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黎磊石院士是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肾脏内科专家。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926年10月26日出生。在黎氏三院士兄弟中排行老三。因家庭生活困难,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后,被迫放弃考取的东方语言学校,到南昌投奔学医、从医的大哥,开始学习医学和行医。1948年从国立中正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到南京中央医院住院部任医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华东军区医院热带病科主治医师,解放军86医院热带病科、内科主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肾病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肾脏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解放军一、二、三军医大学内科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任。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学与卫生学部院士。
他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执行理事、解放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他是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肾脏内科专家,长期从事寄生虫病及肾脏病的研究与诊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先进医术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显著的临床成绩。
50年代和60年代,他主要从事热带病的防治与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在国内首先证实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为千万寄生虫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60年代后期开始专事肾脏病病理研究与诊治实践。他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所创造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的全程系列疗法,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获得18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3次被推选为国际肾病学术会议的执行主席。
10多年里,他主持完成的科研与诊治项目连续获得国家和解放军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使他在黎氏三兄弟中较早进入中国工程技术最高殿堂,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编著了《肾脏病学》等医学专著12部,发表了400多篇专业论文,较系统地总结了在肾脏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和宝贵经验,在国内外内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0年3月16日7时58分,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4岁。
荣誉
医学泰斗黎磊石主持完成的“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项目,获1983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肾小球肾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肾炎免疫病理的研究"获1988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IgA肾炎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91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狼疮性肾炎治疗的研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及疗效的研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被香港内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
1996年曾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1999年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医生。
2002年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2004年荣获美洲华人肾脏病学会授予国际学术杰出贡献奖。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医药卫生部常委,并于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立二等功五次,三等功八次。
突出贡献
黎磊石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家,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1994),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的创始成员之一。
曾长期担任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学术造诣精深,兼长临床医学及实验研究,为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六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不仅临床经验丰富,基础知识渊博,在重危病人救治及疑难病例的诊断中屡建功绩,是卓有贡献的临床学家。
善于将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从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引导实验研究工作,然后又从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新规律,发掘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指导提高临床,改进诊断治疗效果,是国内医学界负有盛名的“临床”“基础”兼长的专家。近三十多年来在慢性肾炎、继发性肾脏病如红斑狼疮性肾损害、紫癜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首创一秒钟经皮穿刺肾活检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在国内努力倡导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包括汶川大地震)产生重大效应。他特别擅长于应用现代医学手段发掘、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总结形成一系列独特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使我国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工作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在国际享有盛誉,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
黎教授从医60年,热爱病人,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他本人曾于2009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他所领导的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贡献一
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在国际上首创应用草药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获得成功,阐明了雷公藤的独特免疫抑制作用,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1980年首次发现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作用,阐明机理,其后的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的作用,迅速在国内得到推广,现已被国家列入治疗肾炎的重要药物,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重视。在研究中还发现,雷公藤具有消除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肾移植病例)蛋白尿的作用,价格低廉,深受欢迎。有关成果曾在1991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1995年以后,对雷公藤的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单体)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其作用特点与激素、环孢霉素等完全不相同,是一类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治疗中有良好效应。
贡献二
首创应用大黄延缓慢性肾衰取得成功,阐明了大黄抑制残余肾高代谢状态的作用,在慢性肾衰及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掘出中药大黄有防治慢性肾脏病发展为尿毒症的作用,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其机理,首次论证通过抑制细胞代谢,减轻残余肾高代谢状态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临床效果明显,具有重大的临床及理论意义,受到国际肾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国际肾脏病学会特邀于1994年10月2日在印度新德里作“肾脏病论坛”(NephrologyForum)专题报告,全文发表于1996年元月号KidneyInternational杂志,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被邀请在这具有权威性国际论坛作学术报告。成果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
