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菲利普·罗斯(美国作家)

人物经历

菲利普·罗斯1933年3月19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父亲赫曼·罗斯信仰正统犹太教,他从加利西亚移居到美国后,曾从事过多种低收入的工作。后来,他开办了一个家庭制鞋作坊,但是没有做多久,就因经营不善倒闭了。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他有幸在一家城市人寿保险公司谋到一个推销员的职务,使全家人得以渡过难关。菲利普·罗斯的母亲贝斯·芬考·罗斯是一位十分可亲、可爱的女性。她细心照料丈夫、孩子,不声不响地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罗斯对母亲充满敬爱之情,曾回忆说母亲是他孩童时代的历史学家。

罗斯1946年到1950年间在威考希克中学读高中。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欧洲移民的史料,并且深入了解了哈德逊河两岸的移民情况。这为他后来在作品中写下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1950年,他在纽瓦克罗特格斯学院注册读大学。翌年,他为摆脱纽瓦克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抱着去看看美国其他地方的心理,又转到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巴克乃尔大学就读。在这所大学学习期间,他帮助创建并参与编辑了《其他等人》(EtCetera)杂志。

罗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哲学,或类似的东西》(Philosophy,OrSomethingLikeThat,1952)就发表在这份杂志上。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英语学士学位。195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参军,但因在训练中背部受伤,又被退了回来。此后,罗斯又回到芝加哥大学攻读英语博士学位。1957年,因某种原因,他放弃了学业。

到1957年为止,罗斯一共发表了七部短篇小说,其中有两篇获奖。随后,他获得霍顿·米夫林文学研究基金和古根海姆研究基金的资助,于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再见,哥伦布》(Goodbye,Columbus,1959)。

从1960年起,罗斯开始在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任教。两年后,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做住校作家。在这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随波逐流》(LettingGo,1962)。这部小说描写芝加哥和纽约等地年轻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他的创作可以说自此大作迭出,卷帙浩繁。到目前为止,他发表了共计三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三大系列小说(“朱克曼系列”、“罗斯系列”、“凯佩史系列”)和其他非系列小说、非小说、文集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罗斯笔耕不辍,接连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如《人类的污点》(TheHumanStain,2000)、《垂死的肉身》(TheDyingAnimal,2001)、《反美阴谋》(ThePlotagainstAmerica,2004)、《退出的幽灵》(ExitGhost,2007)以及“报应系列”中短篇小说(《所有的人》(Everyman,2006)、《愤怒》(Indignation,2008)、《谦恭》(TheHumbling,2009)、《报应》(Nemesis,2010))。除小说以外,罗斯还出版了文集《阅读自己和他人》(ReadingMyselfandOthers,1975)以及其他许多评论文章和短篇小说。

2012年,79岁的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这意味着2010年出版的《复仇者》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

2018年5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罗斯的溘然长逝,使世人的目光再次投注到这位独具风格的美国小说家身上。在长达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罗斯创作了大量揭露美国社会状况的作品,其中尤以展现美国宗教、文化和种族等尖锐冲突的“美国三部曲”最具代表性。

创作历程

罗斯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发表了28部作品,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也因为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常常涉及当代美国社会特别是犹太移民中最敏感最尖锐的问题如同化、异化,身份的背叛与回归,两代移民间的隔阂,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异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的揭示使他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再加上他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又给他带来了“色情作家”的非议。

对他的小说赞赏有加的或嗤之以鼻的都大有人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罗斯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备受关注和热议,无论是文学评论家还是普通的读者都对他的创作充满了期待和热情,这种“雅俗共赏”的现象是当代文学中所少见的。

罗斯的创作,从艺术手法流变的一侧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9年到1969年。这10年中主要的作品有《再见吧,哥伦布》、《放任》(Letting Go ,1962 ) ,《当她顺利的时候》(When She was Good ,1967)和《波特诺的主诉》 ( Portnoy' s Complaint , 1969 ),这段时间基本上处于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为整个1980年代,这10年中的代表作品有《我们这一伙》(Our Gang ,1971)、《乳房》(Breast ,1972 )、《我作为男人的一生》(my live as a Man,1974 )以及1977年出版的《情欲教授》(The Professor ofDesire)等,这段时间罗斯的创作以模仿现代主义风格为主。

