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自媒体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生活的参与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在青年网民体" target="_blank">群体中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相较于流行语更为简洁,仅靠一些字母缩写、表情图片、符号词语便达成了一次社交活动,无法得知含义的人却会不知所云。
在青年用户相对较多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弹幕词”中,“真香”“颜表立”“空降”等特殊表达占据了大多数。热门弹幕词如“橘里橘气”相关弹幕数达172500条,“awsl”相关弹幕数达80820条。这些特殊表达方式以及相关概念被青年网民称为“梗”,而通过此类方式的交流被称为“抛梗”“接梗”与“玩梗”。
其实,“梗”在网络尚不普及的时代便有相应的概念与说法,即综艺节目与相声之中所言的“哏”,表笑料之意,经误传与广泛使用而念作“梗”。当下,“梗”的概念则是对“哏”在网络交流背景之下进行的含义补充,即指在网络社交中,有使用量基础与影响力,约定俗成的代表某种特殊含义并能引起知情网友共鸣的相关概念及其衍生符号。这些符号往往是由个别网民及团体发掘创造,并被广大青年网民运用于网络社交之中,随着不断地使用与传播,最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当一个文化内容或网络话题拥有足够的热度与交流基础,并能够总结和精简,符合青年群体在网络交流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便有可能成为一个“梗”。它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讽刺类:如“inm梗”,是对某些引人不满的事件套用相关素材进行剪辑制作从而进行讽刺,此类“梗”包含贬义暗示,甚至带有侮辱性质,不适合所有社交场合运用,却常常被一些青年网民因叛逆心理等因素而滥用。
诙谐类:这些“梗”作为谈资笑料,对于某一有趣事物引发相关讨论而形成“梗”。如“竹鼠梗”,便是源于搞笑视频片段,大多数“梗”虽都有轻松娱乐意味,但此类型较其他“梗”相比,暗示性更少,娱乐性更多,更容易被青年网民理解与接受。但也因使用门槛低,很容易被误用与滥用,所含象征意义更少,常常使用周期短,会迅速过气。这类“梗”有“发际线男孩”“真香”“符号:滑稽”等。
硬核类:这些“梗”多带有明确的身份指向性,与来源文化内容的相关性更强。用以表明自己的兴趣圈子与网络社交位置,如“wdnmd”这类电竞“梗”等,此类“梗”更具有暗示性,使用圈子也更为明显与局限,但仍有一部分发展到青年之间普遍流行。如“skr”本只在说唱圈使用,但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播走进大众视野。理解这类“梗”往往需要相关专业性知识,这类“梗”往往常年保持热度,自身不会大幅改变,拥有稳定的文化位置与使用群体。
“梗”之所以能够受到青年网民的青睐,得益于其同时具有简明趣味性和明确的对象性。在青年群体的网络交往之中,寻找共同点相当重要,在交流之中如果能够接收到“梗”,能够最即时地表达出身份,表示出同道之意——运用了同样的“梗”,即是表明双方拥有基本的共同语言与相似的涉猎领域,了解的“梗”越多,与更多的网民圈子接触便越容易。
“梗”产生于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之中,以网络社交流量为土壤,并影响着网民思想,作用于网络社交环境的发展。理解与掌握“梗”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正确引导“梗”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更好地改善网络社交环境,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如2015年连载至今的优秀国创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轻松幽默地讲述了我国光荣的革命历史与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相关文化与“种花家”系列的“梗”,弹幕上连片赤红的“此生无悔入华夏,此生无悔种花家”让人热血澎湃。弹幕热词中的“多谢款待”,也体现着“梗”对于网络社交礼仪的引导。
-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三期建设启动实施
- 致远协同运营中台:数字化升级的“正确打开方式”
- 让文物动起来 16款表情包网上走红
- 法制网评:“内外兼修”促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 方言乱入网络流行语 讯飞输入法方言语音输入666
- 新颖奇特——盘点各国网络流行语
- "我可能是假的"成新年首个网络流行语 咋火起来的
- 媒体评出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你怎么看?
- 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公布:年度词没想到是它
- 网友总结2014网络流行语 “有钱就是任性”上榜
德迅网 » 网络流行语你懂多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