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脱贫路上传播正能量

脱贫路上传播正能量



唐纬(左)在村部记录村集体出售的豌豆尖称重情况。
 

  1月16日 星期三 天气 阴

 

  早上6点半,天还没亮,走出家门,凌冽的寒风扑面而来。今天是出售建设村农业产业示范区豌豆尖的日子,因为昨天还没把务工人员落实,唐纬担心人不够,心中不免有些焦急。

 

  赶到位于绵竹市兴隆镇建设村3组的农业产业示范区,唐纬远远就看见站在田边的村“两委”干部,周围还三三两两站了几个贫困户,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唐纬叫上农技员,一起把装豌豆尖的筐子分发给参与采摘的农户,并把采摘的田块安排好之后,就站在田边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商量大棚示范区下一步的种植计划。

 

  这时,9组的贫困户毕开容找到了唐纬,开口就说:“唐书记,我是来告状的!”唐纬很奇怪:“你要告哪个哦?”她回答道:“我们队长说我年龄大了,有活路做都不喊我,你看今天如果村上不喊我,我都不晓得今天要摘豌豆尖。”唐纬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村民小组长看贫困户年纪大了,担心务工时候出差错,有杂工活的时候就没有叫上她。这倒好,贫困户还闹情绪了。唐纬赶紧进行了一番劝导,让她下田摘豌豆尖去了。唐纬转头对村“两委”干部说道:“你们看这样的贫困户多可爱,组长不要她做活路,她还非要做。我们平时都说扶贫扶智,扶的关键点在于要扶贫困户的思想和志向。只有贫困户有了增加家庭收入的欲望,再帮他们找到平台,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脱贫。‘等、靠、要’思想是绝对要不得的,像她这种主动要求做活路的贫困户我们一定要支持。”

 

  站在还挂着霜的田边,看着田里忙碌的身影,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涌上唐纬的心头。

 

  早前的建设村是德阳市级贫困村,有12个村民小组,人口约2200人,精准识别贫困户69户132人。产业以传统大田农业为主,由于地处官河尾水段,农业用水存在困难。全村用水主要依赖机沉井抽水,但多数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化沉井不能满足用水需求,同时抽水用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导致脱贫致富进程缓慢。2015年,初来乍到担任“第一书记”的唐纬,面临着软弱涣散党支部的提档升级、市级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全村69户贫困户的脱贫退出、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破壳任务以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深感压力不小。

 

  唐纬与村“两委”一班人“对症下药”,逐步形成了“党支部+示范区+贫困户”抱团脱贫模式,以发展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为了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建设村成立了康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建成15KW光伏发电项目并做好管理和经营。同时,唐纬牵头成立了建设村万禾种植合作社,建立起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34亩、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7亩,采用“菜稻菜”种植高效轮作模式,使建设村成功“破壳”。同时,通过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到示范区务工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增收。示范区还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籽和种苗,全程给予技术指导并帮助贫困户销售种植的蔬菜,使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没有后顾之忧。

 

  去年夏天大棚示范区种植豇豆,为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也为了给集体增加收入,唐纬和村“两委”决定省下采摘豇豆的人工费,由唐纬和村组干部去采摘出售。豇豆成熟时正值5月,天气已经有点热了,大棚里面高温高湿的环境更是让人难以忍受。为了避开高温,每天下午6点半钟,唐纬就带领村组干部到大棚采摘,晚上8、9点钟采摘完毕,把豇豆运回村部,再用橡皮筋把豇豆捆成约手腕粗细一把一把的方便出售,这个工序一般要持续到当晚10点多。第二天凌晨1-2点,由村主任带队送去农产品交易市场出售。半个月下来,唐纬明显感觉村干部们黑了,瘦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怨言,更没有人提出改聘杂工来采摘。后来,一些贫困户和村民主动加入到义务采摘队伍中,晚上在村部文化院坝休闲纳凉的村民也主动帮忙清理、打捆豇豆。唐纬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回报,不仅仅在于义务劳动给村集体节约了开支,而是干部身上的正能量得到了传播,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唐纬深知,“第一书记”这个岗位,不是走形式、添履历的镀金作坊,而是干实事、看实绩的炼金熔炉。通过3年来的学习和磨练,唐纬从一名城里的机关干部逐渐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看着建设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老百姓安居乐业,唐纬的干劲更足,希望早日把建设村建设成为一座村美、民富、家和、业兴的幸福美丽新村。(绵竹市兴隆镇建设村“第一书记”唐纬)(记者 秦琴 整理)

德迅网 » 脱贫路上传播正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