最后的第三阶段即以《鬼作家》(The Ghost Writer ,1979)为转折,走向了后现代主义实验写作的阶段,其风格更趋多样,甚至打破常规,杂揉各派,自出机杼。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刻画主人公在个体与社会冲突中面对性的困惑,是罗斯性爱主题创作的开始。性爱,在这里不是男女双方爱情的结晶,而成了一种发泄内心苦闷的手段与工具。罗斯接着通过描写性的泛滥、尤其是三角恋爱来继续探索性爱主题。三角恋爱,从一般的社会伦理规范来说属于不正常的恋爱关系,但它本身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体性爱理想与社会准则的冲突。当作家把这种矛盾纳入整体的社会中时,便表现出对伦理道德的拷问。罗斯最后以描写性的终结完成了对性爱主题的思索,伦理规范与本能天性的矛盾、自然欲望与情感需求的冲突尽在其中。

从性的困惑到性的泛滥,再到性的终结,其中包含着作者对性爱主题的沉思,也显示了作者对性爱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拷问,这种对理性与情感、社会规范与人性本能的高度关注,是罗斯小说丰富内涵的体现,也是作者对包含犹太民族在内的整个人类生活的深刻反思。

反叛是犹太人对传统的一种反思与抵抗,在《圣经》中是犹太先祖对上帝的背离,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质品性。如果说贝娄等犹太作家在小说中更多地体现了对犹太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缅怀,那么罗斯则以莫大的勇气揭露了犹太文化中的不足与丑恶,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背离与反叛。罗斯刻画的反叛意识集中体现在犹太社会中个人与家庭、自我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父辈与晚辈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冲突。当其他犹太作家竭力保持传统的身份意识与自我意识时,罗斯则站在另一个方向消解传统的核心问题,以一种喜剧的色彩挪榆最为严肃的身份问题。

在这些充满反叛意识的小说里,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冲突,它们代表了罗斯对犹太传统的逆向性认知及反驳。这也正是他受到许多来自犹太社会内部的批评的原因。

罗斯所刻画的反叛意识,是一种文化的反叛,它昭示的是犹太文化变革中的矛盾与冲突。宗教、家族观念与普通个体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家庭中晚辈对父辈的反叛与抗争。

除了性爱主题下的伦理拷问和反叛意识里的道德冲突,罗斯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也进行了长期的思考,生存处境下的命运反思成了他小说创作的另一重点。罗斯不断地探索当代美国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生存境况,也逐渐突破和超越时代的局限,将视野拓展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以不懈的努力探寻人类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罗斯对人性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不断探索着新一代犹太人的种种变态心理与行为,这实质是对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在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现象和自我命运的深刻反思。

正是由于罗斯对伦理道德极为关注,他认为小说创作的任务就是重新审视这种经典的文学样式并给予它合适的地位。“文学的目的不是一种行动的号召,而是一种思想的言说。……小说不仅要处理道德问题,还要通过对人类现状的仔细审视来提高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罗斯的小说创作有着严肃的伦理道德指向,它突破了种族和环境的局限,在演绎犹太文化在异质文化中的发展与擅变,刻画犹太人在他者的国度里流浪、漂泊、受难以及陷人难以实现自我解放的困境的同时,也在诠释整个社会的伦理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处境。

艺术特色

罗斯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丰富的语料库,他“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多为标准的美式英语,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在家中使用意第绪语,大城市喧闹的街上常听到的美国俚语,以及犹太宗教仪式上使用的希伯来语。罗斯的语言俏皮而又不伤风淮,嘲讽而不露刻薄,来自街头和犹太家庭的笑话,完全融入了场景和人物的行动中,他们的对话语言简短,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国犹太民族的风俗画。

