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1955年11月出生
。1989年与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陈志华、楼庆西教授共同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目的在于对我国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对于乡土建筑遗产予以保护。此后,她和陈、楼教授每年带着清华大学的学生上山下乡,对古村落进行调研,对老建筑进行测绘,形成研究成果,并对一些古村落制定抢救保护规划,打响了一场“乡土保卫战”。其目的并不单纯限于古建,还在于建筑所记载的我国百姓的历史、文化。
陈志华曾形容其最初“团队”为“两个老汉一个姨”,“两个老汉”即指他和楼庆西,那个“姨”则为他儿子的同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因陈志华教授现已年过八旬,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在乡土考察中他总是把李秋香当成“眼睛”和拐棍。如陈志华这样描述自己被两人搀扶着慢慢前行的情景:“乡下的路高高低低,她(李秋香)总是搀着我,连几步台阶都不让我自己走。过南方那种板凳式的木桥,她(李秋香)总是在前面当拐棍,叫我扶着她(李秋香)的肩膀,慢慢一步一步地走。”他开玩笑地说,“这倒像旧时代卖唱的,姑娘牵着瞎子,瞎子拉着胡琴,姑娘唱着哀怨的小曲,不过我们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
目前因乡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散落在偏僻封闭、交通不便的乡野之地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因此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人小组为保护乡土古建除与时间赛跑、抓紧乡土古建调查外,所能做的事就是建议管理部门将一些保存完整的村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立即着手普查、评价、遴选、立项保护。与此同时,他们还把田野调查分类整理,结集出版,予以出书抢救。
20多年前,中国城市化大潮波涛涌动,建筑设计随之进入空前的繁荣期,很多建筑师纷纷下海。30岁的李秋香,选择了与她的老师陈志华、楼庆西教授一起带着学生,在“淘金”的人潮流向城市之时,他们却开始“上山下乡”。他们的工作需要四处跑,可走的不是马路,而是机耕路。如果下雨,烂泥很深,蹦蹦车开不动,只能下来推。如果不下雨,则漫天黄土,烟尘漫漫。有一回他们前面一辆车在路上扬起烟尘弥漫,忽然间路上烟
尘没了,大家反而纳闷起来。待仔细一看,原来前面那辆车掉进河里去了,幸好河床是干涸的。
这20多年中,李秋香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深入调查过70余座村、镇,并且还到云南、新疆、贵州等地区参观过一些乡土建筑。调查研究一座村、镇的自然环境、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和它们的规划,村、镇中的寺庙、祠堂、住宅、商店、亭、廊、桥等各类建筑的形态,包括它们的结构、布局、形制、外貌、装饰等。为了真正认识一座村、镇和它们的建筑,必须了解生活于其中的百姓,去了解他们的劳动、生活、习俗、感情、信仰,即他们全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深入地发现他们所创造的并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
主要着作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合着)1992年出版。
《诸葛村乡土建筑》(合着)1996年出版。
《婺源乡土建筑》(合着)1998年出版。
《诸葛村》(合着)1999年出版。
《新叶村》1999年出版。
《流坑村》(合着)2001年出版。
《郭峪村》(合着)2001年出版。
《关麓村乡土建筑》(合着)2002年出版。
《石桥村》2002年出版。
《中国村居》2002年出版。
《庙宇》(合着)2006年出版。
《宗祠》(合着)2006年出版。
《文教》(合着)2007年出版。
《住宅上、下册》(合着)2007年出版。
《梅州市梅县区三村》(合着)2007年出版。获2008年“中国建筑第一届图书奖”。
《十里铺》(合着),2007年出版。
《村落》(合着)2008年出版。
《丁村》2007年出版。获2007年最美书奖。
《培田村》2008出版。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2008年出版。获2009年100本好书奖。
《尧坝场》2009年出版。
-
相关文章
- 2022十大巅峰完本仙侠修真小说排行榜
- 一家长接孩子未戴口罩致30多人感染
- 3月新增本土感染者超15000例,各地疫情从何而来?
- 珊瑚适应气候变化
- 珊瑚为适应气候变化更换共生藻类
- 统一的老坛酸菜到底从哪里来?
- 截至3月15日12时,莱西疫情累计确诊病例782例、无症状感
- 3月15日0-12时,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30例
- 邓伦发文致歉:深刻认识到错误,接受税务机关的一切决定
- 如何才能在股市中赚钱?巴菲特的投资秘诀
姐的欢喜 » 李秋香(高级工程师)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