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希望儿子成为自己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周洲和先生都是对自我有很高要求的人,她希望,儿子跳跳也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从跳跳小时候起,她和先生就会和跳跳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计划,后来跳跳都坚持下来了。
比如:现在的孩子都特别会使用电子产品,跳跳就比她玩得还熟练。周洲和先生会在每个星期五把iPad给跳跳,星期天上交,这之间没有使用时间限制。但实际上,跳跳玩iPad玩得也没那么多,因为他要去打网球、约小朋友踢足球、去上钢琴课,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
比如:周洲和先生要求跳跳每天必须完成30分钟的阅读,读什么书都可以,并且要写阅读笔记。阅读笔记不是要求写长篇感悟,而是先生制作的一张表格,包括:这个书的名字、作者、好不好看(1—5颗星)、最吸引人之处、里面最难忘的一句话,完成起来比较简单。现在,阅读已经成为跳跳的习惯,甚至经常超过30分钟。
周洲认为,孩子的成长要有的放矢,给太大的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给太大的空间没准儿也有问题,一定要适度。
九、父母总在想让孩子变成最好的孩子,却忘了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
创业以后,周洲对儿子的陪伴确实少了很多很多,她尽量在儿子睡觉前赶回家,跟他打个招呼,但有时候连这个都不太能保证。
不过,周洲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父母把自己做好了,也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记者曾经采访过她,问她儿子的偶像是谁,她说可能是大白吧,没跟他聊过。回家之后,周洲就问儿子,你的偶像是谁,是大白对吗?他说不对。她问那是谁啊。他说给你看看吧,就递过来一张他在上个学期做的一张海报,海报里面有一个框,说你的英雄是谁?儿子居然写的是“My Mum”。周洲特别惊讶,也特别激动。她问为什么觉得是妈妈呢,儿子说了很多理由,说你一直在做挑战自己的事情,去跑马拉松,跟大家的关系都很好……
儿子的话让周洲特别感慨,大多数父母总是在想“我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变成最好的孩子”,但是他们往往忽略掉了,我们首先应该做最好的自己,做给孩子看。孩子越大,越不爱听道理,那么,家长自己去做,其实是给孩子树了最好的榜样。
比如:周洲跑完马拉松回来之后,先生会跟儿子说,你看妈妈40多公里都跑下来了,你每天游泳能不能保证每天游1000米?儿子原来会偷懒,游个600米、800米就说OK了,后来他就会对自己有要求。
比如:跳跳出生时,周洲就知道,有两件事儿子一定会去学,一个是学音乐,一个是运动。
先生是一个重度网球爱好者,连续20年,他每周一定会进行2—3次的网球训练。果然,跳跳也特别爱运动,最爱打网球,平时还会去踢足球、打高尔夫。
儿子跳跳热爱打网球先生还是一个对古典音乐有很多年研究的爱好者,家里有无数的古典唱片。跳跳出生后,周洲和先生带他去听音乐会、听唱片、看演出,在这种熏陶下,最后,跳跳在五岁时,自己主动要求学钢琴,并表示会一直坚持下去。跳跳学习任何一首曲子时,爸爸会给他介绍作曲家、给他讲背后的故事、给他听不同版本的音乐片段,丰富他的音乐修养。跳跳从未去考过级,但和爸爸一样,练琴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几乎每天要练1个半小时。
儿子跳跳参加钢琴比赛所以,父母自己去做,去给孩子做榜样,效果就是这么明显。
周洲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意识到,父母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比说教的作用大得多。与其整天对孩子说“你看我为了你,牺牲了多少”,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则。在这个时代,父母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甚至于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原动力。而这,也是她做“有养”的愿景。
周洲带着儿子跳跳一起跑马拉松,最好的教育是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