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宰相)

人物简介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宰相。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

原文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①。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②。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③,遗君鱼④,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⑤,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⑥,拔其园葵而弃之⑦。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⑧,燔其机⑨,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⑩”?

注释

①高弟:一作“高弟”,指才优而学业品弟高。②受大者:领取俸禄多的人,指官位高的人。取小:占小便宜。③嗜:极为喜好。④遗:赠送。⑤免:免官。⑥茹:蔬菜的总称。⑦园葵:菜园中的冬葵菜。⑧家妇:妻子。⑨燔:烧。⑩工女:此指织妇。雠:出售。

译文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有位管家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上门,他不肯收纳。管家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成了罪人,以后还能吃得上鱼吗?所以我决不能收下。”

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

公仪休拒不收鱼

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鲤鱼,有人就送鲤鱼给他,他拒而不收。其子问原因,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却而被免去宰相之职,那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鱼来吃。因此,我是决对不能收人家送的鱼。”

具体故事

子明拜访老师公仪休,见老师不在便坐下读书。公仪休一进房见子明已在房中,问:“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回答道:“老师,我刚来一会儿,您吃过饭了吧?”

“嗯,刚吃过。”公仪休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子明点点头,应道:“是的,鱼的确好吃。”公仪休哈哈大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时,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道:“子明,烦你去看一下,是谁来了?”子明出门去看,过了一会儿领手提两条大鲤鱼的管家进门。管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公仪休推辞着:“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离开。

子明奇怪地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子明恍然大悟:“老师,您说的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历史评价

对公仪休嗜鱼故事的评价: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是出身鲁国的博士,鲁国的博士或当为儒生,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不过。这里讲的小道理,却很实在,人人能算这笔账。如今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贪官们,原来都是有地位的官吏,他们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错的生活,如今要想自由地享受其本来应得的薪金,还能够吗?

儒家是一个起点很高的学派,孔子的“士志于道“,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造就了大批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骨“的伟大人物,这是一部二十五史,以确凿的史实昭示我们的,任谁也无法否认。

廉政教育

其实,不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先进分子,而是应当给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先进分子往往是少数,如果道德教育只着眼于先进分子,并且把教育先进分子的道理用之于普通群众,则这样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不着边际。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实与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题目。

相关人物

身体力行的“师者”

从公仪休与学生子明不多的对话中,但我们不难看到,一个身体力行的师者形象。

“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目睹了老师的“拒收鲤鱼”的行为,子明的心中有了一个标准,像老师这样做,像老师这样想,就是子明将来的做人、为官的准则。公仪休用最简单又最有力的行为诠释了“为师”的方法。他是这样的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对于一个学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师者,为人师表。不仅是为了教育别人。教育的过程不就是生活的过程吗?

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人总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学说中,又有着类似公仪休嗜鱼这样的针对起点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论和故事,这说明儒家廉政理论的务实性与多层次性。因为,儒家学说是用世的学说,凡用世的学说,则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先进分子的理论外,还要有针对普通一些的人们的理论,才能完备而切合于实用。这是我们今人应该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东西。

聪慧圆通的“智者”

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公仪休关照对方的管家,回去务必转告主人:“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务必”一词并不多余,公仪休特别强调转告“行贿人”拒收鲤鱼之原因,在于“一见到鱼就呕吐”,不是“不想收”,实在是“收不了”,婉转地拒绝了盛情。俗话说“盛情难却”,但公仪休却硬是“巧却盛情”,不失为避免伤情的圆通之举。如果有下次,我不知道主人会不会了解了公仪休的其他爱好再来“对症下药”,但至少这次美丽善意的谎言既达到了拒收的目的,又自然地保全了行贿者的脸面,保护了彼此的情意。

非常知足的“达人”

“如果公仪休不是一国之相,他也一定是个非常知足的人。”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对于公仪休来说也许“有鱼吃”就是一种富足。尽管文中很多地方似乎给人公仪休“贫寒”的暗示,但我更愿意觉得,身为鲁国宰相的公仪休物质生活应该是富有的,只是,他不想太奢侈而已。富足的勤俭相对于贫穷的勤俭价值应该是更大的。

孟子说过: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我想,公仪休在拒绝了礼物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地位,这一切皆源于一种豁达知足的心态。

好官

不与民争利

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仪休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他自家园子里长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这些冬葵莱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织布自己用,他就把织布机烧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

他的这种做法与他自己规定的“受大者不得取小”相符合。也看出了他是一个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好官,他宁可自己多花钱从外面买菜买布,也不让自家人种菜织布,为的就是让买菜织布的普通老百姓有生意做有钱赚,的的确确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思想

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那么,在公仪休的这种不近人情的行动中,所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这就是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的思想。这却是儒家为官守则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

现实意义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这样一则看似不近情理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有深度的治国之道。我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针对官员经商办企业曾经三令五申予以禁止,又出台禁止官员在企业兼职兼薪的举措,所有这些,除了肃贪反腐的需要外,就是为防止官员与民争利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采取的治国之道。

姐的欢喜 »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宰相)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