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势资本是牛电科技天使轮领投方,在之后的每一轮都追加投资,是公司第二大机构股东。牛电科技也是明势资本成立4年以来收获的第一个上市项目。
虽然是投资人身份,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对创业这件事并不陌生。他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创业者之一。2000年,互联网第一波浪潮汹涌澎湃,还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就读的黄明明去了趟硅谷,在这阳光明媚的西海岸,穿着休闲的人们试图用技术改变世界。大洋彼岸的中国,几乎同一时间涌现出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在听到新浪、搜狐的故事后,黄明明决定退学出来创业。
回国后,他认识了中国第一代“草根”站长,创办265导航,最后卖给了Google,担任过ZCOM总裁,收购网际快车,投资创建酷盘担任董事长。2014年,明势资本成立,他开始走上专业投资人道路。
但牛电科技跟他经历和投资的所有创业公司都不一样。
“这个公司经历了很多打击,最后是靠着团队力量把这个事情做起来的,跟平常听到的那些天才领袖高歌猛进做成一家公司的故事不一样。”黄明明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说。在牛电科技创始人李一男突然缺位、公司跌入低谷的时间里,黄明明和公司高管组成了“小牛电动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每天都开会,去应对千头万绪的事情:产品细节、销售渠道、供应商,甚至包括包装箱、包装纸等等。10月19日小牛IPO当天,黄明明还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名为《永远不要低估一支团队的力量》。
2014年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年,不过明势资本的投资思路却跟绝大多数新成立的VC迥异。
在经历了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年代后,黄明明不再看好纯粹的“流量生意”,在O2O、互联网金融等项目涌入大量资金时,他跑遍了珠三角、长三角,得出自己的结论:未来5-10年是智能出行、智能制造和核心技术驱动的时代。
在明势资本的投资组合中,to B项目占了70%左右,这些项目不管是硬件设备、核心器材还是AI企业级服务,都是帮企业极大提升效率;在C端,明势资本看好整合跨界技术或者创造新品类的项目,比如牛电科技、李想的车和家。
2018年10月17日,明势资本完成第三期美元基金的募集,往期美元基金的机构投资人均选择继续加注明势第三期美元基金。该期基金总规模1亿美金。至此,明势资本共管理3支美元基金和1支人民币基金,总管理资金规模达到25亿人民币/等值美金。
在明势的投资理念里,中国企业家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趁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和人口红利,做好中国市场;第三代中国企业家就要靠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技术,敢在全球范围内和最优秀的产品同台竞技。
以下为黄明明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整理:
至暗时刻
CE:小牛电动是明势资本成立以来的第一个IPO项目,你心情怎么样?
黄明明:还是很感慨的。跌落谷底又向死而生,小牛还原的是一个真实的创业故事。
CE:小牛上市在你的预期之内吗?
黄明明:说实话,没敢想。一个诞生在聚光灯下的项目突然跌入谷底,当时就是想办法解决问题,碰见一个解决一个。
CE:过了多久,小牛才可以说走出了至暗时刻?
黄明明:还是经过了好久。起初小牛一直沿用纯线上的销售方式,虽然用户口碑很好,微博传播也很好,但到2015年底2016年上半年,我们发现这个销量到了一个瓶颈,这时团队信心也产生了一定动摇。
我们为此和团队做了很多研究,和小米、华为的人也聊了好多。他们告诉我,“线上销售最多也就能占到总销售量的20%。”
我们也反思,小牛是交通工具,如果纯粹通过线上去销售,不让用户看到、摸到甚至试骑,那就只有前期那批科技粉丝、产品忠粉才会买,无法扩展到真正广袤的二三四线城市的更多用户。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根本没人知道李一男是谁、明势是谁,它关注的是产品。
我们开始想把渠道建到线下,建到更广袤的地区,这时就面临一个选址的问题。小牛的大数据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小牛的车带GPS,知道用户在哪里和用户的骑行习惯。当时我们有几万台车在全国各地跑,但跑出来的大数据却喜忧参半——忧的是,小牛产品的分布没有一个特别集中的大城市,我们把销量前30的城市加在一起,连总量的30%都占不到;喜的是,我们看到全中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都存在两轮智能电动车的用户需求,这就证明它不是一个小众需求。
想开线下店和真的把线下渠道建起来是一个极其复杂漫长的工作。CEO李彦带着团队从5家店、10家店开始,在一年的时间内快速拓展到两百家店,现在国内已经有五百多家店。当然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这也是为什么我说Token(胡依林,牛电科技创始人兼研发副总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个天才般的产品经理相当于这个公司的灵魂。
2016年下半年开始,小牛的量快速猛增,大家的心里才比较定了。后来我们继续制定海外市场计划,欧洲的量也慢慢起来。2017年上半年,小牛才算爬过了至暗时刻。
CE:很多硬件产品是因为在国内遇到市场天花板,希望去海外寻找增量。小牛也是这种考虑吗?
黄明明:恰恰相反,去年开始小牛在国内的量是高歌猛进的,本身这个团队也从来没有把自己限制在中国市场。
CE:你曾说过小牛当时为此非常纠结。
黄明明:确实纠结。欧洲是汽车和两轮摩托车的发源地,人家觉得中国就是做便宜货,它对一个中国品牌会不会认可?我们还是个初创公司,能不能打下来?当时国内的量正在起来,还在铺品牌店、经销商渠道,是不是要做海外?而且中国公司出海多数都是铩羽而归,我们看到成功的只有华为。
后来我在华兴的年会上遇到了华为高管,我们晚上聊了好久,跟他取经怎么打海外。其实具体战术打法有很多,但他们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老大要有必胜的决心,要派就派最牛的人去干,这事才有可能成。华为任正非从各大区抽调最精锐的大区主管,而且下了军令状,打不下就别回来,有这种决心才能够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磕下来。反观大多数的中国公司,出海都是试一试,看看行不行,派出去的都是二三线的人员,对当地政策、法规、用户、市场都不熟,最后他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海外不是我们的市场。
既然小牛一早就定位帮助全球城市用户提供最好的短途出行方案,欧洲又是最主流的市场,为什么不去?最后团队选了最难进的德国,李彦和Token最多的时候两个月跑了十几个欧洲国家,和当地经销商一家一家去谈,现在小牛已经进入到23个国家。
CE:你相当于给小牛介绍了两任CEO,在你看来,李彦和李一男的不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