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科幻周边产品视觉化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科幻作品大部分为文学作品,要想开发周边产品,涉及到将文字以视觉化方式转换,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孙悦说,当时做《三体》周边开发时所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视觉化的形象,都是自己去一步步设计。
至今,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中,尚未出现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IP。这些问题背后,是国内科幻产业链的成熟度较低。如果不能对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进行深度开发,将制约下游的周边衍生产品开发及二次设计。
中国科幻之都,究竟花落谁家
孙悦是山东人,上大学前就一直在看《科幻世界》。当时考到四川大学,也是因为这本杂志,他觉得成都是科幻迷的宝地。
四川省科协副主席、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的看法也类似,他认为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凹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如今,四川的想法是,如何守住这块高地。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不少有实力的城市也开始觊觎这块高地了。
早在2017年底举行的中国科幻大会上,四川便提出建设一座“中国科幻城”的想法。根据初步规划,这个项目选址在成都市高新区空港新城,以用1400亩土地的规划,建设科普科幻影视基地、中国科博场馆研究设计中心、科普科幻传媒基地、科幻文博馆、科幻文创孵化园、科幻创意教育园区、科幻世界乐园等九大区域。
此后,关于“中国科幻城”的项目进展再未见于报端。黄竞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其实项目一直在推进,前期没有太多的消息,是因为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如与投资人的谈判,项目的规划设计等。”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各个城市都各有优势,究竟中国的科幻之都会是哪一座城市,尚无定论。
根据《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国内开展科幻活动最多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四川、上海和广东的占比最高,占全国科幻活动的比重分别是20%、17%、13%、9%。其中,除两个直辖市外,四川地区主要是成都,广东则为深圳。
2017年中国科幻大会在成都东郊音乐公园举行,两天半有12.5万人次参与,这一观众流量是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同时,成都还有《科幻世界》杂志社主办的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最高赛事科幻银河奖,2019年已经是第三十届,从中培养了大批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学爱好者。
“从成都范围内走出了很多科幻类的从业者,溢出效应已经显现。”拉兹说,四川大学的科幻协会走出了5-6个全国知名的科幻作家。
黄竞跃认为,成都本身就是一个科幻聚集地,成都的高校有大量的科幻迷。目前成都地区正式在校内注册的科幻迷协会有7个,每届人数总计都有上千人,这表明无论是高校或社会的科幻活动,参与人数都是全国第一的。
2月20日,“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与四川科幻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几乎全四川与科幻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科幻作家都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研讨会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四川作为中国科幻创作高地,如何发挥优势、乘势而上。
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刘成树建议,尽快形成四川科幻产业报告,给政府提供思路,做好顶层设计,争取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
2017年12月,中国第一家专门以科幻和想象力的脑认知、科技前沿的探索为主的研究机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宣布成立。同时,南方科技大学还把与科幻相关的课程纳入选修课。
2018年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科幻大会上,启动成立了银河科幻联盟,以及80所高校科幻社团共同组成高校科幻联盟。其中,高校科幻联盟将设立联盟奖励基金,每年扶持10个高校科幻项目。
位于深圳的“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是国内少有的致力于科幻产业发展的公益基金。以培养科幻领域的新人为目标,该基金会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多届“晨星”科幻美术大赛和“晨星”科幻文学大赛。
“深圳的优势在于科技企业多,因此科技工作者数量庞大,从我国科幻作家的群体画像看,大部分都是拥有科技工作经验的。”孙悦说。
上海的优势在于高校多,阅读的氛围好。北京是全国要素资源的汇集地,有大量的影视公司、编剧团队、投资方,这是更加接近科幻工业的关键。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表示,无论哪一座城市成为中国科幻之都,几点要素均不可缺少。第一是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如产业政策、人才吸引政策;第二是这座城市具备科幻产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文化基础、技术基础、人才基础等;第三是地方高校教育中开设与科幻有关的课程。
“中国争夺科幻之都的城市还是太少了。”拉兹认为,重庆、西安等都有很多人才。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人才,应该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这一个竞争中来,这样中国的科幻产业才有更好的发展。
“匮乏”之问,
中国科幻产业如何进化
河森堡在其畅销书《进击的智人》中说,匮乏推动了人类实现进化,如食物的匮乏,使得人类直立行走,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如何解决科幻产业各个链条上的“匮乏”,是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所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科幻作家的匮乏。在一次科幻迷的聚会上,有位著名的科幻作家被问及中国顶尖的科幻作家有多少人时说,大概可以用一部电梯装满,如果这部电梯出事,中国科幻基本就全完了。
除了顶尖的科幻作家尚能以科幻写作为生外,国内大多数科幻作家仅依靠业余时间完成科幻创作。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每千万人口中仅有1.5名科幻作家,而日本的这项比例是38名,美国更是达到56名。
“中国的科幻文学发表平台偏少,版权保护不到位,阅读人群数量少,都是导致我们不能以此为生的因素。”一位要求匿名的青年科幻作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不能总指望作品都被电影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获得收入。
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会主任助理张红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为了激发年轻科幻作家的写作热情,深圳市政府的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每年对该基金都拨款100万元,用于资助在科幻文学、美术方面的优秀者,鼓励其继续创作。
该基金每年举行的科幻文学大赛,参与人数在500-600人之间,主要的参与人员是大学生以及持续写作多年的科幻文学爱好者。
“写作科幻小说需要有科技理论支撑和文学基础。”张红州说,科幻写作门槛高,要真正进入这一行并不容易。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在中国科幻产业的产值中,仅有6%是阅读市场所贡献,而通过引进科幻电影所实现的票房产值占比高达72%。
吴岩认为,这样的比例是合理的,转型期的科幻市场将不再以文学阅读为主。上世纪70年代后,科幻产业已经逐渐过渡到以电影市场为主的结构。
这就是说,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接触科幻的重要途径。上述《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国内科幻电影整体票房为95.06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8.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0%左右的增长。
但是,将科幻文学改编为科幻电影,同样存在编剧人才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