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是我们红白标语口号的泛滥时期。“红色标语”主打正面宣传,写的是“永远健康”、“万寿无疆”之类宣扬唯心论和个人崇拜的标语。这类红色标语口号在当时铺天盖地,有“红海洋”之称。“白色标语”则类似大字报,常是批斗“阶级敌人”决战书。主要写的是“打倒”、“砸烂”、“油炸”、“千刀万剐”、“罪该万死”、“遗臭万年”等。这类标语口号用词极端,充满血腥味,其语言的暴力化、幼稚化、粗俗化达到了极致。
现实生活中标语口号也存在着严重的滥用现象,主要表现在提标语口号不慎重,标语口号泛化,以张贴标语、宣传口号来代替实际工作。语言不规范,法律法规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比较普遍。
比如计生标语中,很多暴力成分令我们反感,其实这些标语只有吓唬人的作用,而且这些标语口号都可能是违法的,甚至有政治性错误。现在有人讨厌标语口号,就是因为标语口号被滥用、误用了。标语口号是一个中性概念,这种形式本身没有错,错在怎么用,怎么表达。
东方早报:造成标语口号泛滥的原因是什么?
韩承鹏:这里有一个趋势,越往内地,标语口号越多,政治色彩也越浓,而且由于条件限制,标语口号很多就直接写在墙壁和马路两边,所以视觉冲击越大。其实上海也有很多标语口号,但这里会做得更加精致,成本也更高,所以看上去没那么刺眼。
标语那么多,常常跟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够踏实有关。这些人以为开过大会,拉过大旗,喊几句口号,就算工作完成了。在一些领导的观念中,谁口号喊得响工作就最卖力,而不是去脚踏实地做工作。其实,很多标语口号多是在表虚功。还比如,上级考核下级,往往看到标语口号多、热热闹闹,就觉得他们工作做得好,这都助长了标语口号的泛滥。
只会改变
东方早报:你怎么看标语口号的政治宣传作用?
韩承鹏:标语口号的制作者制作标语、呼喊口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对客体产生影响。在其影响面上,决不是仅仅为了涉及一个人、若干人,而是力图使受影响的群体更加扩大。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对大众心理有过精彩的描述。借用他的理论,可以对许多标语口号发生作用的原因进行较好的诠释。勒庞通过研究发现,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个体的心理特征完全不同。勒庞概括了两者的三个区别,他认为,“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无意识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无意识作为一种仍然不为人知的力量起着作用。”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到,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抛弃个人的想法,异口同声地在呼喊着同一个口号。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
东方早报:在现代社会,大家接触信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对标语口号也不像以前那样关心,这是否意味着标语口号将退出历史舞台?
韩承鹏:我不认为标语口号可以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是说标语口号的表现方式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地改变,尤其是要更加人性化。现在的标语口号,政治性还存在,但表现形式在变化。以前,中国的标语口号在内容上相当直接,部分充满了语言暴力。但现在的标语口号,内容上更加人性化,更多从受众层面和人文关怀角度在创造这些标语口号。
而且,中国社会每年依然会诞生不少标语口号,重大节日的时候,一些机关还是会发出统一标语,比如国庆、党庆;还有一些重大法律出台的时候,都会发出标语口号进行宣传,这些标语口号每年都会有。
其实标语口号和广告相似,这些句子放到经济商业上就是广告,放在政治领域就成了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