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呢,通过股东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与关注,我们这个“后起之秀”一步步壮大了起来。前年是我们集团20周年,当时我做了个对比:从20年前电压36伏电器产品起步,我们一直做到了75万伏;从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品牌,我们做到了今天300多亿元的品牌价值;从只有一种产品和证书,我们做到拥有5000多个证书、3000多个专利;同时我们把驰名商标、市长质量奖、省长质量奖以及中国质量奖等大多数能拿的荣誉都拿了……
当时,排在我们前面的17家集团,在这20年中,除了几家已经上市的,剩下的已经不多,大部分都没了。所以说,企业的路程、寿命其实是非常短暂的。不过是二三十年间,很多名字都变成了历史。所以,政府引导企业发展一定要科学,企业对自身发展特别是对于主业的发展,一定要专注和坚持。
1996年的时候,“人民”差点把地产定位成主业。放弃的原因,今天看来很搞笑
1996年,我们设立集团公司的时候,同时也设立了人民房地产开发公司,确实是有点想把地产行业作为一条后路的意思。
那个时候,房地产还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刚刚兴起。我一直很关注这个领域,所以经常跟大家讲,中国这么多人口,房地产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没有选择地产呢?主要是当时虽然我们看好,但实在是想象不到这个行业后来的发展趋势。比如当时我们讨论过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农民。你建了商品房、高楼以后,种田的工具放哪里?这个不现实。
而电器不一样,我们知道做了以后最后能达成什么效果,最糟是什么状况,该怎么办。而且在当时,身边确实也找不到可以借鉴参考的成熟房地产企业。一直到1999年,我们的地产公司才在江西开始做一些小规模的地产项目,但始终没有做大。
1999年,也是我们启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元年。我认为,作为一家企业集团,多元化与专业化两条道路都要走。但我们不能做毫无基础、从零开始的多元化,它需要团队、技术、市场、资金等,一定要强强合作、互生互补才能成功。而从发展趋势看,多元化在未来会越来越厉害,因为很多东西在过去是孤立的,但在互联网智能化时代,它们是可以找到相似相通之处。今天很流行的跨界融合,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相似相通的线索把各种领域的东西串连起来,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未来人民电器集团多元化会越来越广泛,它应该是一种强强合作、资源整合、基于共享经济思维而生的多元化。
那时的柳市集团公司都“重组”,但我偏偏以“并购”打出了花式组合拳
我们算是后起之秀,按照常规的打法是很难一下子起来的,所以我在并购重组、资源整合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们的重组和柳市其他企业不一样,当时的集团化公司基本都是把过去的配套厂,以股权为纽带进行捆绑。而我们则是从多个方面去壮大自己,除了重组柳市的中小企业外,我们还积极走到外面,去并购国企,去寻求多方的合作。实际上,“人民电器”在外并购重组的资产远远大于温州本土的。
那时正好遇到国企改革的浪潮,所以我们对于国企的并购重组比较顺利。比如江西变电设备总厂,当时是国内输变电设备行业第二的国企,我们只派驻了一名财务总监和一名监事就顺利完成了重组。我们的做法很简单,第一步就是要打破吃“大锅饭”的传统思维,把核心员工、高管的工资按照5-10倍的幅度提升起来。其实一直到今天,我都是这个理念:你的人如果招过来是过日子的,一块钱都嫌贵;如果招来是做事的,一百块也不贵。同样一名员工,你付他一千元一个月,他肯定混日子了事;你给他明显高于平均水准的工资,他就会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因为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他是要回家的。
从20年前并购的国企到今天我们下属各个企业的用人,我都是秉承这个理念。很多人认为新《劳动法》实施之后,企业不好办,人力成本太高等;但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要把企业的管理做好,让员工真正多劳多得;把智能化改造做好,让员工效率提升,人虽然用得少了,但员工收入也更高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大。我们不能去怪外面的环境,它对每一家企业都是公平的,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没做好,没管好。
另外,除了直接的整体并购国企之外,我们有市场并购(联手开发市场)、技术并购(买断或授权)、产品并购(代理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就是围绕品牌价值,围绕共享经济的思想观念,不断壮大队伍。无论哪个时代,一家企业想完全靠自己,做大做强,是很困难的。企业家应该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和胸怀,只盯着自己的股份多少,肯定是做不大的。
感谢练武经历,它让我拥有了3000多个徒弟,也拥有了20多年持续健康的身体
常有人问我,你所经历的最困难时刻是什么?我说,做企业是没有困难的,但做企业也是步步都困难的。当人人都可以看出企业困难的时候,可能这个企业已经来不及扭转了。但哪怕是发展势头再好,企业也是每一步都困难,因为你的每一个决策带来的都是全方位的压力。事情不少,烦恼不断,企业家就是要随时地自我调整,去解决一个个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心态一直比较好。对于“企业最终还是属于社会”这一点,我有较深的认识。
我们虽然是老板,但其实更像是职业经理人。为什么呢?温州很多企业,包括我们人民,几乎都没有分红过,基本都把利润投入用于扩大再生产了。我们这些股东,基本上一年就是拿几十万的薪酬。某种意义上讲,和公务员很像,靠上班养家。企业越做越大,我们年纪也越来越大,退休后,我们也必定是和公务员一样,带着牵挂,两手空空回家。再往后,天堂也不需要人间的东西带上去……
办企业,可能最开始的时候是为了生活;但到最后,其实就是一份工作、一份事业,让你可以去努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体现你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们作为企业负责人的意义所在。带着这样的觉悟做企业,我们的心灵就会平静。
另一件让我引以为豪的事,是健康。从40岁到现在,我从没感觉自己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反应速度,都和从前一样。这要感谢我年轻时的练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