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兹认为,一个作品能否拍成电影,和拍摄的团队有关系。国外的优秀科幻作品如《沙丘》、《安德的游戏》,拍成电影效果都不好。科幻文学作品和电影之间的转换,需要一批优秀的编剧和制片,但中国既懂科幻文学又懂编剧的人实在太少。
吴显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由于宫廷剧盛行的原因,大量的编剧将精力与热情投入到宫廷剧的创作之中,也这是导致科幻编剧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除了对科幻文学和美术人才进行扶持外,下一步“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也将考虑培养科幻编剧。
在国内的高校中,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开始尝试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科幻创作热情。这门被称为科幻创作的课程,由南科大人文中心讲师、著名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刘洋主讲。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讲座、观摩分析、技巧讲解、模仿和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幻剧本和小说的创作方法,并通过大量写作锻炼完成比较成熟的作品。
在《流浪地球》票房贡献之外,另一个贡献则是通过几年的拍摄,将一部分“匮乏”的中国科幻产业链条丰富了起来。
2018年10月,郭帆在他的电影工作室内搞了一个小范围的《流浪地球》看片会,孙悦是受邀者之一。
“当时的影片几乎没有进行后期电脑特效加工,但从故事的完整性,以及场景的展现来说,我觉得一定能火。”孙悦说。
孙悦所说的“故事完整性”,是指《流浪地球》通过几年的拍摄,积累和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科幻拍摄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体系之内,从编剧、拍摄以及后期制作,大部分均由中国团队完成。
黄竞跃将这个体系的构建,看作是中国科幻电影缩小与好莱坞科幻电影差距的“跨越性一步”。
在编剧层面,电影《流浪地球》的整个故事构架,其实仅在原著中有数百字的篇幅。但最终通过编剧的解构与重塑,形成了完整的故事链条。
而在拍摄方面,青岛东方影都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实景拍摄工作,这里不仅诞生了《流浪地球》,好莱坞影片《环太平洋2》也是在这里拍摄,被认为是有望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基地”之一。
《流浪地球》的后期特效团队包括MORE VFX 、橙视觉ORANGE、DEXTER、PIXOMONDO。其中,前两家公司为中国特效团队,承担了75%的特效制作。
“原来我们认为中国缺乏特效技术实力,但相信通过《流浪地球》的制作后,中国公司会积累大量的经验。”黄竞跃表示。
科普科幻作家董仁威希望近几年能够多出产几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同时鼓励各种小成本电影百花齐放,共同保持科幻影视的热度。
“过去推动科幻IP转化难度很大,成效甚微。而今,投资者对于科幻电影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这对科幻产业是重大利好。”董仁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