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新闻写作中的语言把握

词语组合成句子,语言描述、修饰、传达思想信息,都有其相应的语义。新闻语言在语义分寸把握上,非常讲究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时代性。

用词达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最根本的要求。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一再告诫记者要“准确、准确、再准确”。新闻语言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为使读者能够准确全面地接受信息,新闻语言表达的首要条件是语义必须准确清晰,说到底就是用词达义。例如:某人服法,投案自首,如果新闻报道把他写成“伏法”,就是处了“死刑”,意思就反了。

用词传义。词语除表达理性意义, 还有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感情意义等。对同一个事物, 选择褒义词、中性词或贬义词,流露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这就是用词传义。汉语的表达十分丰富,同一个说法可以通过不同词汇表示。比如,“输”一个字可以表达成失败、惜败、惨败,赢可以表达成夺冠、问鼎、折桂等,不同的词语运用传达意思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新闻语言语义分寸地把握正是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需要我们在使用时仔细斟酌。

用词延义。新闻语言基本词义的引申、演化和外延性不断扩大,扩展了新闻语言表达的发展空间。毛泽东的新闻经典名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中,用“万船齐发”“直取对岸”“逃往”“逃窜”“乱窜”“奔逃”等一连串动词,形象地展现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磅礴气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语 法

国有国法,军有军规。语言的词汇排列、组合也要讲究语法。随着现代汉语的不断丰富,语法的某些部分也在发生变化,新闻语言应该在创新、规范,再创新、再规范的循环往复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

语要尊法。一位语言大师曾说:“媒体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社会传播语言与语言规范。”200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始实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语言文字进行规范,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用语准确规范,而且肩负着用文明规范的语言对大众进行示范、提高、促进的责任,必须带头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努力提高自己语言运用能力,提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按照新闻语言的特点和要求采写新闻,用典雅代替粗俗,用朴实代替奢华,用准确代替疏忽。

语要用法。语要用法,首先要少出现或者不出现用词错误。一是要不断深厚汉语言知识基础,掌握成语、俗语的意义和用法,避免误用和乱用。例如:“振聋发聩”形容的是一种理论或者讲话,让听众产生强大的思想震动,某短消息写成“雷声振聋发聩”就属于误用。二是要避免随意拆散和变动约定俗成的词语,如有的稿件把“唇枪舌剑”改为“唇枪舌战”,这种所谓创新既违规范,又会产生歧义。三要注意防止句子成分残缺而造成语义违反逻辑、违反语法规定,出现病句。一个句子要么主语+谓语,要么主语+谓语+宾语,还有的句子有补语部分以及修饰主、谓、宾的副词运用,缺少成分就犹如人缺少肢体、机器缺少部件,损害新闻的真实性甚至思想性。

语要守法。新闻语言讲究通俗、简练、严谨、规范,尤其要注重的是遵守语法。有的作者“造词”现象严重,有的用大量的排比句、四六句,有的将原本“不搭”的词汇生拉硬扯在一起自造词句。某篇写高级士官发挥作用的稿件取名为《兵立潮头不胜寒》,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编辑改为简单明了的标题《高级士官高在哪里》。中国历来有用词简练的传统,自古就有“一字千金”的佳话。简洁明快是新闻语言的一大特点,但简洁不能走极端,简过了头就成了“苟简”。新闻语言的简练必须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做到遣词精当、洗练、要言不烦。《楚天都市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写的是一列火车倒车时,撞上了一辆行进中的面包车,标题为《火车推着面包跑》,让读者一头雾水,属于典型的“苟简”。

语 境

人有生存环境,事物有发展生态,语言运用也有语境。语言在不同的体裁里描述新闻事实、表达新闻主题、传播思想信息,必须贴近人物、事件的时代背景、产生环境,创造出新闻意境。

融入背景。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的产生离不开时代背景,新闻语言必然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和背景痕迹。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可能大不相同。对南阳一地的历史背景,毛主席在《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加入“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 曾于此地起兵……”凸显“占领南阳”的重要。今年3月9日,《人民日报》的《清水北送南阳担当》中对南阳的背景描写则为:“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南阳是中国楚文化的摇篮……”与文章的整体风格契合。战火纷飞的年代,新闻报道的背景是“战斗”,其语言通常带有浓厚的火药味;和平年代的背景是“和平与发展”,其语言是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在当今背景下,新闻语言要向背景延伸、拓展,增加新闻的厚重感和艺术性,从而更具有时空穿透力。

紧贴环境。新闻通过语言描写,向读者展示新闻发生的环境,同时反过来,新闻发生的环境影响和限制着新闻语言的使用。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比如严肃、凝重的题材,用活泼、诙谐的语言就会冲淡主题;而活泼、欢快的题材,用庄重、刻板的语言,也会影响主题。从深层次上讲,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通过新闻语言的选择,既紧贴环境又烘托环境,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创造意境。有人认为,新闻语言不需要创造意境、感物抒怀引人联想。实践证明,运用新闻语言创造意境,不仅不妨碍新闻的真实性,反倒以生动、优美、清晰和简洁的文字,使新闻报道生辉。新闻语言通过动与静、张与弛、轻与重、续与断、长与短的结合,营造出或紧张激烈或平坦舒缓、或悠远飘逸或庄重深沉的意境,不仅能烘托新闻主题,还能增加新闻的感染力。《“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中,“8000名观众翘首而望,屏声敛息,吕伟站在10米台前沿,沉静自若”“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种动静结合的对比,唤起读者对运动的想象,将一则体育新闻写出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语 气

新闻是客观的真实反映,但也并非“素面朝天”。新闻背后蕴含着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立场、是非评判等信息,都通过语气来传递。语言的气势气度气场影响新闻的传播功能。

表明立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拥护什么抛弃什么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言论语言表达立场要旗帜鲜明,消息语言表达立场要直截了当,通讯语言表达立场要生动艺术,如贾永在《忠诚卫士方红霄》中写道: 面对一回回金钱与美色的诱惑,方红霄正气凛凛——“哨所就是阵地,即使送来一座金山,也决不给任何人开一丝缝隙。”短短两句话, 传递出武警战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

#p#分页标题#e#

营造气场。古往今来,文豪都极为重视文章的气质,认为它是文章的“脊骨”和“品格”。读一些优秀的军事新闻作品,常常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特殊之气。读《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使人感受的是庄严凝重之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使人感受的是宏伟磅礴之气;《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伟大的战士邱少云》这些报道战斗英雄的新闻使人感受到的是英勇无畏、威震山河之气;《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一组新闻则给人以昂扬奋发之气。作者从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出发,巧妙地运用新闻语言,使其表现出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形成主次分明、浓淡相宜、气势跌宕、节奏鲜明的效果,营造出强烈的新闻气场。

扩大磁场。受新闻体裁的客观性约束,或者是由于政治原因的影响,或者是考虑到其他不便因素,新闻语言不能处处“挑明”,而是侧重通过词语的字斟句酌,传递正确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使新闻本身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承担着许多“欲说还休”的特殊表达。《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通过5次对旗帜的“升起”与“降下”的吟唱,让旗帜的升降对应着中国人民的扬眉吐气和对殖民主义的鞭挞,营造了强大的“语言磁场”,将自己要表达的情绪、节奏融合其中,对殖民主义进行鞭挞,抒发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自豪、欢乐与振奋,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德迅网 » 新闻写作中的语言把握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