其后又进一步证实大黄酸(大黄蒽醌中提取)能抑制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展,抑制糖尿病肾病的细胞肥大,在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途径,获得了国家专利。
贡献三
探索我国IgA肾病的发病机理,首创分型诊断治疗,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疗效。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炎(占1/3),黎磊石在国际上首次从动物实验及免疫病理中研究论证了肠道感染诱发的粘膜免疫异常可以引起IgA肾病;而IgG、IgM的继发沉积是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并对IgG、IgM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根据数千例IgA肾病的临床试验及免疫病理资料提出了IgA肾病临床分型治疗方案,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证实了其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治疗效果。此项成果获1992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推选为国际IgA肾病研究组成员。近年来又倡导应用双倍剂量雷公藤联合ACEI及大黄素治疗IgA肾病获得良好效果。
贡献四
在重症狼疮性肾炎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提出了“多靶点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国内外推广。
黎磊石于1980年开始从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深入探索国内外各种抗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法的利与弊。于1997年在国内外首次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治疗对现有各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重型病例,不仅挽救了一些重危病例,而且开辟了一项新疗法。首次奠定了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的系列临床观察,证明MMF疗法较传统的疗效为优而副作用明显减少,此一新疗法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其后于2005年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针对导致不同组织损伤的多种免疫反应途径施用具有不同免疫抑制剂效应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思维---多靶点疗法(Multi-targettherapy),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较传统疗法疗效提高2倍以上,解决了目前国际上的一大难题。被美国肾脏病学会评价为“推动当代肾脏病学发展的一项杰出贡献”。
贡献五
革新引进现代肾脏病实验诊断方法,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为我国肾脏病进入国际学术领域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推广并改进国际上先进的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创造了尿C3检查、应用溶菌酶测定诊断肾小球、小管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积极倡导肾活检病理诊断,创造了一秒钟快速操作及斜位穿刺诊断技术,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先后穿刺3万余例,无一发生意外,数量和质量均在国内外领先。带动了国内肾活检免疫病理诊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从临床症状跨越到病理组织诊断,与国际接轨。被国际上称为“肾活检之王”,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黎磊石先后50余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讲学,广泛介绍我国肾脏病学术成果。香港内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曾多次组织并担任国际肾脏病学术组织会议的主席,六、50-60年代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成绩显著。
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解决了当时全国血防普查工作的需要。在国内首先证实海群生及锑剂能杀死丝虫成虫,发现用呋喃丙胺治疗中华分支睾吸虫及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的疗效,为寄生虫的防治作出贡献。 近十余年来,黎磊石教授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大部分已成为各地肾脏病专业的骨干。著书十二本,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为推动我国肾脏病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学术著作
论文
[1]季曙明沙国柱陈劲松孙启全程震程东瑞刘志红黎磊石.免疫吸附联合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7,28(2):116.
[2]季曙明王庆文尹广陈劲松殷立平沙国柱唐政刘志红黎磊石.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雷公藤多苷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53.
[3]秦卫松刘志红曾彩虹郑春霞贾忠辉王生余黎磊石.雷公藤甲素对Heymann肾炎模型足细胞病变的影响[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2):101.
[4]郑春霞刘志红孙吉平曾彩虹王生余黎磊石.雷公藤甲素对嘌呤霉素模型足细胞病变的影响[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2):110.
[5]陈朝红刘志红孙骅姚根宏秦卫松黎磊石.雷公藤甲素干预足细胞病变的体外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2):119.
[6]梅洁卉胡伟新刘春蓓张炯陈惠萍曾彩虹刘志红黎磊石.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2):127.
[7]黎磊石刘志红.肾小球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新方向——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3.
[8]鲍浩章海涛张馨胡伟新谢红浪陈惠萍曾彩虹刘志红黎磊石.难治性狼疮性肾炎多靶点治疗前瞻性临床研究[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5.
[9]孙海鸥胡伟新谢红浪章海涛陈惠萍曾彩虹刘志红黎磊石.Ⅴ型狼疮性肾炎的远期预后[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14.
[10]姚根宏刘志红陈惠萍郑春霞曾彩虹黎磊石.循环内皮细胞在狼疮性肾炎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19.
[11]张馨鲍浩陈朝红陈惠萍曾彩虹郑春霞刘志红黎磊石.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在IgA肾病高血压型和尿检异常型中的分布[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25.
[12]曾彩虹刘志红李世军刘莉莉黎磊石.遗传性纤维蛋白原A-α链淀粉样变性[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37.
[13]黎磊石刘志红.我们对原发性IgA肾病临床分型重要性的认识[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48.
[14]陈惠萍胡伟新黎磊石.色素沉积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1):89.
[15]李瑛刘志红黄燕飞黎磊石刘伏友彭佑铭.普乐可复和环孢素A对肝细胞分泌白蛋白作用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3):387.
[16]季曙明刘敏陈劲松沙国柱孙启全王泳程震程东瑞唐政刘志红黎磊石.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将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的临床观察[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6,27(9):542.
[17]陈瑜唐政王庆文陈惠萍刘志红黎磊石.IgA肾病伴恶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前沿版,2006,26(3):428.
[18]刘志红黎磊石.狼疮肾炎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前沿版,2006,26(1):86.
[19]程震唐政胡伟新曾彩虹陈惠萍刘志红黎磊石.IgA肾病患者间质血管纤维素样坏死的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1):995.
[20]陈姗刘志红王瑞石孙骅陈丹陈朝红黎磊石.糖尿病肾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的基因组学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9):528.
