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简称“吃鸡”),是网络流行语。该词语最早来源于电影《决胜21点》,随后因在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中出现而火遍网络。当你在该游戏中获得第一名时就会有一句台词出现:“大吉大利,晚上吃鸡!”于是,“吃鸡”也成为这款游戏的一个简称。
“子曰:学而打吃鸡,不亦说乎,有手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不玩吃鸡,鲜矣仁!”
……
随着“吃鸡”游戏的流行,日前,一张张孩子围在一起玩游戏的图片在网上传播。在四川德阳,9岁的小学生翰翰看同学“吃鸡”,写出了《吃鸡论语选编》;10岁的小学生星星正在创作一部“吃鸡”主题漫画。“吃鸡游戏诱惑太大了,他们班上男孩子基本上都在玩这类游戏。”星星的母亲王女士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在对娃娃进行监管和引导的同时,两位家长更担心的是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可是当娃娃们都在“吃鸡”,这教育困局到底怎么破?
看别人“吃鸡”
小学生写成论语式攻略
“这些年,我的孩子成长与游戏分不开,看别人打吃鸡,竟然写成了论语式的攻略……”4月8日,网友“斑驳时光”在网上吐槽。
原来,“斑驳时光”的孩子翰翰很小就开始接触平板电脑和手机,现在,9岁的翰翰眼睛近视400多度,虽然父母采取措施,把手机和平板电脑收了,通过物理隔绝,不让他打游戏,但是收效甚微。
“收平板时,娃娃爆发了,又哭又闹。”他介绍,为了游戏,孩子甚至与父母争吵,发生冲突。最终,在父母监督和努力下,翰翰打游戏时间少了。
网友“斑驳时光”介绍,翰翰会打“吃鸡”类游戏,但他没看到儿子打过。他说,孩子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讨论游戏,“如果一点不懂游戏,孩子会不合群甚至成为异类。”翰翰的学校里,很多同学都打“吃鸡”游戏,“同学们谈论,他天天看着打都开心。”
因为学校要求下教育和学习app,平板、手机成为了学习必备,甚至一些作业都在平板上完成,所以绝对不让孩子接触平板和手机是不现实的。
“子曰:学而打吃鸡,不亦说乎,有手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不玩吃鸡,鲜矣仁!”
近期,翰翰结合《论语》写出了“吃鸡论语选编”,看到这些内容,网友“斑驳时光”坐不住了。“一个9岁的小学生看同学吃鸡,竟然写出了吃鸡论语选编。”他担心孩子荒废学业,更担心孩子的未来。“谁能告诉我怎么办?我不想成为一个失败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如此沉沦!”他无奈地向网友们发出“求助之声”。
他的吃鸡漫画将出第二季
班上粉丝还不少
10岁的星星是一名4年级的小学生,在同学中,他已经是一名“吃鸡”高手。最近,他正在创作一本漫画,他给漫画取名《圣魔大陆——藏在HIM身上的神器》,只要有空,都会画上几幅。
记者发现,星星的漫画作品以火柴人简笔画的方式呈现。漫画开头,一名叫Fourze宅男,拿到一本“秘诀”,然后与队友组队,空降到目的地展开任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战斗后,最终战胜反派角色HIM,获得胜利。
“班上还有不少粉丝,看完第一季,都等着看第二季了!”星星的母亲王女士说。
据介绍,星星正在画的漫画的元素来源于“绝地求生”、“我的世界”等游戏,以及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日本动漫假面骑士。漫画经过一个月创作,第一季已经完成,不仅有场景、剧情,星星连配乐、片头曲、片尾曲都安排了,片头曲《Fighting Gold》片尾曲为《Rise》。漫画内容以“吃鸡”为主题。
“只要聊游戏,他话多得很!”王女士介绍,星星除了上课、做作业,总喜欢偷偷打游戏,在游戏里,星星也学到了很多武器的知识,但游戏的思维和语言,对星星影响很深。
因为玩游戏,星星还挨过爸爸的打,他甚至心理出现逆反心理,总希望爸爸出差久一点。而父母最担心的,还是游戏对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毕竟是战争游戏,娃娃太小,耍的时间太长会变得暴力,或者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王女士说。
“不让他接触游戏根本不可能,只有进行监管和引导。”家人也试图不让他玩游戏,但星星所在班级,男孩子基本上都在玩“吃鸡”类游戏,王女士希望学校组织专业人士给家长提供专业的咨询,在家里和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
专家“拆招”
如何让娃娃免于“游戏诱惑”
又能发掘天赋?
