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寻访身边的好学校(好校长)⑥ 

  当代教育家刘彭芝和她所领导的人大附中,在中国乃至世界基础教育领域都代表了一个品牌、一重高度。但在人大附中学生的心中,刘彭芝则永远是那个“捧着一颗心来”、把他们“宠坏了”的“刘妈妈”、“刘姥姥”、“刘奶奶”,是那个遇到难事就会找她求助、遇到争执就去找她评理的“大家长”,是那个真实率性、被他们整理成《刘彭芝爆笑经典语录》,在网上流传的“史上最牛的校长”,更是那个他们最尊敬与爱戴、“人生为一大事来”、用整个生命在做教育和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偶像——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心心相印 人大附中供图

  亲密校长

  ■当前,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创造一种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要让他们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刘彭芝教育思想录

  刘彭芝的教育梦想是那般单纯和美好:“我希望学生将来回忆起中学生活时,感觉是幸福快乐的,是有独特收获的。我要让人大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要让校园成为学生向往、喜欢和留恋的地方。”

  她如是说,也如是做。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刘彭芝曾说过,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与推动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学校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中。

  2010年年末,四川荣县高山镇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个女孩正在给当地200多名教师作题为《爱的初体验》的报告。她深情地讲述着母校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讲述着刘彭芝校长的教育箴言——“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是创造的源泉”……

  聆听者中,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也有四五十岁的资深教师,而这个讲课的女孩,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支教队伍中的一名学生。那天,她的报告感动了全场所有的人。当地一位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说:“在这个报告厅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精彩的演讲!”

  这个女孩名叫王瀛。她的名字和她所做的这一切,并不为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大多数老师所知道。但她坦言,她的所思所为都源于人大附中。她把对刘彭芝和母校人大附中教育精神的理解,化作自觉的行动,默默地传播到了远离京城的西南乡村。

  教育者的爱是什么?刘彭芝让人大附中的学生懂得,有一种爱,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

  刘彭芝曾说过,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与推动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学校内;大生命,则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中。在她的带领下,从2002年起,人大附中积极投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努力追求社会责任最大化。如今,人大附中的不少优秀干部被输送到北京周边薄弱学校去帮助办学,很多骨干教师被派到京郊山区去支教,学校很多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社会共享。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到这里来探宝取经、挂职培训、留学体验。人大附中的学生都知道,他们身边那些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留学生”,大多数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不曾看见过计算机……

  在开学典礼上、在升旗仪式上,刘彭芝总是不失时机地把这样的故事说给她的学生们听。她说,你们身在北京,享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但你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很大,在偏远的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环境、受教育水平与你们相差很远,你们要懂得珍惜。另一方面,也要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师生,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附中人要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她以这样的言行影响和改变着她的教师,感染和感召着她的学生。

  为此,人大附中的早培班开设了公益研修系列课程,与中国狮子联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舒耘听力康复中心等单位合作,把公益活动带进常态课堂。每当上这些课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群只有十二三岁的学生,走到街头献血车旁,向路人宣传献血知识,招募献血者,为献血者提供服务;他们放下“小皇帝”、“小公主”的娇宠,带领那些有语言障碍的弟弟妹妹们走进植物园、动物园和书屋,耐心做着各种手势纠正他们的发音……

  赵子渊一岁半时被诊断为感应神经性重度耳聋,医生预言他将无法接受正常教育,智力也会受到影响。但因为他及时植入了人工耳蜗,并接受了语言康复训练,才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进了学校。十年之后,当他作为人大附中早培班七年级的学生,走进舒耘听力康复中心进行公益活动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里的陈校长,正是小时候帮助自己康复的陈舒耘老师。“我曾经是被关爱者,现在长大了,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知道,爱会创造奇迹。”他激动地说。

  早培班八年级的张钦晨,遇到了一个本来打算用纹身来纪念18岁生日的来京打工者,当他看过张钦晨散发的传单后,决定用献血的方式来纪念生日。这让张钦晨深受触动,更坚定了自己要用行动去影响他人的决心。她关注留守儿童,利用假期回老家走访了留守儿童家庭,调研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心理状态,撰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湖南澧县留守儿童家庭调查记录》。

  1.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2. 到美国讲天津故事
  3. 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爱上中国》《中华好故事》 文化大餐献礼十九
  4.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5. 护士发明“神器” 患者叫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相关推荐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