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年生于美国犹他州,1931年8月来到中国,翌年冬天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结婚。在中国,他们先后结识了宋庆龄与鲁迅,从而改变了“来中国看一眼就走”的初衷,随之便投身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解放事业之中。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华北。这期间,埃德加·斯诺夫妇住在北平家中的小客厅,成了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些进步学生的聚集场所。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并联系外国记者采访。斯诺夫妇在游行当日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
1937年,海伦.斯诺历尽艰难,独自访问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并广泛接触了陕甘宁边区的战士、工人、农民、文艺工作者、妇女和学生。根据采访,她写出了《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慢记》)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
虽然埃德加和海伦在事业上都是目光敏锐,才华横溢,而且相互密切合作,配合默契。但她们由于在性格、气质和对生活的态度上有所不同,终于在1949年离婚。离婚那年,海伦42岁。但她终身没有再婚,名字中始终保留着“斯诺”这个夫姓。其后,海伦用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继续写作。
海伦的后半生专注于著述。在那台古老的英文打字机上,她总共完成了四五十部著作,其中一半是关于中国的。但受朝鲜战争和麦卡锡时代的影响,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没能出版,直到今天也如是。但海伦对此不以为意,她对时常前来探望她的中国学者安危说:“我的书不是为出版商所写的,我是为了中美两国青年人所写的。”
在康涅狄格州的麦迪逊镇,埃德加·斯诺用《西行漫记》所得稿费买下了一座建于1752年殖民地时代的古老农舍,那是一座幽静而孤寂的老房子,斑驳的外墙上爬满了英格兰青藤。从1949年起,海伦就一直住在这所老房子里,直到晚年进养老院。
晚年的海伦生活清苦,依靠微薄的政府救济金生活。她没有子女,每周有一位护士家访一次,平时没有人照顾;身体也不好,床头就放着氧气瓶。从中国来的客人经常为她的窘迫生活而难过不安,愿向她提供一些必要的资助,但海伦每次都予以拒绝,她说,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海伦晚年曾获得两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1997年1月11日,海伦·福斯特·斯诺在睡梦中静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0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讣闻中说,斯诺夫人研究中国的结论是:社会主义为中国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因为引领这一社会主义的,是中国历史性的高尚道德观念。
个人经历
会晤宋庆龄1932年,海伦·福斯特·斯诺在上海莫里哀路二十九号会晤了宋庆龄,这是她与孙逸仙住过的老家。
海伦回忆说:“孙夫人亲自来门口接我,一手抓住项圈,抱着那只硕大的德国种牧羊狗。她同我握着手,那乌黑溜圆、极其动人的眼睛直视着我,好象她原是出来接一位朋友,结果却接着了一个敌人似的。我感到受窘,但她马上展露笑容,脸上现出少女般的笑窝,这样的笑窝,她是不在公开场合的照片里出现的。她的微笑是她极其吸引人的习惯动作,是谦逊而奇异的微笑,同时又是那么机警,使人觉得她脸上有点要捉弄人的神态。她的脸庞圆圆的,动人而富有表情,是黑眼睛的苏珊娜的脸。”
“我们在客厅坐下。客厅的小壁炉架上,悬挂一幅很大的孙博士遗像,雄视整个房间。房间里有几张大的雕花黑木扶手椅,完全是中国式样。我注意到椅上放着厚厚的绣花沙发椅垫,坐上去非常舒服。孙夫人对我的穿着显得很感兴趣的样子,并说,这是很漂亮的美国时装。”
海伦认为,孙夫人的打扮从无模仿或生搬硬套之嫌,是源于她自己非凡的鉴别力。孙夫人天生情趣高洁。她自然很有教养,有着女性的温柔优雅的天赋。她的举止同上海暴发户的粗俗形成的鲜明对照是惊人的,虽然宋家有着同暴发户一样复杂的经济背景。孙夫人象她的母亲,生就一副儒家妇女懿范,再加上她所受到的美国南方卫理公会的教育,使她成了美国南方的尊贵小夫人,温文尔雅而又活泼甜美。
一二·九运动前后,1935年,斯诺夫妇居住在北平崇文门内苏州胡同里的盔甲厂13号。斯诺夫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们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当时正是一二·九运动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华北之大,已经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爱国学生们义愤填膺,呼吁抗日救亡。此时,斯诺夫妇家成为了北平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燕京大学的王汝海(黄华)、陈翰伯,以及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北京大学的俞启威(黄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而这些人正是后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斯诺家的小客厅里,学生们商议给孙夫人写一封信,表示抗日救亡的决心。斯诺完全赞同,并表示愿意把信代转到孙夫人手里。于是,学生们用英语起草信稿,由海伦打了出来。信里陈述了学生们的抗日情绪和心中的苦闷,并向夫人请教:怎么办?后来,信由正好住在斯诺家的史沫特莱女士带往上海,交给了孙夫人,并很快收到了孙夫人的回信。她在信中赞扬了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并说:你们要有所表示,你们要行动起来!