沉迷电子产品、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还会出现全身体征,在临床上被称为“视频终端综合征”。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身科,每年都会接到不少类似的案例。对于上述两个孩子的典型案例,记者采访了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身科专家罗澍、吕桃,对此进行了深度的观察与剖析。
探因/吃鸡类游戏为何吸引小朋友?
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澍分析,“吃鸡”类游戏里,参与者是一个团队,游戏里有人际互动,互相救助,参与者有一种英雄式的成就感、优越感。此外,参与者还要互相竞技,寻求资源。“在现实中,青少年的资源是很匮乏的,但在游戏里,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很多资源,这就是一个成就感。”玩这类游戏投入低,操作简单,里面还有很多策略性的东西,“这就是吃鸡类游戏吸引小朋友的地方。”罗澍坦言。
“游戏成瘾是一个过程,手机游戏进入日常生活、从兴趣爱好到依赖,然后沉迷,最后到成瘾。”她介绍,这对孩子不仅是心理上的影响,对孩子的认知、思维的风格等各方面都有影响。“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聊天,痴迷游戏,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很多。”
界定/孩子是否“网络成瘾”如何界定?
该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吕桃介绍,界定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要看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和不让他玩手机后的反映。如果孩子表现出很烦躁,或顶撞家长,就会考虑他可能游戏成瘾。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后,脑回路会受影响,其他功能会被弱化,比如社交功能会受阻。
罗澍介绍,她所在的科室,近期就遇到一个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天天。“天天只有在游戏里才能忘掉自己的不开心。”孩子的行为引起了父母的不满,就动手打他,他则对父母撒气。罗澍介绍,孩子在游戏里获得了愉悦感,时间久了,就需要长时间游戏,才能维持这种状态,导致游戏成瘾。“上瘾之后,孩子的情绪、性格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病态的状态。”这时,父母就会发现娃娃变得自私了、暴躁了、不负责任了。
根治/发掘孩子天赋培养生活乐趣
#p#分页标题#e#“找准娃娃游戏成瘾的原因很重要。”罗澍介绍,社会飞速发展,手机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限制使用手机而让孩子远离游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关键是要发掘孩子天赋,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才能根治游戏成瘾。“要治疗网络成瘾,要激发他们的动机,娃儿不想变,父母做任何改变都很难。”
罗澍介绍,写“吃鸡论语选编”的翰翰其实对古诗词还很有感觉,创作漫画《圣魔大陆》的星星在漫画上有天赋,父母可以在这方面给予鼓励和引导。
两位心理专家均认为,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尽量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各种游戏。同时,学会教孩子利用“兴趣转移法”摆脱网络游戏,培养他们旅游、读书、绘画、手工制作、发明创造等。
视角
教育学者:
不能片面禁止孩子接触游戏
最好状态是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
“孩子玩游戏,最好的状态是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教育学者熊丙奇介绍,家长不能片面禁止孩子任何游戏都不接触、都不能玩,对游戏好奇的孩子会对家长的“禁令”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背着家长偷偷玩游戏,并抓住机会过足瘾。
熊丙奇认为,青少年沉迷游戏,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所以,家长要学会监护、引导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对孩子进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在使用过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识别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以此引导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并和孩子多交流、沟通。
其次、家长要发展孩子更广泛的兴趣,比如一起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时间安排在学习之中。
“陪伴教育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熊丙奇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游戏不能一禁了之,游戏也有一些益智游戏,只是需要对未成年人限制。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是在和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抢孩子”。按照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规,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经营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控制玩游戏时间,但一些游戏经营商为逐利,注册审核形同虚设,防沉迷系统变为摆设。为此,必须加强监管,监管部门监管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媒体称中国学者最早定义网络流行语
- 办公轻薄本很好选 帮你挑出高性价比型号
- 媒体盘点2013网络流行语 “土豪、大妈”走出国门
- 新闻观察:从流行语看社会变化
- 南方日报:年度流行语的价值何在
- 读懂这几个关键词,你就读懂了《庄子》
- 2011网络流行语大盘点
- 年轻学子译文学名作,别让网络流行语破坏了原文语境
- 十大网络流行语出炉 你知道几个?
- 四川第二批红色旅游线路发布 行程、景点全齐活了
德迅网 » 吃鸡的教育之惑:娃娃难以绝缘 家长如何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