专著
肾脏病学,1980
肾脏病讲稿选编,1982
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1983
尿毒症治疗新生技术,1984
肾活检诊断,1984
*急性肾功能衰竭黎磊石,马永江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11R692.5/3
肾活检病理及免疫病理技术,1987
肾病综合症(译本),1987
肾脏病及水电解质紊乱(译本),1989
现代肾脏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中国的中末期肾病,1995
家庭背景
黎磊石有两位哥哥,分别是大哥黎鳌、二哥黎介寿。一门能出一个院士就足以让人羡慕不已,然而,令人惊叹的是,黎鳌、黎介寿、黎磊石3兄弟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门出了三个院士。老大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黎鳌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人们尊他为中国烧伤学界的泰斗;老二黎介寿被人称做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他是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老三黎磊石比黎介寿小两岁,他所开创的中国肾脏病学,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已去世)、黎介寿、黎磊石是同胞三兄弟,出生于湖南浏阳。大哥黎鳌1999年去世前,是中国烧伤学、创伤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
二哥黎介寿今年83岁,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弟弟黎磊石今年81岁,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者。
几十年来,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一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分别领导着该院普通外科、肾脏科。不久前,两人还同被中宣部确定为“时代先锋”典型人物。
他们性格迥异,哥哥黎介寿温厚儒雅,弟弟黎磊石秉性刚烈,但他们对患者的关爱和同情同样热烈深沉;他们术业不同,弟弟专攻内科,哥哥钟情外科,但他们在各自的医学领域里孜孜以求,都写下了辉煌篇章。
他们是国内医学界绝无仅有的兄弟院士,是国内医学界的传奇。
名人轶事
“我不愿意人家搞什么,我就搞什么,我们所做的是人家没去做的,是没有很好开发的,但是又是病人非常需要的。”——黎介寿
黎介寿的一名弟子,就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前年,一名多年来饱受肠瘘折磨的患者经黎介寿治愈后,执意要送一条金项链表达感激之情。黎介寿谢绝后,他就将金项链悄悄放在黎介寿的办公桌上。等黎介寿发现时,病人已返回了老家。黎介寿立即查明病人的家庭住址,后来让一名出差的学生中途下车,专程到病人家,退还了金项链。
“任何对于红包和好处的非分之想,都会在长久的觊觎中,冲淡医生的责任心,降低医生的医术水平。要永远记住,人类和其他生灵的健康,永远比医生的腰包更重要。”这是黎介寿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广为传播的一句名言。
“人家常问我什么时候最快活,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手术,救了一个人,我就觉得非常快乐,就是现在也是这样的。”——黎磊石
几年前,南京军区总医院来了一名不明原因的重病女病人,但幸运的是,她跑遍全国不少大医院后,最后碰到了黎磊石。
“她血压高得测不到,脸煞白得就像死人,全身浮肿,我们查遍了资料,也找不出原因。”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科专家李世军介绍,当时大家都觉得没办法了,但黎老根据病人的症状作出了一个大胆推测,那就是病人有妇科肿瘤,但随后进行的CT、X光等检查,最后几乎所有的检查设备都做过了,得出的结果却并不支持黎磊石的判断。
“看来只能给病人剖腹检查了。”黎磊石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其他医生,包括妇科专家的坚决反对,没有任何一名妇科医生愿意站出来做这个手术,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病人肯定和妇科疾病无关。
看着病人病情不断加重,随时可能死亡,黎磊石找到了普外科的哥哥黎介寿,请求哥哥来帮助自己为病人剖腹。
听了弟弟的分析,黎介寿决定“出马”支持弟弟。但就在这时,患者的父母亲又不同意了,他们看到其他医生都不支持,对黎磊石的说法也不太相信。这次黎磊石生气了。
他对患者父亲大发雷霆,说:“如果你再不同意开刀,你以后永远不要再来找我看病了!但这次如果开刀开错了,所有费用我负责!”
最终女患者的腹部被打开了,在她的卵巢上发现了个米粒大的肾素瘤——通过检索,大家才知道,这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罕见病例。3个月后,女患者康复出院。
一心想着病人,为了救病人可以将自己的一切利益不予考虑,这是两位老人留给学生的精神财富。现在虽然两人都已年过八旬,但两人仍坚持每周上门诊,每周坚持做两三台手术,每周上病房指导查房,和患者交流、谈心。
-
相关文章
- 2022十大巅峰完本仙侠修真小说排行榜
- 一家长接孩子未戴口罩致30多人感染
- 3月新增本土感染者超15000例,各地疫情从何而来?
- 珊瑚适应气候变化
- 珊瑚为适应气候变化更换共生藻类
- 统一的老坛酸菜到底从哪里来?
- 截至3月15日12时,莱西疫情累计确诊病例782例、无症状感
- 3月15日0-12时,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30例
- 邓伦发文致歉:深刻认识到错误,接受税务机关的一切决定
- 如何才能在股市中赚钱?巴菲特的投资秘诀
姐的欢喜 » 黎磊石(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