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审定《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置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和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
艾丰先生认为新闻的导语最要体现适应读者的“一眼功效”。就是一眼就让读者看上,一眼就看懂,一眼就被吸引,一见钟情。不论采取摘要式,描写式,还是提问式,都要让人们看一眼就能知道你要说什么,从而决定读下去。因此,导语必须开门见山。就是要将新闻的诸要素中读者最感兴趣的那个要素在导语中加以突出。
就简短而言,西方有些“一句话导语”的经典之作可供我们借鉴:
“日本投降了!”
(1945年8月15日《纽约先驱论坛报》)
这篇凝练的导语,一语道破了新闻事实。从而引出了,报道内容为1945年8月1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日本天皇已同意无条件接受盟军提出的命令日本投降的条件。
“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越南。”
(1975年美联社电,报道的内容是美国军队全部撤离西贡)
“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死。”
(196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报道的内容为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死)
新闻要写短,一个基本功就是勇于锤炼字句,删繁就简。
为什么说要勇于?老百姓有句话叫“孩子是自己的好”。文人常说,自己写字不容易,“一个标点一身汗,一个句子一包烟”。费劲写的文字要删掉心里痛,还真要有战胜自我的勇气。
炼好字,并非易事。锤字炼句只有深入进去,反复锤炼,才能写出佳品。炼字,贾岛是一个好例子。
贾岛在进京赶考时,骑在驴背上得了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将“敲”字改为“推”字,难以确定,就在驴背上吟咏,还用手做推敲的动作,路人看了都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为京兆尹,带着人马正出城,贾岛不停地比画着,糊里糊涂地闯入行进的队伍中。官员将他捉拿,押送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说明自己偶得一诗句,正不知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由于太用心了,没有顾及大人出行而及时回避。韩愈听后,不仅未责怪他,还立在马上深思良久,最后竟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新闻要写短,还提倡短句式。
现在与冗长新闻相伴的是句式长,让人不愿卒读。
有人认为,句式短了不易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恢宏的场景。这是一种误解,越是丰富的思想和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短句式更易发挥作用。这里举一个《战国策》里的一篇《荆柯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荆柯刺秦王的场面是少有的最为激动人心的场面。上述描述中,越是惊心动魄的时刻,句式越短,而让读者感到越是紧张和剌激。
美联社的《新闻写作指南》说:“短句子较之长句子更容易写得清楚”。
有一个报社在抓新闻写短中,也抓句式问题,甚至明确规定:一句话,三个逗号后面必须是句号。且不说该规定是否机械了些,但突出句式短的用意是值得称道的。
舒芜在《舒芜口述自传》回忆五十年代在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部工作时,一次担任校点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送审到胡乔木那里。胡乔木看过之后,又批了下来,说我用的分号太多,很多地方明明可以用句号断开的,也用了分号,“此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
说到底,写新闻眼中要有读者。以读者为本,就能将新闻的写得短些再短些,就能为读者精彩新鲜的新闻。 (此文编者有删节)
闻眼中要有读者。以读者为本,就能将新闻的写得短些再短些,就能为读者精彩新鲜的新闻。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admin