感染
- 3月新增本土感染者超15000例,各地疫情从何而来?
- 珊瑚适应气候变化
姐的欢喜 » 郑晓龙(中国内地男导演)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