青年学生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的许多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
游行当日,斯诺夫妇则在和其他外国记者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斯诺给纽约《太阳报》发出了独家通讯,在这家报纸上留下了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大量文字资料和照片。斯诺还建议燕大学生自治会举行过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学生们再次向西方展示了“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北平沦陷后,斯诺夫妇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访问延安
海伦写过40多本书。她书中的观点和政治倾向与美国社会政治的所谓“主流价值观”不符。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候,她还被联邦调查局“关照”过,她的书绝大部分没有发表,她不可能靠写作过上好生活。但她是海伦,不会因此而改变写作方向。让人欣慰的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收藏了她捐赠的大部分书稿、照片和资料,有63箱之多,她的精神财富将会永远留在人间。
西行漫记背后的秘闻:真正到过延安的是斯诺夫人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如探险家一般进入陕北保安(今志丹县),成功地采访了一批中共领袖和红军指挥员。红叶染霜时节,斯诺回到了他在北平盔甲厂13号院中的家。面对从陕北根据地带回的一大堆珍宝般的照片与文字资料,尤其是毛泽东本人珍藏了多年委托斯诺带回北平翻印的早期照片,夫妇俩开始讨论如何将它们整理出版介绍给世界。“可惜,我没有来得及见到朱德等其他一些杰出的红军将领。”斯诺一边翻阅他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一边不无遗憾地说道,朱毛,朱毛,两者不分离。“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也到苏区去一趟。”海伦斩钉截铁地说道,“我要把你没来得及访问的人物采访回来!”
1937年4月下旬,海伦悄然离开北平,历尽艰险到达陕北延安。在延安近5个月的时间里,海伦收集了丈夫在保安未及采访到的红军领导人的情况,其中包括朱德本人以及斯诺离开苏区后与中共红军胜利会师的红二、四方面军的指挥员。她采访了不下65位有名有姓的人物,还为其中的34人写了小传,特别是同毛泽东进行了5次难忘的长谈。她的采访,不仅大大充实了丈夫正在撰写、修订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慢记》),而且还写成了堪与《西行慢记》相媲美的姐妹篇《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慢记》)3本书。
1939年,海伦撰写的《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出版。在此之前,书稿就已被译成中文秘密流传开来。只是,这时斯诺的名字已被各种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为了书籍能顺利出版,海伦只好取了一个笔名:尼姆·威尔斯。
越洋颁奖,1991年,中华文学基金会将第一届“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颁发给海伦·斯诺。
当年秋冬之交,基金会会长张锲赴美向海伦颁奖。海伦拿出一份当年9月30日的《中国日报》,指着上面一篇题为“毕生热爱中国”的写她的文章,提高嗓门说:“这不是一个毕生热爱的问题,而是我研究中国的结果”她说,从1932年到1949年,她和埃德加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两人小组,任务只有一个:从事实中来了解中国革命的真相,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无论她以前写的还是现在写的,都不过是独立思考、客观报道而已。
-
相关文章
- 2022十大巅峰完本仙侠修真小说排行榜
- 一家长接孩子未戴口罩致30多人感染
- 3月新增本土感染者超15000例,各地疫情从何而来?
- 珊瑚适应气候变化
- 珊瑚为适应气候变化更换共生藻类
- 统一的老坛酸菜到底从哪里来?
- 截至3月15日12时,莱西疫情累计确诊病例782例、无症状感
- 3月15日0-12时,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30例
- 邓伦发文致歉:深刻认识到错误,接受税务机关的一切决定
- 如何才能在股市中赚钱?巴菲特的投资秘诀
姐的欢喜 » 海伦·福斯特·斯诺(美国记者)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