在《波特诺的怨诉》中波特诺内心压抑的性爱需求喷涌而出,他躺在医生的诊床上滑稽说笑,即兴话语与夸张的语言中掺杂了各种放肆言辞,他还把那些交往过的美国女人冠以侮辱性的绰号。罗斯嬉笑怒骂的语言最大程度呈现出所描述世界和人物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再现他所生活世界混杂性的文化特征。

其次,罗斯用游戏的方式处理严肃的主题,从而起到对较为敏感而严肃的主题进行解构的目的。罗斯把老一代犹太人认为不应登大雅之堂的话题或不应展现在非犹太人面前的“丑事”都写进了他的作品,并给予了大胆的嘲讽,如犹太男人的偷情、犹太人宗教信仰的虚伪性和犹太人善于钻营取巧的性格等,表现了犹太人也是普通人的一面。罗斯笔下的美国犹太人,完全不同于人们心目中洛守成规、循规蹈矩的美国社会的犹太公民,颠复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苦心经营的优良社会形象,揭开了犹太团体默认的“不应叙述之事”。

人物影响

1959年,罗斯的第一本着作《再见,哥伦布》,为他在美国文学界赢得了地位。从此,菲利普·罗斯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影响整个美国文坛。1969年,《波特诺的怨诉》使他一跃成为世界级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内容涉猎广泛、写作手法常变常新,获奖无数,其中包括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福克纳奖、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等。“所有重要的美国文学奖他都获得了。近十年来,他常常入选诺贝尔文学奖最有竞争力的候选者名单。”

2005年,罗斯成为将着作刊印于声望显赫的“美国文库系列丛书”的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这为他赢得了“文坛活神话”的美誉。“美国文库系列丛书”所收录的作家绝大部分是已经过世的、在美国文学史上已经盖棺定论的经典作家。同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请200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等文坛重要人物推举“过去25年来出版的最优秀的一部美国小说”,得票最多的前20部小说中,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占了6部:《美国牧歌》、《反人生》、《夏洛克行动》、《萨巴斯剧院》、《人性的污秽》、《反美阴谋》,足见其作品对美国文坛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人物荣誉

罗斯获奖颇多,其中包括美国犹太人书籍委员会的达洛夫奖、古根海姆奖、欧·亨利小说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奖,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其主要获奖作品还有《遗产》(1991)(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夏洛克战役》(1994)(获福克纳奖),《萨巴斯剧院》(1995)(获全国图书奖),《美国牧歌》(获1998年普利策小说奖和法兰西外国最佳图书奖),《人性的污秽》(2000)获2001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和2002年法兰西梅迪契奖。2011年5月18日,罗斯获曼布克国际文学奖。此外,他还先后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文学金奖(2001)、获哈佛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2003)、笔会/索尔·贝娄美国小说成就奖(2007)和《巴黎评论》哈达达奖(2010 Paris Review's Hadada Prize)。

人物评价

文学批评家欧文·豪曾说过:“许多作家需要终其一生刻意追求的那些东西—独特的声音、稳妥的节奏、鲜明的主题—菲利普·罗斯似乎马上就全部得到了。”

文学评论家索罗塔洛夫说:“罗斯属于犹太道德主义者的行列,但他却以犹太性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浑厚的犹太道德经验迈向人类内心世界普遍存在的两难境地。”

罗斯的多年好友卡纳罗曾说:“罗斯与其他作家不同,他不是凭某一部特别的作品青史留名。如果让读者选出各自心目中罗斯的最佳作品,可能会有15个不同的答案。”

美国文学批评家阿哈荣·阿佩菲尔德(AharonAppelfeld)曾评论说:“在我看来,菲利普·罗斯是一位犹太作家,不是因为他自认为是一位犹太作家,或者因为他人把他视为犹太作家,而是因为他用一种小说家讲述他感到亲切的事情那样,写出了一些名叫朱克曼、爱泼斯坦、凯佩史、他们的母亲、他们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的沟沟坎坎。”

美国文学批评界对罗斯早期的创作褒贬不一。不过,总体说来,批评界对罗斯的创作还是给予积极肯定的,特别是对其中短篇小说集《再见,哥伦布》、“朱克曼系列小说”等给予充分的肯定。

姐的欢喜 » 菲利普·罗斯(美国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